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中,就谈到了有关“幼稚园与小学一年级之联络”问题。建议“小学一年级与幼稚园联络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一年级应当与幼稚园有密切的衔接,以免双方受损失”。他还提倡道尔制的教法,认为“一个活泼的幼稚生在幼稚园里活泼惯了、自由惯了,一旦进了形式很重的小学,当然要发生种种困难”。由此可见,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的独立性、适应性和协作性能力相应减弱,这就加大了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衔接“坡度”,因此,如何通过正确引导,使幼儿园的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培养良好的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搭好“幼小衔接”的阶梯,实现园与校的顺畅衔接,显得非常重要。
一、巧引导,体现幼小衔接“无痕化”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因此,幼儿入学前应帮助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唤起幼儿向往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到了大班之后,幼儿园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看小学生如何上课、做操,让孩子了解新环境,熟悉新情况,脑子里有一个初步的小学印象,使他们向往上学。通过模仿小学生升旗,佩戴红领巾,背着书包走路队,邀请小学生和小学老师来与他们座谈,使他们愿意做一个小学生。切勿以上学受整治为要挟来恐吓孩子,使孩子对上学读书产生恐惧心理。
让孩子做好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的思想准备。在幼儿园,学习是在生活、游戏中进行的,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与家庭作业。一但进入小学,孩子将面对听老师讲课与较多板书的教学形式,感到没有在幼儿园里那么开心,有的则不能适应小学的教学要求,讨厌作业等。因此,要让孩子对学习的艰苦性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借助讲故事、说寓言等形式,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件要付出努力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做好不怕吃苦,刻苦学习的思想准备。
二、重过程,展现学习行为规范化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班级管理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为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意识,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我们要求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我们要求大班幼儿7:30到园,结合季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晨间活动,如春天请家长参与孩子们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玩球和各种体育游戏等活动。夏天开展一些活动量较轻的游戏活动,如下棋、看书、扇纸牌、丢手绢等。秋冬季节开展赛跑、打雪仗、滚雪球、贴树皮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迟到和因病请假的现象明显降低,为幼儿入小学的适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的生活差距是非常大的,幼儿园对孩子的护理很精细,而入小学后,所有的事情都要独立完成。因此,我们培养幼儿上课时间尽量不要上小便,课间自己摆好桌椅,口渴要知道喝水。有些事情应自己解决。老师不给予帮助,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
(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入学前的这一段时间里,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逐渐减少成人的照顾。如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不再帮忙,而是让他们自己学会铺被叠被,自己起床,穿脱衣服、鞋袜,自己知道洗脸,洗脚、漱口、刷牙、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玩具、洗刷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并能帮助老师、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开关门窗、扫地、拖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及其他用具。平时我们还安排值日生,表扬值日好的孩子,渐渐使孩子热爱劳动。
(四)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经常听小学低年级老师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乱的像垃圾桶,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上学前,家长和老师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一段时间,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并进行表扬、监督。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了解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学习用品,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
(五)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我们知道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入学前不能形成良好倾听习惯会直接影响其听课质量,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在入学前多与幼儿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并有意识的布置口头任务,让幼儿注意听,注意记,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很有益处。
(六)培养孩子抗挫能力和分享意识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如:在幼儿园里,因为某种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伙伴之间产生了摩擦等等。这些过去都由老师帮忙处理的问题,到了入学前老师应尽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并且教孩子学会宽容。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处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培养孩子忍耐、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三、多沟通,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幼儿园的家园配合中,幼儿园有义务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地认识幼儿的发展,深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过渡这个“陡坡”的实际含义。通过家长座谈会,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园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家长也可对幼儿进行一些入学知识准备,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幼儿进学前班。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各方面都要为搭建“幼小衔接”的阶梯而努力,让“幼小衔接”顺理成章。
当今社会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的独立性、适应性和协作性能力相应减弱,这就加大了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衔接“坡度”,因此,如何通过正确引导,使幼儿园的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培养良好的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搭好“幼小衔接”的阶梯,实现园与校的顺畅衔接,显得非常重要。
一、巧引导,体现幼小衔接“无痕化”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因此,幼儿入学前应帮助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唤起幼儿向往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到了大班之后,幼儿园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看小学生如何上课、做操,让孩子了解新环境,熟悉新情况,脑子里有一个初步的小学印象,使他们向往上学。通过模仿小学生升旗,佩戴红领巾,背着书包走路队,邀请小学生和小学老师来与他们座谈,使他们愿意做一个小学生。切勿以上学受整治为要挟来恐吓孩子,使孩子对上学读书产生恐惧心理。
让孩子做好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的思想准备。在幼儿园,学习是在生活、游戏中进行的,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与家庭作业。一但进入小学,孩子将面对听老师讲课与较多板书的教学形式,感到没有在幼儿园里那么开心,有的则不能适应小学的教学要求,讨厌作业等。因此,要让孩子对学习的艰苦性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借助讲故事、说寓言等形式,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件要付出努力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做好不怕吃苦,刻苦学习的思想准备。
二、重过程,展现学习行为规范化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班级管理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为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意识,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我们要求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我们要求大班幼儿7:30到园,结合季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晨间活动,如春天请家长参与孩子们跳皮筋、踢毽子、跳绳、玩球和各种体育游戏等活动。夏天开展一些活动量较轻的游戏活动,如下棋、看书、扇纸牌、丢手绢等。秋冬季节开展赛跑、打雪仗、滚雪球、贴树皮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迟到和因病请假的现象明显降低,为幼儿入小学的适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的生活差距是非常大的,幼儿园对孩子的护理很精细,而入小学后,所有的事情都要独立完成。因此,我们培养幼儿上课时间尽量不要上小便,课间自己摆好桌椅,口渴要知道喝水。有些事情应自己解决。老师不给予帮助,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
(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入学前的这一段时间里,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逐渐减少成人的照顾。如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不再帮忙,而是让他们自己学会铺被叠被,自己起床,穿脱衣服、鞋袜,自己知道洗脸,洗脚、漱口、刷牙、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玩具、洗刷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并能帮助老师、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开关门窗、扫地、拖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及其他用具。平时我们还安排值日生,表扬值日好的孩子,渐渐使孩子热爱劳动。
(四)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经常听小学低年级老师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乱的像垃圾桶,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上学前,家长和老师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一段时间,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并进行表扬、监督。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了解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学习用品,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
(五)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我们知道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入学前不能形成良好倾听习惯会直接影响其听课质量,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在入学前多与幼儿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并有意识的布置口头任务,让幼儿注意听,注意记,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很有益处。
(六)培养孩子抗挫能力和分享意识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如:在幼儿园里,因为某种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伙伴之间产生了摩擦等等。这些过去都由老师帮忙处理的问题,到了入学前老师应尽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并且教孩子学会宽容。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处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培养孩子忍耐、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三、多沟通,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幼儿园的家园配合中,幼儿园有义务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地认识幼儿的发展,深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过渡这个“陡坡”的实际含义。通过家长座谈会,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园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家长也可对幼儿进行一些入学知识准备,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幼儿进学前班。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各方面都要为搭建“幼小衔接”的阶梯而努力,让“幼小衔接”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