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效能 体认文化 参与建构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l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技术活动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工具形态,还饱含精神层面的思想与文化,教师是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者,是信息技术文化的体认者,是信息技术的构建者。教师在技术使用中提升教学效能,“成全”了技术,同时也改变了自身。通过应用技术工具、体认信息技术文化、确立技术构建者身份的路径,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释放变革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文化;技术构建者;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0020-03
  中国梦万众期待,教育无疑是圆梦的基础和关键。随着“技术活动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1],被视为革命性力量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遍地开花。优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让教师迅速地融入技术社会、深刻地理解教育理念、机智地变革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善教学品质,为社会培育英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之中。
  比较来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但不用、不会用、不愿意用、不恰当地用、不善用等情形仍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创造性应用还很不够。虽在工具和手段应用增强教学效能层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由于教师尚未在自觉体认信息技术文化,技术选择、使用、管理、评价或创新的建构者身份有待确立,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较弱,制约着信息技术革命性作用的展开。本文从教师与信息技术关系的视角,探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路径,应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和教学品质的优化,让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力量。
  操作信息技术,发挥工具的效能
  信息技术同其他技术一样,都是“人为之物”而非“自然之物”,使用者通过对技术操纵并达成目的,进而确认了技术的使用价值。在教师备课、授课、评价以及与学生交流等活动中,操作信息技术工具,正是发挥了技术工具的使用价值。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延展教师的手、眼、嘴巴、耳朵甚至是头脑,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信息的获取、编辑、呈现、交流或分享,让各项事务的处理更快、更便捷、更智能化。如通过网络课程更广泛地传播知识,借助智能答疑系统更及时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因而,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使教育教学获得乘数效应的发展。
  然而,目前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应用于教学,单纯追求大容量、高速呈现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这就忽视了信息技术作为发展认知工具的作用,应用技术开辟交互对话的渠道,创设体验探究的环境可促进知识建构,授之以渔。同样,也较少地以信息技术作为评估和管理的工具,搭建教学诊断与评估、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平台科学监管,指导教育教学摆脱依赖经验的传统模式。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一种融入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应用工具,所以教师应理解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层次的多样性,积极、深入地展开应用。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之中,在多个层面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将充分发挥工具的多元价值。
  显然,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着信息技术工具价值的发挥,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如图1)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可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形成更强固的专业知识结构。TPack理论认为技术是当代教育变革中极具活力的因素,它认可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但强调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不只关心操作,还应同时关注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这三个要素,更应关注三者的融合TPack,关注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
  体认信息技术文化,把握教学的境脉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运用怎样的技术就会呈现怎样的世界。因为一种技术,当它在社会中普遍运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思考的方式时,就会衍生为一种文化,可以说,一个技术时代便定制了一种生活样式,创造了一种技术文化,且构成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所以,让-伊夫·戈菲指出:“技术的第一个标准是它的文化特征。”[3]
  信息时代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刻改变了教师生活、言语、思考和交往方式,信息技术文化深深地嵌入了当代教育的总体背景之中。由于对技术的“依赖”,人会被技术所牵引,导致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意义世界。[4]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停留在“器具”操作层面,教育教学就难以持续深化,有意义的信息化教育生活就无法展开。因而,教师应主动地体认信息技术文化,提升文化自觉。
