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为学而教”,让学生学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为学而教”。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是否优秀,最根本的是看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阅读的水平、写作的能力、语文成绩等。
教,是为了学的需要。一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语文教学既要从学科素养出发,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决定教学取向。有位专家曾就学生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家做过调查,排在前五位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然后还有巴金、郭沫若、沈从文等;学生最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品是诗歌,“多读好诗而写佳文”。语文教学的选文就要关注这种现象。二要搞清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学生学语文,第一大障碍是体会不到语文美在哪里。田本娜说:“学生学习母语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在母语教学中,学生体会不到汉字、汉语的优美、精妙之处。”第二大障碍是对语文的学习总浮在表层。李海林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这篇课文自己不懂得什么,恰好相反,学生看完课文后,觉得自己都懂了。其实,学生往往并没有真正懂,但老师讲的东西,他又总觉得自己懂了。这就是语文课的困境。”以学定教,其实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要更好地聚焦于学、服务于学,进而促进学、优化学。三要教学生不懂的东西。课文《雾凇》,作者写了吉林雾凇的美和雾凇形成的原因。一位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分析雾凇形成的原因。看上去,课堂目标明确,流程清晰,可细一琢磨,雾凇美在哪里、怎样形成的,学生一学就懂。教学的重点在于应引导学生弄明白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形成雾凇,感悟作者是怎样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的。学生已懂的还不厌其烦地强调,学生不甚明了的却不去着力,教学就很虚浮。
品质养成,是学科教学最大的任务。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一是学习习惯。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问题一出,就有几个学生飞快地举手,迫不及待地要回答。每每此时,于老师总是说,“不忙举手,再想想,你或许还有新的发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后再表达的习惯。二是学科思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确保他们学习时沿着正确的路径走,养成“文体意识调控下的阅读写作行为”。薛法根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分析设问,处处从论说文的视角引导,给学生以强烈的文体刺激。三是科学表述,日常教学和训练就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尤其是在答题的规范化表达方面,让学生碰到题目不仅会做,而且能科学表述,能拿到分数。四是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要符合基本要求,字要写端正,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养成的基本的学科品质。
自主,要落脚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一是简约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学。台北健康国小陈纯纯老师教《周处除三害》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就一条——“篇章大意的习写”,教学流程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讲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分组合作展示课文大意,简洁清楚,一课一得。二是导出路径,让学生敞开思维。孙双金老师教学《赠汪伦》,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后发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怎么到了李白都要上船走时汪伦才来相送呢?以此来启发学生对话。有的孩子说,可能是汪伦去买礼物给李白,所以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昨晚和李白饮酒多喝了几杯,早上睡得太沉了,起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要用这种方法给李白一个惊喜;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李白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李白记住他……由此,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教学贴近了儿童,唤醒了儿童,释放了儿童。三是深度阅读,激发学生创新。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反复品读后再细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体会这一段所表达的情感与全文是否相吻合。学生发现,“损失”一词用得太一般,分量太轻了,瑰宝被掠、精华被毁,岂止是“损失”,这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分明是“洗劫”,是“灾难”,由此显示了英法联军的丧尽天良,是清朝政府的莫大耻辱。大家各陈己见,情绪空前高涨,体现出思维的独特和深刻性。
4. 教师优秀,才有语文教学的优秀。
语文教师必须正德厚学,这是学生的语文学养得以丰厚的重要基础。
角色定位:我就是语文。于漪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说:“教师脑子里要有清晰的语文知识框架,要能透彻理解课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好位,“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热爱语文,要有语文的体系,要有语文的味道。黄玉峰教《兰亭集序》,发现学生对“静噪不同”理解不到位,马上就引申开去:“静”边上一个“争”, “争”上面一个“手”,下面一个“手”,两只手拉当中一根棍子(代表权杖);“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不争”。魏晋时,大家在屋檐下、一室内谈话叫“清谈”,“清”也是“青”字旁,凡“青”旁的字都有“提炼、沉淀”的意思:太阳里没有云叫“晴”,水里没有杂质叫“清”,把坏人消灭掉叫“靖”,人把杂质拿掉叫“情”。黄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就是功底。
行为方式:做学问的姿态。语文教师需要用一生来储备知识。孙绍振说:“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分。”要以设计为惯习。著名的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说:“我最深层的驱动力,其实是一颗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永不匮乏的资源,每天晚上睡觉前,你觉得你的好奇心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了,隔天一早你醒过来,猜猜看?你又充满了好奇。这是我体内的一座小引擎,除非有一天我不在了,它才会停下来。我就是喜欢这样!” 于漪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要善于追问。为什么古人的送别诗写得那么好?这涉及到交通问题、通讯问题、背景问题、感情问题。如果唐人都生活在21世纪,杜甫想念李白了,还能写出《天末怀李白》吗?
