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初学语文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学说话的高级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先对语言具有感知力,并逐渐增强其感知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要接触一些语言文字材料。朗读,通过高声地读,可以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同时也可表达激情,传达己声。本文将就教师如何在低年级段开展朗读教学进行探索,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知力;朗读;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200
朗读教学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让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增强阅读的代入感。朗读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话流利程度、训练清晰发音均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情充沛,物我两忘,唯如此,方能感悟言语间的隽永意味。
一、读准文本,感受语言之美
读准文本是朗读的最低要求,也是小学生很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常犯漏读、误读、多读、重读等各种错误。要想做到流利朗读,多读、勤读是一个办法。本着“勤能补拙”的良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下功夫,多读课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即口中读着第一个字时,眼睛一定是看着第十个字。比如说,在学习《阳光》一文时,文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当学生读到“捉不住”时,眼睛应该已经在看“大家的”。控制住这个时差,学生朗读才会流利。如果是看着哪个字读哪个字,一定是一字一顿,不可能做到流利朗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别以指名读、小组读的办法训练学生朗读,也可以教朗读水平高的同学领读。自习课上,教师应开辟出一定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出声,提高朗读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感。
二、品出文味,点破情理之谜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读懂作者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即作者想通过一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这是一个悟情明理的过程。可是,由于文学本身的特征所限,作者所要讲述的道理往往不会写在纸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依靠特有的语言规律间接表达。学生如果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朗读起来就很难正确掌控语调和节奏。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较差。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阐幽发微,将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讲给学生听。学生如果不理解,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待学生领悟文章的意思后,再开始朗读,就会饱含深情了。
一个班上的学生始终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的。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明白了文章的涵义,有时读起课文来仍是波澜不惊,了无生气。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其如何控制语速语调。教师在讲授每一篇新课时,一定要带头范读。小学生虽然理解力较差,可是模仿力却极强。在教师的示范带动下,大部分学生可以模拟教师的阅读节奏和语调声腔进行朗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比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春晓》时,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此诗讲的是作者的惜春伤春之情。因此,朗读时一定要读出惋惜的情感来。”小学生虽然未必知道惋惜的情感究竟应该如何表达,可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即使做不到模仿至神似,起码也可以做到模仿至形似。通过不断训练,再加上老师的多次示范,学生会渐渐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环境的浸染对于激发一个人的内在情感是具有一定作用的。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眼睛看着多彩多姿的画面,耳中听着优美的旋律,再结合书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顿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朗读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树和喜鹊》时,文章开头说“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读到此处时,教师可以在语气中带上些许悲伤忧郁的语调。学生听教师这样读,会感悟到树和喜鹊的生活境况,也会联想到自己如果没有朋友该是一种何等处境。文章在后面说“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读到此处时,教师可以在语气中带上些许欢喜之意。学生听教师这样读,自然会同先前的语调进行对比。由此学生可以感到树和喜鹊心情的转变,也会意识到拥有朋友该是何等幸福。
四、指导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能力
读者在朗读一篇文章时无非是要把握语气的轻重和节奏的舒缓,借助虚实停顿和抑扬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应穿插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避免慢悠悠地唱读。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朗读素材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比如,描写景物的文章通常要读得流畅轻快一些,介绍建筑或人物的文章通常要读得抑扬顿挫。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朗读时长的增加,学生的朗读技巧必然逐渐提高。
比如,在学习《怎么都快乐》时,文章分成四段,每一段中都有“很好”一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到“很好”一词时,一定要读出欢快、新奇的语气,这样才能表达出儿童那种天真快活的生活状态。在学习《彩虹》时,由于文中有疑问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将疑问语气读出来。“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教师应告诉学生:读疑问句时,最后一个字的音一定要往上挑。同理,“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你高兴吗?”也是如此。
总结
书声琅琅是小学教室不可或缺的元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经常开展朗读教学,让学生爱上朗读,养成朗读的习惯。除了教材上的课文,教师还可选取课外国学经典和唐诗宋词让学生朗读,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佳桐.扬生活之风帆、感朗读之魅力——探析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魅力中国,2020,(17):197.
