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那么我们如何为幼儿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科学活动环境,增强科学活动的实效性,让孩子乐于探究、乐于思考、学有所得呢?在多年的科学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从丰富幼儿科学活动的资源、创设科学情境课堂着手,在发展幼儿科学能力的同时,可以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丰富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一)因地制宜,挖掘农村自然资源
我园地处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田野中四季的更替所带来的不同景象……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韭菜叫做大蒜,稻子说成麦子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将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呢?一方面我们依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发动幼儿充分收集、利用农村资源来开展活动。如当我们开展《叶子》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请幼儿回家后搜集来各种各样的叶子,并将叶子制成漂亮的叶子小书,请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将叶子的名称标示在小书上。幼儿在采摘树叶,向家长询问树叶名称的同时,对树叶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各种各样的叶子》这节科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树叶小书,兴奋地介绍着,互相交流着,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叶子的多种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带领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种植角,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充分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科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的时间连续不间断地让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培养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在《奇妙的竹子》这一活动中,我带孩子来到幼儿园附近的一处竹园,经过从竹笋的萌发到竹子的拔节生长持续半个多月的观察,幼儿亲身体验到竹子的奇妙之处,昨天竹笋还刚从地下探出头,今天就已长得快有一个小朋友那么高了;竹子长得那么高高瘦瘦的,可大风压不垮它,风过后又挺直了身躯,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地下有竹鞭在手拉着手呢!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像这样的知识仅凭在课堂上观察图片、观赏课件是理解不了的、接受不了的。
(二)紧密联系,开发家长教育资源
新《纲要》明确要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树立整合教育资源的理念,本着发掘、拓展、整合的原则,挖掘家庭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取材拓展到家庭和日常生活,并指导家长学会利用身边闲置的、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科学学习的空间。在一次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观摩科学活动《蛋宝宝》时,看到幼儿用从家中带来的鸭蛋、鸡蛋、鹅蛋、鸽子蛋玩着认一认、分一分、比大小、让蛋站起来等游戏,认识到原来许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可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促动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意识。我们不仅充分利用本班的家长教育资源,而且在全园提倡资源共享,每学期初,老师们通过家访、统计等方法深入了解家长信息,并在园内建立家长信息库,各班老师可以通过资料库查阅家长信息,找到可充分利用的家长教育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素材,如小班《车子叭叭叭》主题活动中,小班老师从信息库中得知,中(1)班晨晨爸爸是一名交警。于是,请中(1)班老师协助,将晨晨爸爸请到幼儿园,参与小班主题活动,和幼儿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多多,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这些做法,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三)拓展空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当今网络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如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弥补以往只通过书籍或相关经验来查找资料的不足。当教师遇到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时,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同发现了问题、生成了新的主题活动,生成新的主题探究活动时,网络资源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如大班科学活动《卫星绕着地球转》,要求幼儿初步了解卫星绕着地球转的运行规律,我们通过上网搜索,找到大量关于卫星绕着地球转的图文资料以及录像资料,让幼儿通过观看录像及图片展,使抽象的天体知识变得直观明晰、易于理解,为游戏“卫星绕着地球转”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再如在《消防演习》这一自救科学教育活动中,从失火这一突发事件中幼儿引申到假如掉到水里怎么办,地震了怎么办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担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幼儿提供更多相关的知识经验,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搜集更多相关的知识或图片等教学资源,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给孩子准确、清晰的概念,决不能含糊其词,必须登陆一些信息来源比较权威的官方网站,整合大量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自己先搞清楚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救助措施,然后再精心设计相关延伸活动。
二、创设科学情境课堂,发挥幼儿学习科学的能动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优秀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一直致力研究情境教育,在教学中借鉴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中“意境”理论,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情景进行教育。笔者曾参与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培训班,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大途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科学活动相对于语言、艺术等学科来说,显得平实、呆板一点,不容易上得生动有趣,我在科学活动中尝试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法,使科学课堂更富意境,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充分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游戏化的情节贯穿始终,让幼儿通过生活化的角色表演展现情境。我园目前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整合教材,《幼儿园整合课程指导》一书中许多教案都是简案,我在每次科学活动之前,总是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尽可能地去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极富游戏性的活动流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发展。如在设计中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蘑菇》时,我在原有的参考教案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兔妈妈与兔宝宝一起采蘑菇、吃蘑菇、储藏蘑菇的情节丰富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轻松掌握了蘑菇外形特征、食用的注意点、储藏的方法等科学知识,真正做到教无痕迹,在实现了活动目标的同时让幼儿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游戏过程中“有毒蘑菇不能吃”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猴医生帮助兔妈妈和兔宝宝识别有毒蘑菇这一情境表演,情景逼真、自然,幼儿被深深吸引,自然地渗透了识别毒蘑菇的知识。
