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浚源,在传承中优化效益(下)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为学而教”,让学生学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为学而教”。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是否优秀,最根本的是看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阅读的水平、写作的能力、语文成绩等。
  教,是为了学的需要。一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语文教学既要从学科素养出发,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决定教学取向。有位专家曾就学生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家做过调查,排在前五位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然后还有巴金、郭沫若、沈从文等;学生最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品是诗歌,“多读好诗而写佳文”。语文教学的选文就要关注这种现象。二要搞清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学生学语文,第一大障碍是体会不到语文美在哪里。田本娜说:“学生学习母语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在母语教学中,学生体会不到汉字、汉语的优美、精妙之处。”第二大障碍是对语文的学习总浮在表层。李海林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这篇课文自己不懂得什么,恰好相反,学生看完课文后,觉得自己都懂了。其实,学生往往并没有真正懂,但老师讲的东西,他又总觉得自己懂了。这就是语文课的困境。”以学定教,其实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要更好地聚焦于学、服务于学,进而促进学、优化学。三要教学生不懂的东西。课文《雾凇》,作者写了吉林雾凇的美和雾凇形成的原因。一位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分析雾凇形成的原因。看上去,课堂目标明确,流程清晰,可细一琢磨,雾凇美在哪里、怎样形成的,学生一学就懂。教学的重点在于应引导学生弄明白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形成雾凇,感悟作者是怎样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的。学生已懂的还不厌其烦地强调,学生不甚明了的却不去着力,教学就很虚浮。
  品质养成,是学科教学最大的任务。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一是学习习惯。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问题一出,就有几个学生飞快地举手,迫不及待地要回答。每每此时,于老师总是说,“不忙举手,再想想,你或许还有新的发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后再表达的习惯。二是学科思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确保他们学习时沿着正确的路径走,养成“文体意识调控下的阅读写作行为”。薛法根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分析设问,处处从论说文的视角引导,给学生以强烈的文体刺激。三是科学表述,日常教学和训练就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尤其是在答题的规范化表达方面,让学生碰到题目不仅会做,而且能科学表述,能拿到分数。四是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要符合基本要求,字要写端正,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养成的基本的学科品质。
  自主,要落脚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一是简约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学。台北健康国小陈纯纯老师教《周处除三害》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就一条——“篇章大意的习写”,教学流程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讲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分组合作展示课文大意,简洁清楚,一课一得。二是导出路径,让学生敞开思维。孙双金老师教学《赠汪伦》,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后发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怎么到了李白都要上船走时汪伦才来相送呢?以此来启发学生对话。有的孩子说,可能是汪伦去买礼物给李白,所以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昨晚和李白饮酒多喝了几杯,早上睡得太沉了,起来迟了;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要用这种方法给李白一个惊喜;有的说,可能是汪伦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李白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李白记住他……由此,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教学贴近了儿童,唤醒了儿童,释放了儿童。三是深度阅读,激发学生创新。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反复品读后再细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体会这一段所表达的情感与全文是否相吻合。学生发现,“损失”一词用得太一般,分量太轻了,瑰宝被掠、精华被毁,岂止是“损失”,这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分明是“洗劫”,是“灾难”,由此显示了英法联军的丧尽天良,是清朝政府的莫大耻辱。大家各陈己见,情绪空前高涨,体现出思维的独特和深刻性。
  4. 教师优秀,才有语文教学的优秀。
  语文教师必须正德厚学,这是学生的语文学养得以丰厚的重要基础。
  角色定位:我就是语文。于漪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说:“教师脑子里要有清晰的语文知识框架,要能透彻理解课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好位,“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热爱语文,要有语文的体系,要有语文的味道。黄玉峰教《兰亭集序》,发现学生对“静噪不同”理解不到位,马上就引申开去:“静”边上一个“争”, “争”上面一个“手”,下面一个“手”,两只手拉当中一根棍子(代表权杖);“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不争”。魏晋时,大家在屋檐下、一室内谈话叫“清谈”,“清”也是“青”字旁,凡“青”旁的字都有“提炼、沉淀”的意思:太阳里没有云叫“晴”,水里没有杂质叫“清”,把坏人消灭掉叫“靖”,人把杂质拿掉叫“情”。黄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就是功底。
  行为方式:做学问的姿态。语文教师需要用一生来储备知识。孙绍振说:“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分。”要以设计为惯习。著名的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说:“我最深层的驱动力,其实是一颗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永不匮乏的资源,每天晚上睡觉前,你觉得你的好奇心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了,隔天一早你醒过来,猜猜看?你又充满了好奇。这是我体内的一座小引擎,除非有一天我不在了,它才会停下来。我就是喜欢这样!” 于漪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要善于追问。为什么古人的送别诗写得那么好?这涉及到交通问题、通讯问题、背景问题、感情问题。如果唐人都生活在21世纪,杜甫想念李白了,还能写出《天末怀李白》吗?
