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文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课文朗读教学,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朗读;重要性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用口语出声阅读的方式,主要以理解作品的意义为主要目的。通过朗读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将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性,是初中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朗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文大都是专家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其实很多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在备课时,教师要努力挖掘出文之“情”,这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如《沁园春·雪》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如何才能把这个情感波澜荡到学生心灵中去呢?这就靠朗读。上片以慢速、高亢音量朗读出诗中的壮阔意境和宏伟气魄,热爱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下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昂扬、坚定的语调,字字掷地有声,强大的力量读出这首无产阶级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宣言书。《出师表》中“臣本布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叙述了21年来的经历,如能情真意切地朗读,诸葛亮那种以国家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定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再跨出大门”,傲气凛然的朗读,闻一多的爱国志士形象展现在面前,那种视死如归,为真理和光明而战的高尚精神,随着富有强烈感召力和战斗力的朗读浸透到学生情感中。
这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情感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情操,树
立了自己的人生观。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较丰富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没有积累,自然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朗读是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可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而且要求学生模仿这段的写法来记叙某一场面。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对这一段的第一部分安排了三次朗读。第一次是请一个同学把全段
读一遍,第二次是分散读,要求学生把修饰语划下来,弄清“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一句式的特点,注意朗读中的重音,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第三次是全班学生带表情朗读。由于反复朗读,学生熟悉了这个重点段的写作特点,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因此模仿本段写法,记课外活动场面的片段练习,内容较广泛,条理较清楚,不少学生能注意选择确切的动词和形容词。
学习语言主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直
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发展语言,写起文章来才能文从字顺,字脉相
通,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出。
三、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在《最后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抓住这几句话让学生多次朗读,同时问:“这时韩麦尔先生心里可能想些什么呢?”学生朗读后,有的回答说:“他要说普鲁士已占领了我们的国土,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你们不要忘记法语啊!”还有的同学回答说:“他要说:“我的朋友们——我——我总有一天会再回来上法语课的!”同学们的这些想象都是合情合理的,说明他们已经领会了这几句话的“弦外之音”,这比听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的灵魂,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去想象,填补文
章中的空白,诗歌教学更是如此。须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只靠老师讲,是培养不出来的。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因此,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在初中阶段,学生之间在语言基础知识上相差并不大,比如说在词语含义的理解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主要体现在理解能力上。这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是采用阅读材料、理解内容、回答问题这一模式进行的,能否正确地理解题目内容,是找到准确答案的关键。而理解能力的培养,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朗读,一般来说朗读作品有四个步骤,也就是阅读作品、分析作品、总结作品、深化理解,而这四个步骤在朗读的过程中是反复地进行的。这一过程本质上属于理解作品的过程,通过反复、熟练的阅读,能够达到“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把握作品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同时,在掌握课文表面内容的基础上,又能品位出其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内涵,久而久之会显著增强自己对文章思维脉络、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这对于解决考试中的题目,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课文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好的朗读教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课文朗读环节在课堂中的意义,并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增进情感体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77-79.
[2]王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4):40-4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朗读;重要性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用口语出声阅读的方式,主要以理解作品的意义为主要目的。通过朗读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将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性,是初中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朗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文大都是专家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其实很多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在备课时,教师要努力挖掘出文之“情”,这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如《沁园春·雪》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如何才能把这个情感波澜荡到学生心灵中去呢?这就靠朗读。上片以慢速、高亢音量朗读出诗中的壮阔意境和宏伟气魄,热爱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下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昂扬、坚定的语调,字字掷地有声,强大的力量读出这首无产阶级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宣言书。《出师表》中“臣本布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叙述了21年来的经历,如能情真意切地朗读,诸葛亮那种以国家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定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再跨出大门”,傲气凛然的朗读,闻一多的爱国志士形象展现在面前,那种视死如归,为真理和光明而战的高尚精神,随着富有强烈感召力和战斗力的朗读浸透到学生情感中。
这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情感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情操,树
立了自己的人生观。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较丰富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没有积累,自然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朗读是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可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而且要求学生模仿这段的写法来记叙某一场面。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对这一段的第一部分安排了三次朗读。第一次是请一个同学把全段
读一遍,第二次是分散读,要求学生把修饰语划下来,弄清“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一句式的特点,注意朗读中的重音,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第三次是全班学生带表情朗读。由于反复朗读,学生熟悉了这个重点段的写作特点,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因此模仿本段写法,记课外活动场面的片段练习,内容较广泛,条理较清楚,不少学生能注意选择确切的动词和形容词。
学习语言主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直
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发展语言,写起文章来才能文从字顺,字脉相
通,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出。
三、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在《最后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抓住这几句话让学生多次朗读,同时问:“这时韩麦尔先生心里可能想些什么呢?”学生朗读后,有的回答说:“他要说普鲁士已占领了我们的国土,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你们不要忘记法语啊!”还有的同学回答说:“他要说:“我的朋友们——我——我总有一天会再回来上法语课的!”同学们的这些想象都是合情合理的,说明他们已经领会了这几句话的“弦外之音”,这比听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的灵魂,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去想象,填补文
章中的空白,诗歌教学更是如此。须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只靠老师讲,是培养不出来的。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因此,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在初中阶段,学生之间在语言基础知识上相差并不大,比如说在词语含义的理解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主要体现在理解能力上。这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是采用阅读材料、理解内容、回答问题这一模式进行的,能否正确地理解题目内容,是找到准确答案的关键。而理解能力的培养,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朗读,一般来说朗读作品有四个步骤,也就是阅读作品、分析作品、总结作品、深化理解,而这四个步骤在朗读的过程中是反复地进行的。这一过程本质上属于理解作品的过程,通过反复、熟练的阅读,能够达到“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把握作品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同时,在掌握课文表面内容的基础上,又能品位出其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内涵,久而久之会显著增强自己对文章思维脉络、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这对于解决考试中的题目,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课文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好的朗读教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课文朗读环节在课堂中的意义,并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增进情感体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77-79.
[2]王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4):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