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发展初始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并借鉴国内名校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如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如下:
一、将人本化发展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
古人说:“从广义和最后的意义上讲来,一切制度都是有教育作用的,这就是说,它们在形成或构成一个具体人格的态度、性情、才能与无能等方面是起着一定作用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直接影响学生情绪上、理智上和道德上态度与性情的形成与成长,教育过程在主导方面是以人本化或非人本化的方式进行的,就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师生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更多地关注师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及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目标和师生个人目标的统一,在管理中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分年级、分学科管理的运行机制。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实体,也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实体。一个学科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实体。年级主任就是这个实体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给他们定目标、定职责、放权力,允许他们在所在年级组内自主决策、奖惩、选聘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年级组内统一安排工作,拓宽了工作范围,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的管理格局。学科组长又是学科研讨的第一负责人,从专业技术领域为每个教师定目标、做计划。这样密切了个年级各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速度,特别是发挥了全员参与组织管理学生的纵向优势,也提高了学科组内研讨的氛围,从而提高了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横向优势,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学术指导的高度统一,实现了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学校既通过终极评价实施宏观调控,又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工作空间,最便于体现更具人情味、更趋人性化的人本管理,更有效地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唤起了教职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将公平竞争理念贯穿于教学评价之中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形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主要动力机制。在学校教师群体里,既不能没有团结合作,也不能没有竞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教师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为此,学校在做好教师团结协作规范要求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阶段性绩效量化评价方案。综合评价体系不能以片面评价成绩的方式论英雄,消除了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带给教师的负面影响。一个好的评价模式应该不仅使教师关注优生,而且要关注后进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便于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并为教师的绩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阶段性绩效量化评价方案从教龄、校龄、工作岗位、学生考试成绩、教学检查、学生意见反馈、考勤管理等方面全面考核教职工工作业绩,所有考核成绩载入教职工业务档案,作为评先、表彰、晋升、晋级、外出考察学习的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竞争潜能,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让工作业绩突出成为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科学、公平的竞争机制能激发老师强烈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敢为天下先,争当第一流人才,敢于竞争,乐于进取,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将精细化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操作之中
一所学校要有一种精神,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学校,需要这种精神来维系、来支撑,让各个管理层面都围绕这种精神定规划、定措施,将这种理念渗透于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这样,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才有灵魂,才匠心独具,整个学校管理才会有高度、上层次、上水平。学校应该放弃教育教学中的“粗放型” 管理模式,明确提出教育教学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学校应该具有完善的综合检查机制,制订检查规则,成立综合值日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各处室、学科组、年级组、团委、工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检查内容包括班主任、各级值日老师以及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到岗情况,全体值日人员集体抽听至少一堂课,并进行评议,随机检查全校卫生情况并进行评比,检查全校安全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检查全校公共用电、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校内突发事件,值日班长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检查学校值日班级的值日情况。总之,值日小组对全校全天的一切工作进行全方位检查,加强了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监督指导,理顺了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管到位”,促进了“教落实”,实现了“学见效”。学校值日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优化。
四、将适用化理念贯穿于教育科研之中
学校的教学科研主要立足于校本培训,针对学校实际,开展教研活动。主要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抓队伍。教育科研的展开,重要的是“有人去做”,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是落实科研任务、促进科研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作为中学教师,有的对教育科研的作用体会不深,习惯于因循守旧,凭主观经验办事,不愿去做。因此,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关键是使学校全体教师具备科研意识,由不愿做而乐于做;增强科研信心,由不敢做而敢做,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抓阵地。学校教研处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各年级组及各学科教研组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立足于本年级、本学科,按照学校的统筹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活动。针对本年级新教师多的特点,我们以老带新,鼓励新教师大胆实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短时间内,青年教师要基本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的思想体系,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体系,有较好的学科技能;要基本了解其他学科中与本学科相关程度较高的知识内容,达到学生基本满意的目标。
五、将德育优先理念贯穿于学生教育之中
为什么要强调德育优先?因为思想决定性格,思想决定成功,思想与目标相联系才能获得智慧的成果。詹姆斯·艾伦说:“一个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和他所未能达到的都是他自己思想的最直接的结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为什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所在。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当灵魂学会了期待、学会了渴望,他才能成为真正的灵魂。一个人真正的信条是他的雄心壮志,是他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不会超越其个人的志向。因此,学校从理想教育入手,通过集会、系列班会、课堂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促成学生对人生的高定位、高追求,使他们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完成光荣的使命。
还可利用劳动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身体验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所有善良人的支持和关爱;促使学生养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同情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让他们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捐助品学兼优但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活动,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心,极大地调动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总之,办学理念决定了教育机制的形成,进步的理念必然会产生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必然会产生最佳的办学效益。