  文化背景“筛选”着海量的知识,使得有些知识退隐,而有些知识凸显,比如,开关计算机步骤知识在如今的隐没,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在当下的彰显。同时,信息技术文化还与教学法的知识密切相关,它内隐着教学法应用的有效路径,比如,针对幼儿、小学生的教学设计,除了考虑年龄的差异,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还必须依托于学生各自认同的文化情境,无视技术与教学法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活动就可能遭遇“尴尬”。所以,体认信息技术文化有助于把握当下教育教学的境脉,而基于境脉分析,教师将日益发现并理解,文化在技术应用、变换,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更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通过体认信息技术文化,教师将打开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三者相互作用的“黑箱”。
  如今,积极、上进的信息技术文化正在为教育教学注入强大的活力,如数字技术使得各种媒体信息的加工愈发简单,形成了人人参与、自主表达的草根文化,部分地拆解了传统的权威文化的舞台,这种文化开启了面向每位学生的民主教育时代,认同每个人表达的权利和机会,深刻改变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网络技术创建了共享的社区和开放的世界,彼此协作、开放共享的文化终结了知识复制的教学模式,传扬了知识共同建构的学习理念,引发终身学习思潮,当下正在涌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给教育带来强烈的震撼;虚拟技术让人们轻松地进行角色选择,体验极具想象力的虚拟世界,角色扮演、虚实转换的文化为走进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开辟了通道,借助虚实结合的策略,研判虚实分离的现象,教师就可以为学习者定制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当然,信息技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成分,如过度娱乐、放纵消费、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体认积极的信息技术文化同时应警惕消极的,把握文化境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有了坚实的内核。面对技术的“滚滚洪流”,教师可心气平和而不迷失方向,依着生活和教育的本真意义,设计信息技术支撑的知识建构环境和教学活动。
  选择信息技术,确立构建者的身份
  在信息技术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接受技术的既定功能,另一方面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对技术进行选择、评价、改造或创造性地使用。如将“蜡笔物理学”游戏作品引入物理教学,用博客管理个人和集体的知识体系等,所以,教师是能动性的技术使用者。同时,教师是在选择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展开使用的,所以,一些技术在集体性的实践中得以确认,而另一些技术则被迫改进、升级,甚至最终被淘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选择性使用,本质上是一个建构技术的实践活动,因而,教师是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构建者。当然,大多数教师尚未确立自己的构建者身份。
  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唤醒教师技术选择、评价的意识,引导教师自觉确立技术构建者的身份。身份确立的意义不只是为了选择更高效的工具,其核心是赋予教师技术理解、判断和控制能力。不断出现的信息技术打开了教育发展变化的可能之门,而未来的教育是未知的。失去技术的理解和判断力,教师就难免落得被技术操作的境地,所以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的效能和品质,还是从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来说,对技术不参与选择、批判、评估、改造,这是危险的“技术梦游”。
  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嵌入教育之中,并成为教师工作、思考的基本方式之一,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根本,必须立足于教师技术构建者身份的确立,自觉参与技术建构,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就多了一份正义的力量。[5]
  技术的建构是社会性群体对话、协商的结果,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选择、使用、评价和开发,与技术专家、精英对话,以民主方式参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决策,而不是与学生一道“宿命”地接收技术权威们发号施令,这对树人的教育事业而言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几点发展的建议
  1.教师要理解自身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更新技术观念。信息技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物质层面的手段、工具,还有精神层面的思想、文化,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既有工具的操作关系,还有文化的浸润和创生关系,教师在技术使用的实践中达成目的、“成全”了技术,同时也改变了自身。树立技术的建构观,明晰教师与技术在工具、文化层面的相互形塑,就不会在技术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之间厚此薄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才可能全面。
  2.应从教育部门与教师个体两方面形成互补的发展机制。教育组织对主流技术及应用是一种系统性采纳和部署,而个人关注的信息技术应用则较为个性化、碎片化,互补的机制有助于改善技术系统性部署和应用推广的适应性,也有助于弥合教育组织和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信息技术吸收裂痕”,促进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持续地发展。[6]
  3.在发展的内容上可以借鉴TPack的知识框架。一方面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尤其是如何应用技术创设学科知识认知、探究的学习环境。