独特才智: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卓越的课程是卓越的语文教师的名片,课程开发是优秀教师的日常功课。一般的教师是“教教材”,优秀的教师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有自己的研究专题,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课程,或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开发课程,或根据阅读主题整合重组教材。卓越的课程还要求语文教师走近其他学科,走向“边界”。 有这样一道高考题:请你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诗)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并简析它所体现出的诗歌的“图画美”。要想答好此题,学生不仅需在文学鉴赏上有独到的见地,而且要对数学的几何形象有强烈的感知,还要对几何的线段、弧线等有独特的理解。在几何中,与圆相切的切线最具美感,而王维诗中的视觉美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几何效果。
个性风格: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语文课仅仅上得好并不能成为名师,而且要上得不同一般,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才称得上名师。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养根基、教学专长、个性气质、思维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在语文的框架下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是诗人,又得益于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构建了“语文审美课堂”(语文教材本身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语文课堂会经历四种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忍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享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后两者即审美课堂。<(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就职于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语文教师应该“为学而教”。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是否优秀,最根本的是看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阅读的水平、写作的能力、语文成绩等。
教,是为了学的需要。一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语文教学既要从学科素养出发,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决定教学取向。有位专家曾就学生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家做过调查,排在前五位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然后还有巴金、郭沫若、沈从文等;学生最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品是诗歌,“多读好诗而写佳文”。语文教学的选文就要关注这种现象。二要搞清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学生学语文,第一大障碍是体会不到语文美在哪里。田本娜说:“学生学习母语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在母语教学中,学生体会不到汉字、汉语的优美、精妙之处。”第二大障碍是对语文的学习总浮在表层。李海林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这篇课文自己不懂得什么,恰好相反,学生看完课文后,觉得自己都懂了。其实,学生往往并没有真正懂,但老师讲的东西,他又总觉得自己懂了。这就是语文课的困境。”以学定教,其实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要更好地聚焦于学、服务于学,进而促进学、优化学。三要教学生不懂的东西。课文《雾凇》,作者写了吉林雾凇的美和雾凇形成的原因。一位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分析雾凇形成的原因。看上去,课堂目标明确,流程清晰,可细一琢磨,雾凇美在哪里、怎样形成的,学生一学就懂。教学的重点在于应引导学生弄明白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形成雾凇,感悟作者是怎样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的。学生已懂的还不厌其烦地强调,学生不甚明了的却不去着力,教学就很虚浮。
品质养成,是学科教学最大的任务。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一是学习习惯。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问题一出,就有几个学生飞快地举手,迫不及待地要回答。每每此时,于老师总是说,“不忙举手,再想想,你或许还有新的发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后再表达的习惯。二是学科思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确保他们学习时沿着正确的路径走,养成“文体意识调控下的阅读写作行为”。薛法根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分析设问,处处从论说文的视角引导,给学生以强烈的文体刺激。三是科学表述,日常教学和训练就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尤其是在答题的规范化表达方面,让学生碰到题目不仅会做,而且能科学表述,能拿到分数。四是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要符合基本要求,字要写端正,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养成的基本的学科品质。
自主,要落脚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一是简约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学。台北健康国小陈纯纯老师教《周处除三害》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就一条——“篇章大意的习写”,教学流程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讲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分组合作展示课文大意,简洁清楚,一课一得。二是导出路径,让学生敞开思维。孙双金老师教学《赠汪伦》,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后发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怎么到了李白都要上船走时汪伦才来相送呢?以此来启发学生对话。有的孩子说,可能是汪伦去买礼物给李白,所以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昨晚和李白饮酒多喝了几杯,早上睡得太沉了,起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要用这种方法给李白一个惊喜;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李白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李白记住他……由此,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教学贴近了儿童,唤醒了儿童,释放了儿童。三是深度阅读,激发学生创新。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反复品读后再细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体会这一段所表达的情感与全文是否相吻合。学生发现,“损失”一词用得太一般,分量太轻了,瑰宝被掠、精华被毁,岂止是“损失”,这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分明是“洗劫”,是“灾难”,由此显示了英法联军的丧尽天良,是清朝政府的莫大耻辱。大家各陈己见,情绪空前高涨,体现出思维的独特和深刻性。
4. 教师优秀,才有语文教学的优秀。
语文教师必须正德厚学,这是学生的语文学养得以丰厚的重要基础。
角色定位:我就是语文。于漪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说:“教师脑子里要有清晰的语文知识框架,要能透彻理解课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好位,“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热爱语文,要有语文的体系,要有语文的味道。黄玉峰教《兰亭集序》,发现学生对“静噪不同”理解不到位,马上就引申开去:“静”边上一个“争”, “争”上面一个“手”,下面一个“手”,两只手拉当中一根棍子(代表权杖);“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不争”。魏晋时,大家在屋檐下、一室内谈话叫“清谈”,“清”也是“青”字旁,凡“青”旁的字都有“提炼、沉淀”的意思:太阳里没有云叫“晴”,水里没有杂质叫“清”,把坏人消灭掉叫“靖”,人把杂质拿掉叫“情”。黄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就是功底。
行为方式:做学问的姿态。语文教师需要用一生来储备知识。孙绍振说:“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分。”要以设计为惯习。著名的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说:“我最深层的驱动力,其实是一颗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永不匮乏的资源,每天晚上睡觉前,你觉得你的好奇心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了,隔天一早你醒过来,猜猜看?你又充满了好奇。这是我体内的一座小引擎,除非有一天我不在了,它才会停下来。我就是喜欢这样!” 于漪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要善于追问。为什么古人的送别诗写得那么好?这涉及到交通问题、通讯问题、背景问题、感情问题。如果唐人都生活在21世纪,杜甫想念李白了,还能写出《天末怀李白》吗?
独特才智: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卓越的课程是卓越的语文教师的名片,课程开发是优秀教师的日常功课。一般的教师是“教教材”,优秀的教师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有自己的研究专题,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课程,或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开发课程,或根据阅读主题整合重组教材。卓越的课程还要求语文教师走近其他学科,走向“边界”。 有这样一道高考题:请你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诗)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并简析它所体现出的诗歌的“图画美”。要想答好此题,学生不仅需在文学鉴赏上有独到的见地,而且要对数学的几何形象有强烈的感知,还要对几何的线段、弧线等有独特的理解。在几何中,与圆相切的切线最具美感,而王维诗中的视觉美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几何效果。
个性风格: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语文课仅仅上得好并不能成为名师,而且要上得不同一般,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才称得上名师。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养根基、教学专长、个性气质、思维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在语文的框架下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是诗人,又得益于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构建了“语文审美课堂”(语文教材本身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语文课堂会经历四种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忍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享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后两者即审美课堂。<(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就职于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