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走班制成为大势所趋。然而走班选课需要增加大量教师,教学空间不足,成为突出矛盾。在新课程背景下,學校教学空间重构,也必将成为高中分层教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教学新常态。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空间;重构
教学空间既不是单纯的物质性概念,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构建空间概念,而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生命意义和文化气息的学习场所。教学空间蕴含着政治权力、社会关系、文化依存、心理活动等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因素,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有机整合。
一、立足现有条件。打造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学校将学科功能教室从教室内延展到教室外,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从现实课堂拓展到虚拟空间的网络课堂,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一)校内功能教室
包括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共享学科功能教室、校园功能教室。学校立足于现有教学空间的转型升级,将现有教室和实验室低成本改造成为学科功能教室,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设起以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来设计的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在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内配置学科专用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实现学科教学、学科育人的功能目标。
同时,学校立足现有资源,学校利用诸如图书馆、走廊、办公楼等,将校园环境也作为功能教室来设计和安排。通过多学科融合共享,一室多用,教室里的器材、墙上的挂图等部分教学用品,随着学科课程的不同而稍有变换,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很好地实现了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将学科功能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构建校园学科功能教室综合体,丰富教学和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如有的学校建立了一个校园植物体系微信平台,对校园180多种植物进行编码,利用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以及人文属性。
(二)校外功能教室
除了校园内的学科功能教室,学校还把校外空间也作为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部分来打造。如利用学校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开展创新教学探究。还充分利用周边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以及民间社团组织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丝绸文化、茶艺、陶艺、书法等课程,将学生课堂扩展到学校之外。
(三)虚拟功能教室
学校在拓展实体教学空间的同时,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构虚拟教学空间。基于探索大班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这一目标,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设备,以低成本将普通教室改造成“虚拟功能教室”,实现“双师课堂”形式的跨班级、跨校区上课。通过研发线上分层课程,实现在线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普及智能化作业评阅和学情数据分析反馈,开展在线答疑、展示、分享、点评等教学活动。线上的“虚拟功能教室”和线下的实体功能教室有机融合,使得学校的教学时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满足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二、从既定资源到拓展资源。形成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格局
学校以长期形成的既定课程资源为依托,积极拓展资源,形成了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格局。
(一)充分利用既定资源
各学校秉承学校文化精神,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打破传统教室形态的束缚,打通教室、实验室、连廊等场所的空间阻隔,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师、学生的紧密融合。在学科功能教室打造中,把学生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作为课堂资源来运用,使得不同形态的学科功能教室能够相得益彰。如有的学校利用教室墙面采光好的自然特点,因势利导开发窗帘课程资源,定制了学科窗帘挂图,卷帘上印制了学科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图片,包括地磁场、物理学史、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等。
(二)积极拓展便利资源
在充分利用既定资源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便利资源,为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提供支撑。如学校发挥学校所处位子区位优势,研究开设了特设课程群,如,西湖边上的学校将课堂开在了西湖上,如到西湖边写生、到茶叶博物馆上课、到南宋官窑博物馆上课等。让学生边学习、边亲密接触西湖山水,在学习过程中拓展学科知识,培育学科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使得“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和运转,使分层走班得以实施
学校建立健全了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学科功能教室建设的推进和运转,促使分层走班得以可持续实施。
(一)打造适应学科功能教室、分层走班教学的教师队伍
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一定的改变,教师是学科教室的负责人,学科教室也同时是教师的工作室。开展分层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精准施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这需要教师更新理念、提高能力,胜任新的课堂教学与工作要求。因而,学校要求相应的学科教师全程参与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从理念设计、物品需求到课桌椅、器材的摆放等,都由学科教师钻研和引领。学校还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培训等多种举措,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和教学管理上的引导。加强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与指导,把评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改进学科功能教室、选课走班下的教学行为。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实行训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年级工作指导小组不定期、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情况的巡视检查。还建立健全导师制,增强走班教学管理下教师的责任心。
(三)多方筹措经费
学校多方筹措经费,为学科功能教室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学校向上级财政、热心校友争取经费支持,缩减了行政办公经费,以便全力支持学科功能教室建设与走班教学的开展。
(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学校要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障选课走班的有序进行。如利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分析教学与管理数据,细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分析和学分赋予依据。充分发挥电子班牌在走班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学班上课统一实行门禁刷卡考勤,成为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评的依据。同时通过电子班牌发布临时性通知、行为规范提醒等信息,以便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学生。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空间;重构