  4.在形式上可采取基于项目的培训或专题开放式研讨。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将技术知识融入一系列项目之中,教师个人或团队运用相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完成项目并展示交流,在训练教师技术使用能力的同时,激发教师找寻项目知识内容与技术之间的链接,体悟教学组织的方法和技巧。专题开放式研讨一般基于问题出发,开放应用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据个人意向、专业知识结构,自主地选择技术、创设学习环境,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及评价,交流展示教师关于技术与学科知识、教学法之间的“融入”关系的多样化理解。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意义重大。教师是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者,当代教育发展和教学品质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的恰当运用。教师是信息技术文化的体认者,没有文化的境脉,教学就难以走出技术支撑下知识高速复制的窠臼。教师是信息技术的建构者,选择、使用、评价、开发的实践都促进了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操作信息技术工具,体认信息技术文化和确立技术的建构身份构成了一条相互交织的发展路径,由此路径,教师加深技术理解,理性选择、使用技术,按照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三者融合的结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践行并释放变革教育的力量,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变革将是深刻的,也更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课程改革的“热名词”,也是教育技术的“新使命”。以“理念、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为主题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不仅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也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条件。  【关键词】理念;课程;教学;评价;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70-04  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浙江的“深课
名师经历是广大教师成长的宝贵财富  江苏陈仕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名师讲坛”栏目的文章一直最受广大读者期待。客观上讲,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并不理想。当我读着名师们那些充满智慧的文字时,惊叹之余不禁困惑:这些名师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是普通教师所不具备的?名师背后的成长故事总是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当看到2011年第一期杂志的时候,我的眼前一亮。“
从苏格拉底的时代开始,哲学家就在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要达成什么结果。从广义来看,教育有四个目标:一是培训人们的就业能力;二是培养良好的公众;三是通过社群构建社会关系;四是发展快乐、圆满的自我。  培训人们的就业能力  将学习者培养成就业者,常常被看作是教育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关注总结性评价的教学和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适配的。学习设计可用于开发包含就业技能的课程,这些课程和特定职业
自2015年始,受创客教育课程建设的带动,深圳基础教育界逐步形成了新一轮校本课程建设的浪潮,这一轮课程建设的基本特点是“重视课程理念引领,强调一线教师参与研发,市、区主管部门全面推动,鼓励各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这个浪潮中,作为深圳市小学科创类课程建设的窗口学校,龙岗区龙城小学也在原有科创特色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新的校本课程系统。本系统以“STAR”为主题,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
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发展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是一所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学,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校”、“全国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校”、“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有教育意义。教学本文时,我们依据“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跨越式”教学改革理念,基于Pad平台,采用了朗读、默读、浏览与重点感悟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默读、浏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研读重点词句,积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国家需要创新,呼唤创新型人才,这样的需求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遵循怎样的途径?通过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崔光佐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创新是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和人格的综合体现,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包含多种因素的创新本性,遵循着创新本性行事才会得创新之道。”  
【本刊讯】2018年10月12日至14日,2018上海创客嘉年华成功举办。本次创客嘉年华通过展出的多项人工智能落地项目,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呈现于观者眼前,打造了一片全民可参与的、近距离可触摸的、最新最潮技术的科技高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创客共同参与。  活动中,有以表演赛 体验的形式落地的“空中F1”—X-fly,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越野拉力、机甲格斗、拳击、废柴机器人带来
2012年,石家庄市裕东小学成功地创建了第一个云端实践班,这一年李丽英校长的美国之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成为学校教育方式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之初,学校缺乏技术经验,一切都处于摸索的状态,为更好更快地实现云端课堂教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研究的同时,还实地考察公司,了解技术、环境、设备、平台等硬件设施,为更好地开展云端课堂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为启动云端课堂,学校在人力、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广泛深入课堂, 以其批量处理信息、提供直观形象、构建知识链、优化教学过程的功能,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目前基层部分一线教师过于“独化”多媒体技术的自身特点,相对“淡化”先进技术与小学数学教材之间的联系,片面“强化”多媒体技术在“辅教”中的作用,而“弱化”了在课堂上重点“辅学”的主体地位,导致了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化”整合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