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初三思品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在江苏省“五严禁令”的大背景下,基于校情的初三思品学科教学新举措,努力实践“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
关键词:整合 加法 减法 高效
众所周知,以往按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其哲学依据是量的积累达成质变;“整合式教学”思维的哲学依据是调整内部结构达成质变。“五严禁令”下,量的积累已成为不可能,调整内部结构的“整合式教学”思维或许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新教学的新呼唤。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真正的有效基于高效的“分工协作”:教师的“教”要明确指向学生的“惑”才会有效;教师的“教”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培育才会高效。“整合式教学”是从课堂有效到课堂高效的时代要求。
在初三思品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基于加法的减法教学”的教学方法。现作介绍如下:
(一)以整合的形式做“加法”
1、整合学科内知识:就九年级思品课而言,教材内知识点多有相通之处,因此也可以作巧妙整合。如第四课了解国策与战略,即可以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三个国策整合,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相整合,进行整合式教学。再如可以将第九课“理想”和第十课“人生”进行整合,整合为:个人的理想是什么(未来道路我选择)国家民族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共同的理想)如何实现理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畅想未来(拥抱美好未来)。
2、整合学生力量:在进行知识点整合学习的同时,可以整合学生的力量。课中通过“学生话题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科兴趣和学习力、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转变。比如:课前,教师首先将要学习的版块分割,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预习,且要求小组内意见统一。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汇报竞赛,比哪一小组完成的最好,由教师负责点评和完善等,还原了课堂,增添了课堂中的乐趣。
(二)以精讲的形式做“减法”
1、只讲最需要的:道德:思品课除了作为一门中考课程外,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更多的应该在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份只有60分分值的试卷。
如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本课重点讲责任的话题,应该说知识点比较简单也容易识记,但是能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则成为最需要的。因此本课可以弱化知识点本身,而强化探讨和综合实践。
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知识的本身重要。
如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一课中,涉及到众多国策和战略。教师可以以其中一个为例,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这条国策是什么,为什么制定,怎么施行。总结告诉学生分析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他的国策和战略。
2、只讲最重要的:以课标和中考指导为依据,只讲最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如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课标和中考指导均只要求知道和了解,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知道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知道少数民族政策、知道一国两制方针即可,其余的教师大可不必赘讲。
(三)反思总结
通过“加减法”的整合式教学”的教学实践以后,起初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同样的课时,但自己轻松了,达成的有效任务也多了。但静下心来一想,发现了这样的一些变化:
1.课堂教学高效化与生活化。知识体系呈现的结果是重难点很醒目。配合重点知识的详解,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从整体上认识知识的高度是历来考试评价所倡导的——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合式教学”思维既关注教材更关注生活,话题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将教材读“厚”又将教材读“薄”。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表现在“学生话题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这样做,就从教学制度上时时刻刻在关注孩子们普遍关注的、普遍困惑的问题,给书本枯燥的知识注射了触手可得的生活气息,让知识走入了生活。
2.教学效果多样性与可控性。“整合式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单指学科的考试成绩,特别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会试图用书本知识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及时反馈,这对于教育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整合,原来紧凑集中的课时因为高效立刻显得很“有富余”,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教学补偿提供课时基础,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控。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感到学生在“正确行使权利”时有误区,我就单单拿出一节课来突破这个重难点。效果“立竿见影”。
3.学科兴趣和学习力的提升。兴趣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教学的整合以后,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有以往课上那种“听的享受”,还会有大量的实践中的“做的欢乐”,从而让孩子们对教学有所期待,提升学科的兴趣和魅力。另外,孩子们在“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了学科的学习力。
4.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需要争取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整合式教学,学生的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动的主动”——教师通过预习题的布置让孩子在课前将知识点扫清,自己试图解决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二个层面是“合作的主动”——学生通过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以及班级的大讨论真正解决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的主动”——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相对接,在实际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价值,主动的体验到“有知识”的快乐。
但是,通过“整合式教学”思维授课的最大收获:从教师的角度,脱离了教材对自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教学体系”,达到了自己教学的质变;从学生的角度,既完成了“和文本的对话”又实现了“和生活的交流”,从而也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一句话,实现了这样的教学境界——整理“教”学,合为“质”变。
