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命题来自于当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纲要》提出--教育内容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环境中的教育因素,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游戏,从教育实践中思考总结有效的经验,将游戏、教学、课程进行整合,创建符合幼儿发展的游戏课程,充分发挥潜在课程和潜在学习的作用。
潜在课程就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作为潜在课程的那些教育实践包括能力组、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方式等。潜在学习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其特有的情境因素以及认知风格的影响下,以无意识、非预期的方式接受知识经验,从而引起心智及个性行为变化的过程。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
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潜在课程和潜在学习的影响作用:
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让幼儿生活在优美、安全、开放的室内外环境中。幼儿园不仅要栽种许多能美化环境的树木、花卉,更要留出大片的室外空地,或铺上细沙石,或种上不怕幼儿踩踏的草皮,让幼儿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奔跑。在室内,家具设备的摆放、区角的设计应有利于幼儿开展适宜的游戏、玩具柜、材料柜、图书架等应该选用开放式的,便于幼儿自由、随意地使用。
采用适于幼儿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根据幼儿学习的无意性、情意性等特点,教师要多采用随机教育、情感陶冶等方式。针戏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性,多安排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为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学习,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向幼儿提供支持、合作与帮助,少向他们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因为幼儿易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而这又有助于幼儿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就可以多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配合语言评价,如在表扬幼儿时可用微笑、轻抚幼儿的头、脸、背,甚至可心拥抱一下幼儿,以表达老师对他的赞许和喜爱。
提供平等、慈爱、温暖、愉快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心智发展参差、气质类型各异、性格特征不一的所有幼儿都怀有同样的爱心与情感,不偏爱、不歧视。对所有的幼儿都抱有期望和信任。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幼儿都能在他潜质提供的范围内得到可能的发展,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为这种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并满怀爱心和耐心地期待发展的结果,用不着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分,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分,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分,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潜在课程就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作为潜在课程的那些教育实践包括能力组、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方式等。潜在学习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其特有的情境因素以及认知风格的影响下,以无意识、非预期的方式接受知识经验,从而引起心智及个性行为变化的过程。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
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潜在课程和潜在学习的影响作用:
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让幼儿生活在优美、安全、开放的室内外环境中。幼儿园不仅要栽种许多能美化环境的树木、花卉,更要留出大片的室外空地,或铺上细沙石,或种上不怕幼儿踩踏的草皮,让幼儿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奔跑。在室内,家具设备的摆放、区角的设计应有利于幼儿开展适宜的游戏、玩具柜、材料柜、图书架等应该选用开放式的,便于幼儿自由、随意地使用。
采用适于幼儿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根据幼儿学习的无意性、情意性等特点,教师要多采用随机教育、情感陶冶等方式。针戏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性,多安排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为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学习,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向幼儿提供支持、合作与帮助,少向他们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因为幼儿易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而这又有助于幼儿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就可以多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配合语言评价,如在表扬幼儿时可用微笑、轻抚幼儿的头、脸、背,甚至可心拥抱一下幼儿,以表达老师对他的赞许和喜爱。
提供平等、慈爱、温暖、愉快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心智发展参差、气质类型各异、性格特征不一的所有幼儿都怀有同样的爱心与情感,不偏爱、不歧视。对所有的幼儿都抱有期望和信任。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幼儿都能在他潜质提供的范围内得到可能的发展,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为这种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并满怀爱心和耐心地期待发展的结果,用不着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分,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分,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分,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