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疗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
1. 常见的危害因素
1.1 社会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既担负着技术工作又肩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中存在诸多超负荷因素。一方面来自工作量大,工作中的过多要求,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倒班致使生物钟中断等;另一方面来自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和手术医生的不认可,工作场所的暴力倾向及性骚扰。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以及紧张,压力和愤怒,缺乏隐私保护和等候时间长等,由此产生的沮丧和脆弱性可能煽动对身体和口头的暴力滥用[1]。其次,护士的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经常性的冲突也构成了工作的应激状态。如果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
1.2 生物危害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物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尤其是护士手部皮肤有破损在术中配合时引起皮肤黏膜受污染,极易造成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及肿瘤的种植生长。通过一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30%、3%~10%和0.2%~0.5%[4]。此外,护士接触其他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物、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重要感染途径。我国每年报道的450余万例法定传染病,其中大多数经呼吸道、血液和体液等因素传播的。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 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 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物理危害因素: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术中摄片及透视下手术已相当普遍。有资料证实,射线可诱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手术室同样也是噪音污染严重的场所。各种手术器具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术中运用、工作人员的对话声、移放物体的响动声和器械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等等。手术室护士每天要在这样的噪声中工作,无疑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觉系统造成影响。一些设备老化或因操作不当护士还有发生电击、电灼伤的危险。
1.4 生理危害因素:手术室工作具有节奏快、持续时间长、风险大和相对不规律的特点。这些特点致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如遇到大手术,需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疾病;护士配合手术需连续前屈颈椎,很容易导致颈椎病;长期站立,腰部持续呈紧张状,造成腰肌劳损,出现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其次,一些意外伤,包括挫伤、重物砸伤、锐器伤等都是造成护士机体受损的重要因素。
1.5 化学危害因素: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封闭,化学性危害主要来源于大量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和空气中残余的麻醉废气。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化学消毒剂,如不加任何防护可导致鼻炎、角膜炎、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关节痛、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及生殖系统疾病。长期暴露于微量挥发性麻醉药的环境中,可引起记忆力减退、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除此之外,电刀使用时散发的烟雾、烧伤油膏的挥发性气味、术中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各种内置填充材料,如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據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特别是含有丙烯酸酯类的材料,Smith等调查发现,其易引起皮肤红肿、触觉过敏或者脱皮等,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哮喘。
2 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手术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心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平时留意熟悉手术类别及手术医生习惯,做好术前访视,充分准备用物。手术中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有条不紊。术后做好总结,必要时可以做好手术配合笔记。另外,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为手术人员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大环境,术中播放一些轻音乐,为手术人员提供舒适优雅的休息场所和用餐环境。这些对培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和减少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正反馈。护士工作生活节奏应有张有弛,妥善处理专业角色和生活角色关系,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2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加强防护:术前完善化验检查,阳性者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合理安排手术人员,对血生化检查呈阳性的患者在安排手术人员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手部外伤、皮肤病的医护人员不参加手术。术前做好访视,如HBV、HIV和梅毒等特殊感染者,做到心中有数。预先做好此类手术的防护准备,护士应佩带护目口罩,穿专门的防护鞋,戴双层手套。有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弹性的双层手套,再刺入皮肤,有可能阻止针刺入的深度,使进入皮肤内的血液减少,降低感染率,其感染率仅为0.2%~0.25%。护士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此外,做好预防接种结合医院感染控制科对手术室护士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也相当重要。
2.2.2 规范操作:护士应重视术前洗手和戴手套。术中规范装卸刀片,传递针、刀和剪刀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传递,使用托盘传递。特殊感染的患者传递锐利器械时需用弯盘,减少损伤的发生。手术中护士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关注手术,做到眼疾手快,传递器械准确率高。术后及时将利器放入特制的利器盒内,清洗器械时需小心谨慎,做好防护。
2.2.3 伤后处理:术中一旦被利器刺伤,一定在伤口周围而不是伤口局部反复挤压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后再用0.5%的碘伏冲洗伤口。并于24 h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必要时注射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若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立即危险评估决定是否用药并定期复查(6周、12周、和6个月等)HIV抗体。复查期间注意不要献血,捐器官,禁止母婴喂养,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等。
3. 讨论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各方面危害,提出了相应防护措施。希望医院及科室管理者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加强预防职业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使护士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行为上注意防护,减少职业危害,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可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 .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疗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
