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数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更是适应时代发展必备的数学素养.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真正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日常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蕴含数学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并能够将现实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比如,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得出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发现图案中蕴含的规律,逐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观察比较、思索想象,他们会举出很多轴对称的图案,比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的叶子等很多轴对称图形的实例,有些学生还动手自制了很多轴对称的图形.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丰富和积累了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
二、灵活运用教材实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很多知识点的呈现都以生活实例为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积极挖掘课本中知识应用的素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以生活实例为引言,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
重新编写的新教材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一章的开始,都用一个配有插图的短文作引言,引言渗透了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章时,引入生活中的雕花窗格,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感受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通过正方形纸片制作若干个“枫叶”,再用它们拼成一幅由“枫叶”组成的图案.这些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范例.
2.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多具有抽象性,缺乏过渡性的认识过程,需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比如:函数的概念,这是非常重要而又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应该以实例为铺垫,注重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给学生初步感知、逐步理解和缓慢消化的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领悟了两个变量的储存关系,以此为基础再引入“函数”概念,学生就能逐步接受.实践证明,以实例为铺垫衬托背景材料,既缩短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又使数学知识现实化,加强学生学习中的理解,丰富和积累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加强理论与联系的实际
很多数学专家提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实践.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就是以生活实际为载体,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在课题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广泛收集有价值的生活数据,运用统计表格进行数据计算和总结,并据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题学习使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通过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并广泛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尝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式,体会关系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观察、画图等抽象出图形是刻画空间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学会将模型理论运用于数学应用过程中.如,通过“实践与探索”的教学,帮助学生归纳量与量的基本关系,构建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使“无型”的应用题化为“有型”,学生不仅能容易接受,还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材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梯子”问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后,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运用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黄桂坚)
一、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日常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蕴含数学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并能够将现实生活抽象出数学问题.比如,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得出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发现图案中蕴含的规律,逐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观察比较、思索想象,他们会举出很多轴对称的图案,比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的叶子等很多轴对称图形的实例,有些学生还动手自制了很多轴对称的图形.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丰富和积累了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
二、灵活运用教材实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很多知识点的呈现都以生活实例为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积极挖掘课本中知识应用的素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以生活实例为引言,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
重新编写的新教材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一章的开始,都用一个配有插图的短文作引言,引言渗透了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章时,引入生活中的雕花窗格,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感受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通过正方形纸片制作若干个“枫叶”,再用它们拼成一幅由“枫叶”组成的图案.这些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范例.
2.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多具有抽象性,缺乏过渡性的认识过程,需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比如:函数的概念,这是非常重要而又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应该以实例为铺垫,注重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给学生初步感知、逐步理解和缓慢消化的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领悟了两个变量的储存关系,以此为基础再引入“函数”概念,学生就能逐步接受.实践证明,以实例为铺垫衬托背景材料,既缩短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又使数学知识现实化,加强学生学习中的理解,丰富和积累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加强理论与联系的实际
很多数学专家提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实践.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就是以生活实际为载体,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在课题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广泛收集有价值的生活数据,运用统计表格进行数据计算和总结,并据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题学习使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通过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并广泛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尝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式,体会关系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观察、画图等抽象出图形是刻画空间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学会将模型理论运用于数学应用过程中.如,通过“实践与探索”的教学,帮助学生归纳量与量的基本关系,构建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使“无型”的应用题化为“有型”,学生不仅能容易接受,还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材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梯子”问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后,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运用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