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标灯照亮了我的工作道路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ularit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校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这本书我认真地拜读了n遍,受益匪浅。它成了指引我工作的航标灯。
  在《指南》的指导下,进行了几年的实践,使我对《指南》理解的更加深刻,特别是其中教育理念的第3点:“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个理念就让我收获很多。
  一、 对幼儿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的认识
  幼儿的学习方式依据幼儿学习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多种,比如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育中都需要整合才能被实际利用。这种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可较为恰当地表述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且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首先,探究式学习方式符合幼儿学习科学的本质特点。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感知、观察、摆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与同伴和成人共同学习。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运动、情感、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就是主体不断主动建构过程的表现。
  其次,探究式学习满足幼儿学习科学的需要。幼儿天生就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幼儿不断感知、分析外界的刺激。
  再次,探究式学习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探究式学习就是帮助幼儿仿照科学研究完全或部分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养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关爱周围环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素养。
  二、 在活动中体验《指南》精神
  今年我带大班,学期初对建筑区的引导很是茫然,通过学习《指南》,知道了“幼儿的学习方式依据幼儿学习本身的特点,例如,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育中都需要整合才能被实际利用。”并且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提供的教学必须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反对纯粹的自我发现学习,倡导‘协助的发现’”。
  近期,班上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动物的奥秘”。我发现,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喜欢给小动物画上“家”。——蘑菇形房顶的小房子、三角形房顶的小房子等。在搭建积木时,孩子们喜欢搭建自己生活的社区。我思考得出:这些都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都源于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于是我以“中国建筑知识知多少”为切入点,为孩子们提供了具有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


  还有方形房顶、三角形房顶的建筑图片,让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在此我也不忘《指南》中提出的“教师要创设多元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让识字书写游戏化,提高幼儿的愉悦感。使幼儿的读写经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觉得书写有意义、能满足其认知与情感的需要。”于是我为孩子们设计了“你最喜欢的房顶”的图表,让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房顶类型分别进行投票选择,并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房顶类型的后边签上自己的名字。孩子们在签字投票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己书写名字的才能,也彰显了自己投票的神圣权利,所以显得尤为兴奋。通过签字投票,计出得票最高的是梯形房顶的建筑,9票,梯形房顶胜出。
  于是,我们确定了搭建主题以及搭建建筑类型——梯形房顶的建筑。
  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我采纳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建议。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
  (一)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建立平等的探究学习关系,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
  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当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或犯错的时候,我有了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幼儿之间相互平等地合作。当孩子们搭建房身第九层时,房子倒了,孩子们又重新搭建,搭建了又倒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几次,还是没有搭建好。这时我想起了《指南》中的:“对于5—6岁的幼儿来说,不仅要观察注意到物体的结构,并且要能够发现物体结构和它的功能是有关系的,这样联系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幼儿理解世界、发现关联、扩展思维,从而很好地利用物体,甚至发明一些小创造。”和“生活中存在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对于5—6岁幼儿来说,不仅要对这些物理现象感兴趣、有感知,还要进一步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房子都是在搭建到几层时才容易倒掉。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又经过了几次搭建、操作、检验,发现每次都是在搭建到第九层或第十层时容易倒掉。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然后,孩子们问我怎么办?正当我想告诉他们时,我又想起了《指南》中说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与同伴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高于自己原有能力的新的信息,他们需要将新的知识内化,去建构新的意义,认知的改变就发生了。幼儿间的讨论、争辩以及倾听等都是合作学习极为重要的成分。同伴间的协作可以为发现学习提供场所并鼓励创造性思维。5——6岁幼儿应该能够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与同伴交流自己探究过程或结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幼儿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和修正对某个问题的解释。幼儿的表达又进一步加深了幼儿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协调发展。”想到这里,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想,并鼓励孩子们:“看看谁最棒,谁能最先想出来怎样搭建。”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观察着、说着、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可爱极了。可是讨论了很久也没有讨论出一个好方法。此时我又想起了《指南》中的:“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之后还要通过暗示、示范、建议、设问等手段来引导幼儿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支持幼儿解决问题。”于是我引导孩子们用积木搭建了一个“正梯形”的小建筑,然后用同样的积木搭建了一个“倒梯形”的小建筑,让孩子们去观察它们谁更牢固一些。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正梯形”的小建筑更稳、更牢固一些。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为什么‘正梯形’的小建筑更稳、更牢固一些呢?看看谁先发现这个秘密。” 聪明的臣臣反应很快,他说:“因为下面的积木大呗!”其他小朋友在臣臣的启示下,也发现了这个道理。我继续引导孩子们:“咱们的房身该怎么搭建呢?”孩子们有的提出了:“就和‘正梯形’的小建筑一样呗,下面用大积木,上面用小积木搭建吧!”   孩子们讨论后决定:八层以下用大号积木,九层以上改用小一号的积木。整个房身搭建了十六层,终于搭建成功。
  从这次搭建房身的活动中,孩子们明白了房身的下面需要承担一定的重量,要用大块积木。房身的上面需要轻一些,才容易搭建,搭出来的房身才能牢稳,房身的上半身要用小一号的积木。