  独特才智: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卓越的课程是卓越的语文教师的名片,课程开发是优秀教师的日常功课。一般的教师是“教教材”,优秀的教师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有自己的研究专题,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课程,或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开发课程,或根据阅读主题整合重组教材。卓越的课程还要求语文教师走近其他学科,走向“边界”。 有这样一道高考题:请你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诗)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并简析它所体现出的诗歌的“图画美”。要想答好此题,学生不仅需在文学鉴赏上有独到的见地,而且要对数学的几何形象有强烈的感知,还要对几何的线段、弧线等有独特的理解。在几何中,与圆相切的切线最具美感,而王维诗中的视觉美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几何效果。
  个性风格: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语文课仅仅上得好并不能成为名师,而且要上得不同一般,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才称得上名师。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养根基、教学专长、个性气质、思维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在语文的框架下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是诗人,又得益于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构建了“语文审美课堂”(语文教材本身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语文课堂会经历四种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忍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享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后两者即审美课堂。<(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就职于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其他文献
摘 要 用是最好的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互哺的思路进行设计。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金字塔理论 以用促学 学用互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
期刊
摘 要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初中地理的学习做了基础铺垫,初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仅以湘教版的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为例,介绍了通过研究两者的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学情,找准知识衔接点等这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小学科学 教育衔接  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来,作文教学依旧处于困窘的境地。《2015年江苏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45%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22%的学生认为单元作文体系无趣或无实在意义。“作文难,不仅是学生的心病,也成了教师心头解不开的结。”(黄厚江语)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的窘境?顾明老师执教的《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课给我们诸多启迪。  一、作文教学的精准定位  作文教学因何尴尬?定位不
期刊
摘要 读书笔记可加深对书籍的消化理解,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促进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抒写真情实感”“感悟生活,勤于探索”“凸显个性色彩”使你在阅读和抒写之间,耕耘心灵、收获人生。  关键词  随笔 真情 感悟 个性  “随笔”,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 简单地说,“随笔”就是随时写笔记,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感、所论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很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提问、学生自编的课堂表演、想象类的课堂作文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合作小组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脑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构造出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或形象的能
期刊
提起“清华园”,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起清华大学。这所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以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开放的世界眼光,培育了无数高素质的人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徐州,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校名里同样有“清华”二字;它的校园,也叫“清华园”。它就是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近年来,该校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积极推行初中阳光生活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心态健康、阳光的学生,现已成为铜山区
期刊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积极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极有可能呈现出的是一种表面上流畅有序的课堂局面,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惰性的平衡和低层次的和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主动地设置矛盾,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已知领域转圈,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实现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巧妙地利用“矛盾”的激化与释放,不断和
期刊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温度”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物体冷与热的判断和摄氏温度的相关内容,并且与温度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学生对温度既熟悉也陌生,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温度数值越大,物体越热,反之则越冷”,对温度计也仅仅会初步使用而已。中学阶段关于“温度”的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
期刊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如果“不求甚解”,八年级学生大致能了解文字内容。但要深度理解课文,尤其是比较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写作意图,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和书下的注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内容。但是如果“穿插”不当,就会使课堂枝枝蔓蔓,影响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和理解。在全国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上,徐杰老师执教的《五柳先生传》则巧妙地运用了“穿插”,促
期刊
《幽径悲剧》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理解文章中古藤萝包涵的形象特征和内在的美好,通过幽径和藤萝被毁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看见亮色和沉痛。  课堂开始,我用季羡林先生的数字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短短的3分钟时间,学生有了一些震撼,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学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作品呢?  接着我出示了北大燕园的图片,请同学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