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思考
1 让“生活”走进课堂,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不包办代替。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乘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让几位学生上讲台来模拟我们平时上下车的情景,感受上下车时车上人数的变化。并问学生 :“你知道如何计算现在车上的人数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原来车上的总人数里减去下车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人数。让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牢固掌握了其计算方法。
2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注重具体感受和体验。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 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所以我们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我利用了书上提供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的情境图。让全班同学从生活中找出这些形状的物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摸一摸这些物品,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试试给它们分分类。通过视觉、触觉体验的结合,才能让学生较好地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4 创设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多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将好的心得体会运用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乐平市浯口中心小学 江西省乐平市333300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思考
1 让“生活”走进课堂,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不包办代替。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乘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让几位学生上讲台来模拟我们平时上下车的情景,感受上下车时车上人数的变化。并问学生 :“你知道如何计算现在车上的人数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原来车上的总人数里减去下车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人数。让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牢固掌握了其计算方法。
2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注重具体感受和体验。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 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所以我们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我利用了书上提供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的情境图。让全班同学从生活中找出这些形状的物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摸一摸这些物品,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试试给它们分分类。通过视觉、触觉体验的结合,才能让学生较好地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4 创设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多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将好的心得体会运用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乐平市浯口中心小学 江西省乐平市3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