注重科学活动材料的新颖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实物演示情境。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有关探索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材料。新颖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过于现成的或陈旧的材料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价值。我在观摩过两个青年教师的科学活动《它们在移动》,一位教师投放的是活动室里幼儿常见的、天天接触到的积木、小椅子、体育活动角的玩具器械等材料,幼儿玩了一会儿便兴味索然,在交流时语言显得较贫乏;而另一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可以滑行的滑板车、可以吹飞的羽毛、可以滚动的未充气的皮球、可以开动的上发条的小轿车等等,幼儿边玩边交流,不仅完成了科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大大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两位教师的材料的投入形成的活动效果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
当孩子对某种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随机生成科学活动。有一次,我正准备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室后面的小河边传来了挖土机的轰鸣声,这么近距离地与挖土机接触可不常见,幼儿立刻被吸引了,都拥到窗口想去看挖土机,这时我就放弃了当天的活动计划,带领幼儿观看挖土机的工作程序。观看结束后,带幼儿到沙池边,让幼儿自己玩“挖土机”的游戏,这种科学活动的进行不在计划之内,却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的需要,又利用现成的实物演示,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无疑是自由、自主、自创的。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情境,图画、音乐的巧妙融合,实现教育生态的优化,让幼儿在音、诗、画的境界中、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中学习知识、熏陶情操、美化心灵。
也许有人认为科学是严肃的,怎么会与诗情画意挂上钩呢?其实我们的科学教育也要遵循人文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得到成功的体验,是否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否点燃起幼儿对科学的热情。设想,如果我们能将一些科学知识改编成一个个科普小故事,通过生动的画面或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根据需要辅以恰如其分的音乐,在这样一个美、智、趣的情境氛围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幼儿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精神情操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熟悉而又陌生,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时处处存在着。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善于创设有助于幼儿探索的课堂情境,促进幼儿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幼儿操作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丰富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一)因地制宜,挖掘农村自然资源
我园地处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田野中四季的更替所带来的不同景象……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韭菜叫做大蒜,稻子说成麦子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将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呢?一方面我们依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发动幼儿充分收集、利用农村资源来开展活动。如当我们开展《叶子》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请幼儿回家后搜集来各种各样的叶子,并将叶子制成漂亮的叶子小书,请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将叶子的名称标示在小书上。幼儿在采摘树叶,向家长询问树叶名称的同时,对树叶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各种各样的叶子》这节科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树叶小书,兴奋地介绍着,互相交流着,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叶子的多种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带领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种植角,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充分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科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的时间连续不间断地让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培养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在《奇妙的竹子》这一活动中,我带孩子来到幼儿园附近的一处竹园,经过从竹笋的萌发到竹子的拔节生长持续半个多月的观察,幼儿亲身体验到竹子的奇妙之处,昨天竹笋还刚从地下探出头,今天就已长得快有一个小朋友那么高了;竹子长得那么高高瘦瘦的,可大风压不垮它,风过后又挺直了身躯,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地下有竹鞭在手拉着手呢!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像这样的知识仅凭在课堂上观察图片、观赏课件是理解不了的、接受不了的。
(二)紧密联系,开发家长教育资源