  (二)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积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房身搭建成功了,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可能是让小小的成功冲昏了头脑。看到这种情况我想起了《指南》中的理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并且罗星凯教授说:“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虽然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事物有本能的好奇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的不足,面对一些现象时,提不出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或针对幼儿身边及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来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之后还要通过暗示、示范、建议、设问等手段来引导幼儿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支持幼儿解决问题。这时,我又引导孩子们观察我们签字投票的“你最喜欢的房顶”的图表。看到这张图表,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个梯形的房顶是这个样。”“怎样才能搭建出梯形的房顶哪?”有的说这样搭建,有的说那样搭建,讨论的简直是不亦乐乎。
  2.积极支持幼儿动手操作
  我建议孩子们亲自动手摆弄摆弄,因为幼儿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所以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亲历科学,使他们在观察、设想、动手实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几次操作之后,孩子们总结出经验:最低的一层用较薄的长方形的积木做底,第二层用较厚的长方形的积木做底,第三层用一块较薄和一块较厚的长方形的积木做底,第四层用两块较厚的长方形的积木做底,第五层用小号的圆柱体积木架空做底,第六层用中号的圆柱体积木架空做底,第七层用大号的圆柱体积木架空做底,梯形房顶的房子终于建成。
  3.积极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
  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必要的环节和要素。
  首先是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这座梯形房顶的房子总共用了多少种积木?各种积木用了多少块?
  其次是交流探究结果。与同伴或成人交流探究结果一方面是分享,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这种交流可以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思绪,使得探究行为更加深入。幼儿可以通过图画、记录等方式,与同伴或教师交流探究结果。于是我和孩子们设计了积木数量统计表:并将使用的各种积木统计于上。
  经统计:共用积木种类:15种,共用积木数量:125块。
  这次搭建梯形房顶的建筑活动,首先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认知能力,一使孩子们的数学认知建立在了具体的实物上,二使孩子们的数学概念的内化借助于了表象。
  其次孩子们也体验了量的相对性。一是在搭建过程中,比较两个集合的量时,孩子们运用多种方式比较,得出一个大、一个小,或者一个多、一个少,或者一个高、一个矮。但是,当比较三个或更多物体时,就体验了相对性。二是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了“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第三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和巩固了数、量、形、对称等相关概念,发展了空间知觉,并学会了初步观察、比较、分类、统计。
  这是梯形的房子和院墙:
  这是梯形的房子、院墙以及周边的道路和高架桥:
  《指南》教会我如何去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真是我工作中的航标灯。
其他文献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地发现、纠正、解决班级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当班主任发现班级、学生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去解决。“面”即通过在全班中教育、引导以修正和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点”即找相关的学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找学生单独谈心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行为习惯偏离了正常的
期刊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隔代教育呈增长趋势,据相关调查,我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我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所以隔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一方面它帮助因各种原因无法照顾幼儿的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另
期刊
长期以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出例题、讲例题、变例题,学生根据例题解答与例题相似题目的,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被迫接受的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期刊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一、教学中,教师要善问、激疑,唤起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
期刊
一堂好课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利用好导入环节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创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因此,创立恰当的导入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下面是笔者应用过的几种导入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故事导入,展开思维  讲故事导入新课可以使孩子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
期刊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新”抓起,从点滴做起。那么,教师将如何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小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努力做到“五个要”,取得预期效果。  一、有的放矢,正确认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遵循少儿年龄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概
期刊
音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主题。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和方法,力求达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课件中运用多媒体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优化,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效率目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走进了音乐教学课堂,
期刊
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过去,不少教师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材看作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把教室看作教师宣讲、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看作知识的传递过程,把评价看作是甑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这种观念已不适合于课改的理念。新的课程目标强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使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学生知识构建和个性发展的促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建立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而作为中学几何,很多初学者都不能很好地根据题目的条件进行猜想,证明。但如果能巧用数学思想方法,则做起题目来能游刃有余。  本文结合课堂实例,说明了转化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变换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中的巧用。  一、巧用知识,引入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就是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抽象
期刊
做作业是小学阶段少不了及提高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巩固课堂和消化课堂学习的有效成果,是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外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良好的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