1. 常见的危害因素
1.1 社会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既担负着技术工作又肩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中存在诸多超负荷因素。一方面来自工作量大,工作中的过多要求,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倒班致使生物钟中断等;另一方面来自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和手术医生的不认可,工作场所的暴力倾向及性骚扰。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以及紧张,压力和愤怒,缺乏隐私保护和等候时间长等,由此产生的沮丧和脆弱性可能煽动对身体和口头的暴力滥用[1]。其次,护士的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经常性的冲突也构成了工作的应激状态。如果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
1.2 生物危害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物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尤其是护士手部皮肤有破损在术中配合时引起皮肤黏膜受污染,极易造成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及肿瘤的种植生长。通过一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30%、3%~10%和0.2%~0.5%[4]。此外,护士接触其他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物、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重要感染途径。我国每年报道的450余万例法定传染病,其中大多数经呼吸道、血液和体液等因素传播的。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 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 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物理危害因素: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术中摄片及透视下手术已相当普遍。有资料证实,射线可诱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手术室同样也是噪音污染严重的场所。各种手术器具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术中运用、工作人员的对话声、移放物体的响动声和器械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等等。手术室护士每天要在这样的噪声中工作,无疑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觉系统造成影响。一些设备老化或因操作不当护士还有发生电击、电灼伤的危险。
1.4 生理危害因素:手术室工作具有节奏快、持续时间长、风险大和相对不规律的特点。这些特点致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如遇到大手术,需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疾病;护士配合手术需连续前屈颈椎,很容易导致颈椎病;长期站立,腰部持续呈紧张状,造成腰肌劳损,出现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其次,一些意外伤,包括挫伤、重物砸伤、锐器伤等都是造成护士机体受损的重要因素。
1.5 化学危害因素: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封闭,化学性危害主要来源于大量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和空气中残余的麻醉废气。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化学消毒剂,如不加任何防护可导致鼻炎、角膜炎、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关节痛、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及生殖系统疾病。长期暴露于微量挥发性麻醉药的环境中,可引起记忆力减退、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除此之外,电刀使用时散发的烟雾、烧伤油膏的挥发性气味、术中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各种内置填充材料,如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據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特别是含有丙烯酸酯类的材料,Smith等调查发现,其易引起皮肤红肿、触觉过敏或者脱皮等,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哮喘。
2 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手术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心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平时留意熟悉手术类别及手术医生习惯,做好术前访视,充分准备用物。手术中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有条不紊。术后做好总结,必要时可以做好手术配合笔记。另外,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为手术人员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大环境,术中播放一些轻音乐,为手术人员提供舒适优雅的休息场所和用餐环境。这些对培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和减少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正反馈。护士工作生活节奏应有张有弛,妥善处理专业角色和生活角色关系,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2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加强防护:术前完善化验检查,阳性者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合理安排手术人员,对血生化检查呈阳性的患者在安排手术人员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手部外伤、皮肤病的医护人员不参加手术。术前做好访视,如HBV、HIV和梅毒等特殊感染者,做到心中有数。预先做好此类手术的防护准备,护士应佩带护目口罩,穿专门的防护鞋,戴双层手套。有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弹性的双层手套,再刺入皮肤,有可能阻止针刺入的深度,使进入皮肤内的血液减少,降低感染率,其感染率仅为0.2%~0.25%。护士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此外,做好预防接种结合医院感染控制科对手术室护士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也相当重要。
2.2.2 规范操作:护士应重视术前洗手和戴手套。术中规范装卸刀片,传递针、刀和剪刀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传递,使用托盘传递。特殊感染的患者传递锐利器械时需用弯盘,减少损伤的发生。手术中护士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关注手术,做到眼疾手快,传递器械准确率高。术后及时将利器放入特制的利器盒内,清洗器械时需小心谨慎,做好防护。
2.2.3 伤后处理:术中一旦被利器刺伤,一定在伤口周围而不是伤口局部反复挤压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后再用0.5%的碘伏冲洗伤口。并于24 h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必要时注射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若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立即危险评估决定是否用药并定期复查(6周、12周、和6个月等)HIV抗体。复查期间注意不要献血,捐器官,禁止母婴喂养,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等。
3. 讨论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各方面危害,提出了相应防护措施。希望医院及科室管理者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加强预防职业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使护士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行为上注意防护,减少职业危害,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可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 .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