教学空间既不是单纯的物质性概念,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构建空间概念,而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生命意义和文化气息的学习场所。教学空间蕴含着政治权力、社会关系、文化依存、心理活动等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因素,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有机整合。
一、立足现有条件。打造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学校将学科功能教室从教室内延展到教室外,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从现实课堂拓展到虚拟空间的网络课堂,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一)校内功能教室
包括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共享学科功能教室、校园功能教室。学校立足于现有教学空间的转型升级,将现有教室和实验室低成本改造成为学科功能教室,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设起以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来设计的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在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内配置学科专用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实现学科教学、学科育人的功能目标。
同时,学校立足现有资源,学校利用诸如图书馆、走廊、办公楼等,将校园环境也作为功能教室来设计和安排。通过多学科融合共享,一室多用,教室里的器材、墙上的挂图等部分教学用品,随着学科课程的不同而稍有变换,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很好地实现了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将学科功能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构建校园学科功能教室综合体,丰富教学和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如有的学校建立了一个校园植物体系微信平台,对校园180多种植物进行编码,利用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以及人文属性。
(二)校外功能教室
除了校园内的学科功能教室,学校还把校外空间也作为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部分来打造。如利用学校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开展创新教学探究。还充分利用周边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以及民间社团组织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丝绸文化、茶艺、陶艺、书法等课程,将学生课堂扩展到学校之外。
(三)虚拟功能教室
学校在拓展实体教学空间的同时,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构虚拟教学空间。基于探索大班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这一目标,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设备,以低成本将普通教室改造成“虚拟功能教室”,实现“双师课堂”形式的跨班级、跨校区上课。通过研发线上分层课程,实现在线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普及智能化作业评阅和学情数据分析反馈,开展在线答疑、展示、分享、点评等教学活动。线上的“虚拟功能教室”和线下的实体功能教室有机融合,使得学校的教学时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满足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二、从既定资源到拓展资源。形成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格局
学校以长期形成的既定课程资源为依托,积极拓展资源,形成了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格局。
(一)充分利用既定资源
各学校秉承学校文化精神,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打破传统教室形态的束缚,打通教室、实验室、连廊等场所的空间阻隔,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师、学生的紧密融合。在学科功能教室打造中,把学生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作为课堂资源来运用,使得不同形态的学科功能教室能够相得益彰。如有的学校利用教室墙面采光好的自然特点,因势利导开发窗帘课程资源,定制了学科窗帘挂图,卷帘上印制了学科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图片,包括地磁场、物理学史、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等。
(二)积极拓展便利资源
在充分利用既定资源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便利资源,为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提供支撑。如学校发挥学校所处位子区位优势,研究开设了特设课程群,如,西湖边上的学校将课堂开在了西湖上,如到西湖边写生、到茶叶博物馆上课、到南宋官窑博物馆上课等。让学生边学习、边亲密接触西湖山水,在学习过程中拓展学科知识,培育学科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使得“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和运转,使分层走班得以实施
学校建立健全了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学科功能教室建设的推进和运转,促使分层走班得以可持续实施。
(一)打造适应学科功能教室、分层走班教学的教师队伍
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一定的改变,教师是学科教室的负责人,学科教室也同时是教师的工作室。开展分层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精准施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这需要教师更新理念、提高能力,胜任新的课堂教学与工作要求。因而,学校要求相应的学科教师全程参与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从理念设计、物品需求到课桌椅、器材的摆放等,都由学科教师钻研和引领。学校还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培训等多种举措,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和教学管理上的引导。加强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与指导,把评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改进学科功能教室、选课走班下的教学行为。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实行训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年级工作指导小组不定期、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情况的巡视检查。还建立健全导师制,增强走班教学管理下教师的责任心。
(三)多方筹措经费
学校多方筹措经费,为学科功能教室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学校向上级财政、热心校友争取经费支持,缩减了行政办公经费,以便全力支持学科功能教室建设与走班教学的开展。
(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学校要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障选课走班的有序进行。如利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分析教学与管理数据,细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分析和学分赋予依据。充分发挥电子班牌在走班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学班上课统一实行门禁刷卡考勤,成为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评的依据。同时通过电子班牌发布临时性通知、行为规范提醒等信息,以便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