新《纲要》明确要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树立整合教育资源的理念,本着发掘、拓展、整合的原则,挖掘家庭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取材拓展到家庭和日常生活,并指导家长学会利用身边闲置的、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科学学习的空间。在一次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观摩科学活动《蛋宝宝》时,看到幼儿用从家中带来的鸭蛋、鸡蛋、鹅蛋、鸽子蛋玩着认一认、分一分、比大小、让蛋站起来等游戏,认识到原来许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可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促动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意识。我们不仅充分利用本班的家长教育资源,而且在全园提倡资源共享,每学期初,老师们通过家访、统计等方法深入了解家长信息,并在园内建立家长信息库,各班老师可以通过资料库查阅家长信息,找到可充分利用的家长教育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素材,如小班《车子叭叭叭》主题活动中,小班老师从信息库中得知,中(1)班晨晨爸爸是一名交警。于是,请中(1)班老师协助,将晨晨爸爸请到幼儿园,参与小班主题活动,和幼儿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多多,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这些做法,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三)拓展空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当今网络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如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弥补以往只通过书籍或相关经验来查找资料的不足。当教师遇到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时,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同发现了问题、生成了新的主题活动,生成新的主题探究活动时,网络资源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如大班科学活动《卫星绕着地球转》,要求幼儿初步了解卫星绕着地球转的运行规律,我们通过上网搜索,找到大量关于卫星绕着地球转的图文资料以及录像资料,让幼儿通过观看录像及图片展,使抽象的天体知识变得直观明晰、易于理解,为游戏“卫星绕着地球转”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再如在《消防演习》这一自救科学教育活动中,从失火这一突发事件中幼儿引申到假如掉到水里怎么办,地震了怎么办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担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幼儿提供更多相关的知识经验,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搜集更多相关的知识或图片等教学资源,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给孩子准确、清晰的概念,决不能含糊其词,必须登陆一些信息来源比较权威的官方网站,整合大量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自己先搞清楚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救助措施,然后再精心设计相关延伸活动。
二、创设科学情境课堂,发挥幼儿学习科学的能动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优秀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一直致力研究情境教育,在教学中借鉴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中“意境”理论,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情景进行教育。笔者曾参与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培训班,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大途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科学活动相对于语言、艺术等学科来说,显得平实、呆板一点,不容易上得生动有趣,我在科学活动中尝试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法,使科学课堂更富意境,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充分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游戏化的情节贯穿始终,让幼儿通过生活化的角色表演展现情境。我园目前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整合教材,《幼儿园整合课程指导》一书中许多教案都是简案,我在每次科学活动之前,总是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尽可能地去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极富游戏性的活动流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发展。如在设计中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蘑菇》时,我在原有的参考教案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兔妈妈与兔宝宝一起采蘑菇、吃蘑菇、储藏蘑菇的情节丰富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轻松掌握了蘑菇外形特征、食用的注意点、储藏的方法等科学知识,真正做到教无痕迹,在实现了活动目标的同时让幼儿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游戏过程中“有毒蘑菇不能吃”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猴医生帮助兔妈妈和兔宝宝识别有毒蘑菇这一情境表演,情景逼真、自然,幼儿被深深吸引,自然地渗透了识别毒蘑菇的知识。
注重科学活动材料的新颖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实物演示情境。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有关探索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材料。新颖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过于现成的或陈旧的材料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价值。我在观摩过两个青年教师的科学活动《它们在移动》,一位教师投放的是活动室里幼儿常见的、天天接触到的积木、小椅子、体育活动角的玩具器械等材料,幼儿玩了一会儿便兴味索然,在交流时语言显得较贫乏;而另一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可以滑行的滑板车、可以吹飞的羽毛、可以滚动的未充气的皮球、可以开动的上发条的小轿车等等,幼儿边玩边交流,不仅完成了科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大大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两位教师的材料的投入形成的活动效果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
当孩子对某种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随机生成科学活动。有一次,我正准备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室后面的小河边传来了挖土机的轰鸣声,这么近距离地与挖土机接触可不常见,幼儿立刻被吸引了,都拥到窗口想去看挖土机,这时我就放弃了当天的活动计划,带领幼儿观看挖土机的工作程序。观看结束后,带幼儿到沙池边,让幼儿自己玩“挖土机”的游戏,这种科学活动的进行不在计划之内,却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的需要,又利用现成的实物演示,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无疑是自由、自主、自创的。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情境,图画、音乐的巧妙融合,实现教育生态的优化,让幼儿在音、诗、画的境界中、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中学习知识、熏陶情操、美化心灵。
也许有人认为科学是严肃的,怎么会与诗情画意挂上钩呢?其实我们的科学教育也要遵循人文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得到成功的体验,是否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否点燃起幼儿对科学的热情。设想,如果我们能将一些科学知识改编成一个个科普小故事,通过生动的画面或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根据需要辅以恰如其分的音乐,在这样一个美、智、趣的情境氛围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幼儿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精神情操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熟悉而又陌生,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时处处存在着。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善于创设有助于幼儿探索的课堂情境,促进幼儿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幼儿操作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