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不是“会学”,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没有指导意义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怕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因此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要注意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文言文很美,值得我们去欣赏的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既有同学们喜欢吟诵的唐诗宋词,也有情节曲折、动人心弦的元杂剧,更有反映社会风俗、刻画形形色色世态人情的明清小说,还有从远古至清代的文体变化多端、语言精致优美的各种散文。这些文章从各方面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传达着睿智与宽容,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华部分,而要弄懂它们的思想、情感,我们就必须熟悉它们应用的载体——文言文。任何流传至今的文言文都有其灵魂所在,如《荀子》中的“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体现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陋室铭》、《爱莲说》等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情怀并以此为傲。
第二,要帮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文言文既然是古代人的文学作品,也必然是“我手写我心”的结果。只是由于时间的流逝,离我们年代长了,理解上有隔阂。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语境,也就容易理解文章大意。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在词语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毕竟还有大量的共同点,所以学起来也不难。
第三,要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威力就在于使人积极地去寻找满足他们所产生的认识和需要的途径方法。学习文言文也如此,与其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实行个人承包制,不如合理分配师生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授《隆中对》一文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同学们分组下去去查课文的背景资料,看哪个小组的资料比较全面;第二天课上要反馈;接着还是按小组自行翻译课文,结合注解,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现代汉语,看哪个小组翻译的比较准确,进行评分。然后我再强调重点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竞赛有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效果较好。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通过活动激发兴趣之外,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在诵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还可以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课要上的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的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质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会有趣,才会主动。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第四,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习事半功倍。
语感能力是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潜伏着逻辑理智因素的领悟和意会能力。作为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可以高效到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一方面,语感隶属于直觉;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后才能形成。培养语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默写。反复诵读和默写,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增加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和广度。(2)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等。(3)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知识,把握文言文语感。
第五,文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迁移。
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的。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积累多了,便可以迁移了。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安排是有梯度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在学习中迁移运用。比如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句子“委而去之”中的“委”字,就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相委而去”中的“委”字的意思一样;《鱼我所欲也》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乡”和《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志”中的“向”的意思一样。这样的例子很多。再比如《岳阳楼记》写“古仁人之心”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在进一步学习《醉翁亭记》之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使学生对“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文言文的教和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文言文很美,值得我们去欣赏的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既有同学们喜欢吟诵的唐诗宋词,也有情节曲折、动人心弦的元杂剧,更有反映社会风俗、刻画形形色色世态人情的明清小说,还有从远古至清代的文体变化多端、语言精致优美的各种散文。这些文章从各方面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传达着睿智与宽容,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华部分,而要弄懂它们的思想、情感,我们就必须熟悉它们应用的载体——文言文。任何流传至今的文言文都有其灵魂所在,如《荀子》中的“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体现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陋室铭》、《爱莲说》等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情怀并以此为傲。
第二,要帮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文言文既然是古代人的文学作品,也必然是“我手写我心”的结果。只是由于时间的流逝,离我们年代长了,理解上有隔阂。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语境,也就容易理解文章大意。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在词语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毕竟还有大量的共同点,所以学起来也不难。
第三,要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威力就在于使人积极地去寻找满足他们所产生的认识和需要的途径方法。学习文言文也如此,与其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实行个人承包制,不如合理分配师生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授《隆中对》一文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同学们分组下去去查课文的背景资料,看哪个小组的资料比较全面;第二天课上要反馈;接着还是按小组自行翻译课文,结合注解,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现代汉语,看哪个小组翻译的比较准确,进行评分。然后我再强调重点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竞赛有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效果较好。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通过活动激发兴趣之外,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在诵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还可以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课要上的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的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质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会有趣,才会主动。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第四,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习事半功倍。
语感能力是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潜伏着逻辑理智因素的领悟和意会能力。作为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可以高效到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一方面,语感隶属于直觉;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后才能形成。培养语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默写。反复诵读和默写,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增加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和广度。(2)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等。(3)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知识,把握文言文语感。
第五,文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迁移。
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的。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积累多了,便可以迁移了。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安排是有梯度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在学习中迁移运用。比如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句子“委而去之”中的“委”字,就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相委而去”中的“委”字的意思一样;《鱼我所欲也》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乡”和《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志”中的“向”的意思一样。这样的例子很多。再比如《岳阳楼记》写“古仁人之心”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在进一步学习《醉翁亭记》之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使学生对“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文言文的教和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