[2] 李忠香,刘孝波.画、读、展、演、写在课堂中的妙用——浅谈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与技巧[J].飞(素质教育版),2013,(9):2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知力;朗读;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200
朗读教学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让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增强阅读的代入感。朗读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话流利程度、训练清晰发音均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情充沛,物我两忘,唯如此,方能感悟言语间的隽永意味。
一、读准文本,感受语言之美
读准文本是朗读的最低要求,也是小学生很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常犯漏读、误读、多读、重读等各种错误。要想做到流利朗读,多读、勤读是一个办法。本着“勤能补拙”的良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下功夫,多读课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即口中读着第一个字时,眼睛一定是看着第十个字。比如说,在学习《阳光》一文时,文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当学生读到“捉不住”时,眼睛应该已经在看“大家的”。控制住这个时差,学生朗读才会流利。如果是看着哪个字读哪个字,一定是一字一顿,不可能做到流利朗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别以指名读、小组读的办法训练学生朗读,也可以教朗读水平高的同学领读。自习课上,教师应开辟出一定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出声,提高朗读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感。
二、品出文味,点破情理之谜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读懂作者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即作者想通过一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这是一个悟情明理的过程。可是,由于文学本身的特征所限,作者所要讲述的道理往往不会写在纸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依靠特有的语言规律间接表达。学生如果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朗读起来就很难正确掌控语调和节奏。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较差。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阐幽发微,将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讲给学生听。学生如果不理解,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待学生领悟文章的意思后,再开始朗读,就会饱含深情了。
一个班上的学生始终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的。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明白了文章的涵义,有时读起课文来仍是波澜不惊,了无生气。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其如何控制语速语调。教师在讲授每一篇新课时,一定要带头范读。小学生虽然理解力较差,可是模仿力却极强。在教师的示范带动下,大部分学生可以模拟教师的阅读节奏和语调声腔进行朗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比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春晓》时,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此诗讲的是作者的惜春伤春之情。因此,朗读时一定要读出惋惜的情感来。”小学生虽然未必知道惋惜的情感究竟应该如何表达,可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即使做不到模仿至神似,起码也可以做到模仿至形似。通过不断训练,再加上老师的多次示范,学生会渐渐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环境的浸染对于激发一个人的内在情感是具有一定作用的。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眼睛看着多彩多姿的画面,耳中听着优美的旋律,再结合书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顿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朗读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树和喜鹊》时,文章开头说“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读到此处时,教师可以在语气中带上些许悲伤忧郁的语调。学生听教师这样读,会感悟到树和喜鹊的生活境况,也会联想到自己如果没有朋友该是一种何等处境。文章在后面说“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读到此处时,教师可以在语气中带上些许欢喜之意。学生听教师这样读,自然会同先前的语调进行对比。由此学生可以感到树和喜鹊心情的转变,也会意识到拥有朋友该是何等幸福。
四、指导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能力
读者在朗读一篇文章时无非是要把握语气的轻重和节奏的舒缓,借助虚实停顿和抑扬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应穿插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避免慢悠悠地唱读。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朗读素材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比如,描写景物的文章通常要读得流畅轻快一些,介绍建筑或人物的文章通常要读得抑扬顿挫。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朗读时长的增加,学生的朗读技巧必然逐渐提高。
比如,在学习《怎么都快乐》时,文章分成四段,每一段中都有“很好”一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到“很好”一词时,一定要读出欢快、新奇的语气,这样才能表达出儿童那种天真快活的生活状态。在学习《彩虹》时,由于文中有疑问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将疑问语气读出来。“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教师应告诉学生:读疑问句时,最后一个字的音一定要往上挑。同理,“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你高兴吗?”也是如此。
总结
书声琅琅是小学教室不可或缺的元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经常开展朗读教学,让学生爱上朗读,养成朗读的习惯。除了教材上的课文,教师还可选取课外国学经典和唐诗宋词让学生朗读,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佳桐.扬生活之风帆、感朗读之魅力——探析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魅力中国,2020,(17):197.
[2] 李忠香,刘孝波.画、读、展、演、写在课堂中的妙用——浅谈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与技巧[J].飞(素质教育版),201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