关键词:整合 加法 减法 高效
众所周知,以往按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其哲学依据是量的积累达成质变;“整合式教学”思维的哲学依据是调整内部结构达成质变。“五严禁令”下,量的积累已成为不可能,调整内部结构的“整合式教学”思维或许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新教学的新呼唤。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真正的有效基于高效的“分工协作”:教师的“教”要明确指向学生的“惑”才会有效;教师的“教”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培育才会高效。“整合式教学”是从课堂有效到课堂高效的时代要求。
在初三思品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基于加法的减法教学”的教学方法。现作介绍如下:
(一)以整合的形式做“加法”
1、整合学科内知识:就九年级思品课而言,教材内知识点多有相通之处,因此也可以作巧妙整合。如第四课了解国策与战略,即可以将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三个国策整合,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相整合,进行整合式教学。再如可以将第九课“理想”和第十课“人生”进行整合,整合为:个人的理想是什么(未来道路我选择)国家民族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共同的理想)如何实现理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畅想未来(拥抱美好未来)。
2、整合学生力量:在进行知识点整合学习的同时,可以整合学生的力量。课中通过“学生话题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科兴趣和学习力、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转变。比如:课前,教师首先将要学习的版块分割,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预习,且要求小组内意见统一。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汇报竞赛,比哪一小组完成的最好,由教师负责点评和完善等,还原了课堂,增添了课堂中的乐趣。
(二)以精讲的形式做“减法”
1、只讲最需要的:道德:思品课除了作为一门中考课程外,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更多的应该在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份只有60分分值的试卷。
如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本课重点讲责任的话题,应该说知识点比较简单也容易识记,但是能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则成为最需要的。因此本课可以弱化知识点本身,而强化探讨和综合实践。
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知识的本身重要。
如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一课中,涉及到众多国策和战略。教师可以以其中一个为例,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这条国策是什么,为什么制定,怎么施行。总结告诉学生分析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他的国策和战略。
2、只讲最重要的:以课标和中考指导为依据,只讲最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如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课标和中考指导均只要求知道和了解,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知道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知道少数民族政策、知道一国两制方针即可,其余的教师大可不必赘讲。
(三)反思总结
通过“加减法”的整合式教学”的教学实践以后,起初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同样的课时,但自己轻松了,达成的有效任务也多了。但静下心来一想,发现了这样的一些变化:
1.课堂教学高效化与生活化。知识体系呈现的结果是重难点很醒目。配合重点知识的详解,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从整体上认识知识的高度是历来考试评价所倡导的——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合式教学”思维既关注教材更关注生活,话题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将教材读“厚”又将教材读“薄”。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表现在“学生话题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这样做,就从教学制度上时时刻刻在关注孩子们普遍关注的、普遍困惑的问题,给书本枯燥的知识注射了触手可得的生活气息,让知识走入了生活。
2.教学效果多样性与可控性。“整合式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单指学科的考试成绩,特别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会试图用书本知识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及时反馈,这对于教育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整合,原来紧凑集中的课时因为高效立刻显得很“有富余”,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教学补偿提供课时基础,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控。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感到学生在“正确行使权利”时有误区,我就单单拿出一节课来突破这个重难点。效果“立竿见影”。
3.学科兴趣和学习力的提升。兴趣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教学的整合以后,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有以往课上那种“听的享受”,还会有大量的实践中的“做的欢乐”,从而让孩子们对教学有所期待,提升学科的兴趣和魅力。另外,孩子们在“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了学科的学习力。
4.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需要争取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整合式教学,学生的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动的主动”——教师通过预习题的布置让孩子在课前将知识点扫清,自己试图解决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二个层面是“合作的主动”——学生通过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以及班级的大讨论真正解决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的主动”——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相对接,在实际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价值,主动的体验到“有知识”的快乐。
但是,通过“整合式教学”思维授课的最大收获:从教师的角度,脱离了教材对自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教学体系”,达到了自己教学的质变;从学生的角度,既完成了“和文本的对话”又实现了“和生活的交流”,从而也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一句话,实现了这样的教学境界——整理“教”学,合为“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