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现在初中教学内容中十分基础且重要的一门学科。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积极意义。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促进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笔者在本文中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前言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是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通过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慢慢培养而成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基础教育,就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总体上看,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模仿、记忆,是被动再现式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得出一个结论:“CQ+PQ>IQ”。即好奇心商和激情商之和大于智商。他认为智商已经不是影响学生的主要方面,一个拥有好奇心和学习的激情会比拥有高智商但缺乏激情的孩子进步更快。显然,这里的好奇心是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品格,而初中生依旧有很强的好奇心。
此外,信息时代使初中生能获取大量知识的可能。有专家认为:“在信息时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个教授在知识的占有上没有太大的差别,‘知道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知道’,即通过何种方式得出结论。”拿8岁的孩子与教授相比或许有些不妥,但“如何知道”这一观点还是颇有深意的,这与自主性与创造性都有密切联系。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主要是指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宜行则行,不行则废。
2.趣味性原则
初中生开始具备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1.保护好奇心,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发现是创新之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但是,我们还有许多学生不知怎样去提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转变教学思维,营造创造性氛围
反思眼下的语文教学,还未真正把课堂创设起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参与的求知殿堂,一些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阅读教学一般沿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词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依次讲来,最多是运用一点“启发式”,把有关内容转换成一连串的小问题,上课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又如当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正轨”,教师便忧心忡忡的去“匡正”,学生的回答稍有小错,就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课堂上,学生因怕犯错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变传统接受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把“灌输式” 、“知识型”传授转变为“启发式”、“智能型”教学;教师的提问应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回答应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教师的评价有时应是有弹性的,学生的练习是能够迁移运用的;大胆地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注重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在“大语文”中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里,才能体验丰富、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显其才”的宽松氛围,打破以往老师说,学生听或者学生说老师听的单一模式,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老师的话作出自己的评价。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到知识,而敢于争辩,各抒己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盛开创造的花朵。
3.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及辨证关系
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例如:纸的作用有哪些?大多数学生回答:写字、画画;有的回答:糊窗户、做工艺品;还有的回答:做容器,还可以在纸容器内放入水,放在火上,将水烧开。又如,学完《愚公移山》,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大多数人只是从中看到了“藐视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可是,永远这么一味赞美下去,还有什么新意?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与其挖山,费力费时,还不如搬家合算!搬到交通发达,贸易繁荣的地方岂不是更好?于是作者拟的题目便是《挖山还是搬家》,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它强调思路多而新颖。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它和发散思维正好相反。它是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得到一种正确结果的思维方式。例如:你读一篇议论文,分析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从中正确地概括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再如:教读小说分析人物时,我们从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中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聚合思维,它强调集中、概括、结论正确。
虽然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往往是结合运用,并互相补充的。因为人们要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开始都有一个思维基点(即已知信息,思维出发点),然后经过发散、联想,得出许多新的信息、新解释,这是一个发散过程。对这些发散所得的新信息、新解释,必须进行清理、筛选、概括,得出一个正确的思维结果。
四、结束语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几种方式方法。希望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起来,做好一线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2] 高冬梅.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关键字】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前言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是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通过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慢慢培养而成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基础教育,就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总体上看,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模仿、记忆,是被动再现式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得出一个结论:“CQ+PQ>IQ”。即好奇心商和激情商之和大于智商。他认为智商已经不是影响学生的主要方面,一个拥有好奇心和学习的激情会比拥有高智商但缺乏激情的孩子进步更快。显然,这里的好奇心是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品格,而初中生依旧有很强的好奇心。
此外,信息时代使初中生能获取大量知识的可能。有专家认为:“在信息时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个教授在知识的占有上没有太大的差别,‘知道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知道’,即通过何种方式得出结论。”拿8岁的孩子与教授相比或许有些不妥,但“如何知道”这一观点还是颇有深意的,这与自主性与创造性都有密切联系。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主要是指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宜行则行,不行则废。
2.趣味性原则
初中生开始具备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1.保护好奇心,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发现是创新之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但是,我们还有许多学生不知怎样去提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转变教学思维,营造创造性氛围
反思眼下的语文教学,还未真正把课堂创设起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参与的求知殿堂,一些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阅读教学一般沿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词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依次讲来,最多是运用一点“启发式”,把有关内容转换成一连串的小问题,上课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又如当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正轨”,教师便忧心忡忡的去“匡正”,学生的回答稍有小错,就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课堂上,学生因怕犯错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变传统接受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把“灌输式” 、“知识型”传授转变为“启发式”、“智能型”教学;教师的提问应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回答应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教师的评价有时应是有弹性的,学生的练习是能够迁移运用的;大胆地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注重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在“大语文”中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里,才能体验丰富、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显其才”的宽松氛围,打破以往老师说,学生听或者学生说老师听的单一模式,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老师的话作出自己的评价。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到知识,而敢于争辩,各抒己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盛开创造的花朵。
3.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及辨证关系
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例如:纸的作用有哪些?大多数学生回答:写字、画画;有的回答:糊窗户、做工艺品;还有的回答:做容器,还可以在纸容器内放入水,放在火上,将水烧开。又如,学完《愚公移山》,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大多数人只是从中看到了“藐视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可是,永远这么一味赞美下去,还有什么新意?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与其挖山,费力费时,还不如搬家合算!搬到交通发达,贸易繁荣的地方岂不是更好?于是作者拟的题目便是《挖山还是搬家》,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它强调思路多而新颖。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它和发散思维正好相反。它是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得到一种正确结果的思维方式。例如:你读一篇议论文,分析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从中正确地概括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再如:教读小说分析人物时,我们从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中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聚合思维,它强调集中、概括、结论正确。
虽然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往往是结合运用,并互相补充的。因为人们要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开始都有一个思维基点(即已知信息,思维出发点),然后经过发散、联想,得出许多新的信息、新解释,这是一个发散过程。对这些发散所得的新信息、新解释,必须进行清理、筛选、概括,得出一个正确的思维结果。
四、结束语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几种方式方法。希望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起来,做好一线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2] 高冬梅.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