一、将人本化发展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
古人说:“从广义和最后的意义上讲来,一切制度都是有教育作用的,这就是说,它们在形成或构成一个具体人格的态度、性情、才能与无能等方面是起着一定作用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直接影响学生情绪上、理智上和道德上态度与性情的形成与成长,教育过程在主导方面是以人本化或非人本化的方式进行的,就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师生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更多地关注师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及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目标和师生个人目标的统一,在管理中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分年级、分学科管理的运行机制。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实体,也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实体。一个学科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实体。年级主任就是这个实体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给他们定目标、定职责、放权力,允许他们在所在年级组内自主决策、奖惩、选聘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年级组内统一安排工作,拓宽了工作范围,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的管理格局。学科组长又是学科研讨的第一负责人,从专业技术领域为每个教师定目标、做计划。这样密切了个年级各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速度,特别是发挥了全员参与组织管理学生的纵向优势,也提高了学科组内研讨的氛围,从而提高了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横向优势,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学术指导的高度统一,实现了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学校既通过终极评价实施宏观调控,又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工作空间,最便于体现更具人情味、更趋人性化的人本管理,更有效地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唤起了教职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将公平竞争理念贯穿于教学评价之中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形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主要动力机制。在学校教师群体里,既不能没有团结合作,也不能没有竞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教师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为此,学校在做好教师团结协作规范要求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阶段性绩效量化评价方案。综合评价体系不能以片面评价成绩的方式论英雄,消除了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带给教师的负面影响。一个好的评价模式应该不仅使教师关注优生,而且要关注后进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便于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并为教师的绩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阶段性绩效量化评价方案从教龄、校龄、工作岗位、学生考试成绩、教学检查、学生意见反馈、考勤管理等方面全面考核教职工工作业绩,所有考核成绩载入教职工业务档案,作为评先、表彰、晋升、晋级、外出考察学习的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竞争潜能,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让工作业绩突出成为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科学、公平的竞争机制能激发老师强烈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敢为天下先,争当第一流人才,敢于竞争,乐于进取,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将精细化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操作之中
一所学校要有一种精神,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学校,需要这种精神来维系、来支撑,让各个管理层面都围绕这种精神定规划、定措施,将这种理念渗透于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这样,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才有灵魂,才匠心独具,整个学校管理才会有高度、上层次、上水平。学校应该放弃教育教学中的“粗放型” 管理模式,明确提出教育教学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学校应该具有完善的综合检查机制,制订检查规则,成立综合值日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各处室、学科组、年级组、团委、工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检查内容包括班主任、各级值日老师以及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到岗情况,全体值日人员集体抽听至少一堂课,并进行评议,随机检查全校卫生情况并进行评比,检查全校安全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检查全校公共用电、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校内突发事件,值日班长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检查学校值日班级的值日情况。总之,值日小组对全校全天的一切工作进行全方位检查,加强了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监督指导,理顺了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管到位”,促进了“教落实”,实现了“学见效”。学校值日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优化。
四、将适用化理念贯穿于教育科研之中
学校的教学科研主要立足于校本培训,针对学校实际,开展教研活动。主要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抓队伍。教育科研的展开,重要的是“有人去做”,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是落实科研任务、促进科研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作为中学教师,有的对教育科研的作用体会不深,习惯于因循守旧,凭主观经验办事,不愿去做。因此,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关键是使学校全体教师具备科研意识,由不愿做而乐于做;增强科研信心,由不敢做而敢做,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抓阵地。学校教研处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各年级组及各学科教研组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立足于本年级、本学科,按照学校的统筹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活动。针对本年级新教师多的特点,我们以老带新,鼓励新教师大胆实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短时间内,青年教师要基本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的思想体系,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体系,有较好的学科技能;要基本了解其他学科中与本学科相关程度较高的知识内容,达到学生基本满意的目标。
五、将德育优先理念贯穿于学生教育之中
为什么要强调德育优先?因为思想决定性格,思想决定成功,思想与目标相联系才能获得智慧的成果。詹姆斯·艾伦说:“一个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和他所未能达到的都是他自己思想的最直接的结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为什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所在。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当灵魂学会了期待、学会了渴望,他才能成为真正的灵魂。一个人真正的信条是他的雄心壮志,是他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不会超越其个人的志向。因此,学校从理想教育入手,通过集会、系列班会、课堂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促成学生对人生的高定位、高追求,使他们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完成光荣的使命。
还可利用劳动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身体验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所有善良人的支持和关爱;促使学生养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同情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让他们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捐助品学兼优但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活动,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心,极大地调动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总之,办学理念决定了教育机制的形成,进步的理念必然会产生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必然会产生最佳的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