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冲破大气环境监测的迷雾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极熊、企鹅不断失去家园,干旱、台风、雾霾等恶劣天气越来越多,暖冬之后蝗灾泛滥……造成这一切灾难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的变暖。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到20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预计上升1.9℃到4.6℃。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多种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在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热量排放的同时,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分布、变化进行监测,以指导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已成为当今全球的科研热点。在众多进行温室气体探测的科学家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熊伟正是其中之一……
  不畏艰难,勇攀光学领域科研高峰
  1994年,19岁的熊伟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由于从小就喜欢物理、数学,热衷于电子学、信号处理及算法运用,熊伟毅然地选择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成绩优异、能力出众的熊伟被母校留了下来。“留校工作的3年里,我真切地体会到,要想从事科研工作,只依靠本科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我想进一步深造。”熊伟说。于是在2004年和2007年,他在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分别获得了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熊伟就留在了光机所工作,主要从事超光谱遥感仪器机理及其新型领域应用研究。
  光谱是指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全称为光学频谱。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光谱也因此被视为辨别物质的“指纹”,是用以识别和分析不同物质特征的一张“身份证”。关于光谱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666年,牛顿通过玻璃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的光谱。他发现,白光实际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算是人類最早对光谱的认识。其后,一直到1802年,渥拉斯顿观察到了光谱线。在1814年,夫琅和费也独立地发现它。随后,夫琅和费公布了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条暗线。由此,光谱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
  在这里,还需要科普一个概念——光谱分辨率,它是指仪器区分电磁光谱各波长间隔的能力。光谱的分辨率越高,对物质光谱特征的识别能力就越强。在紫外可见波段,一般分辨率几十纳米量级的为多光谱,几纳米的是高光谱,分辨率为零点几个纳米的,则是超光谱。
  熊伟正是利用高光谱和超光谱来进行大气成分遥感探测的。他解释道:“常见遥感卫星的主要功能是对地拍摄图像,获得地表信息,用于测绘、地物类型识别等,我们称之为‘看图说话’。这种方式能看出一些污染的结果,比如已成型的水体污染;但是对于大气污染监测而言,必须要区分污染物质类型、定量化污染成分的浓度,所以光靠‘看图说话’是不行的,常规的对地成像技术也很难实现。需要利用‘特殊’的光学技术手段,诸如高光谱、超光谱这些,才可以精确地探测大气层中的污染气体成分、温室气体含量等。”
  从事研究工作以来,熊伟先后主持了中科院国防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高分专项、空间基础设施专项等项目。他完成了相应型号的光学遥感仪器、控制设备的研制以及相关数字信号和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于远程拉曼光谱探测、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层析探测和震前逸出气探测等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主持完成了国际首台基于静态干涉体制的温室气体探测载荷并成功在轨运行。此外,熊伟已发表了论文50余篇,获专利10余项,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工信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成功不是偶然,每份荣誉的背后往往需要异于常人的努力与付出。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熊伟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将实验成果转换为具体的卫星工程型号研制的过程中,他就遇到了难题。“在实验室里,如果数据结果不稳定,我们可以多次重复测算,直到结果符合要求为止。但在实际的研制阶段,是不允许‘一次次重复’的。在参与某项卫星工程时,我们发现,有一个通道的数据信号特别小,但在实验阶段,各方面的数据都是准确无误的。”众所周知,进行卫星研制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节点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其中任何一项工作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卫星研制计划。为了不耽误整体进度,熊伟和团队成员顶着压力加班加点,仔细梳理整个研制流程,从现象出发到机理分析,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问题猜想,及时准确地找到了症结所在。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促使熊伟在光学遥感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
  突破创新,实现大气环境精准监测
  要保护人类的家园,改善地球的环境,首先必须清楚生态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监测。如果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凭借一双肉眼或者一些地面设备就可以实现监测。但如果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浩瀚的天空,仅靠地面上的“眼睛”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必须依靠卫星遥感这个“天眼”收集数据。现如今,卫星遥感已成为实现全球环境监测最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2018年5月9日,以生态环境部为牵头用户,自然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等为主要用户的环境专用卫星——“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遥感卫星根据功能的不同,大概可分为3类:一种专职“看”地球,如陆地观测卫星、国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一种专职“看”大气,如气象卫星、碳卫星等;还有一种专职“看”外太空,如各类天文望远镜和深空探测器等。“高分五号”的厉害之处在哪呢?那就是,它将大气监测和陆地监测功能融为一体,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此外,它还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可以满足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国实现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   “‘高分五号’共搭载了6台有效载荷,其中用于大气环境探测的3台主要载荷分别是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由我们安徽光机所研制。”熊伟介绍到,“其中,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主要由我负责。”
  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是国际上首台采用空间外差干涉体制进行温室气体探测的有效载荷,它采用了全新技术路线,信噪比和信号灵敏度都很高,能定量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以此获取这些温室气体的高精度吸收光谱信息,反演大尺度范围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数据,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监测以及全球温室气体起源与经风向传播的“旅行图”进行分析等,为气候变化研究及环境外交提供基础数据。
  “超光谱大气层析技术不仅是微弱信号OH自由基探测能力的问题,同时涉及大气空间三维数据获取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信息反演相关联的工作模式等问题,均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因此,开展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层析探测项目研究,系统解决所涉及的探测理论、技术和应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熊伟带领团队对正交层析超分辨空间外差光谱仪方案进行设计,并结合高灵敏度紫外弱光CCD探测技术和紫外波段定标技术方法、OH自由基反演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首次完成了优于0.008纳米光谱分辨率光谱仪的研制。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成员完成了地基太阳直射和散射光谱探测试验以及航空校飞试验,实现了光谱仪对不同区域、不同观测几何大气散射信号的甚高光谱探测能力,并且为星载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层析探测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技术方案,这对于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水平,把握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气象气候观测水平、掌握大气环境信息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熊伟表示,现阶段研制的监测仪主要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其空间分辨率为10公里。下一步,他们将研制用于环保执法的监测仪,空间分辨率会优于1公里,对小范围的超标排放都能实时监测到。“未来,我们一定能获取全球大气污染物的精确分布信息,精准定位污染源,让大气环境治理更加有的放矢。”熊偉说。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关键词: 真语文 语文课堂导入 语文味  在真语文讨论的大背景下,我们倡导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拒绝“假语文”、“伪语文”。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
摘 要: 刘备与唐僧之所以能够领导团队走向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出众的社会交往能力。本科院校文秘专业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必备的思想素养: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严于律己,言而有信;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第二,掌握交往策略:维护上级的权威;与同级精诚合作;对待下级要赏罚分明。第三,懂得沟通技巧:明确对方的心理;注重礼貌礼节;把握沟通的主动权。  关键词: 文秘专业
从孙立权老师提出“批注式阅读”至今,小语界学者们对批注式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十多年。这种阅读方式以简洁、高效的特点,个性化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又通过以直接领悟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表述方式深深契合当下语文课改的方向。  《女娲补天》是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文章。讲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甘于奉献的精神。
摘 要: 随着《幼儿园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游戏在当前幼儿园课程中还存在以下四个问题:教师的儿童观存在偏差,限制幼儿的主体性;游戏和教学难以平衡,无法发挥游戏的优势;游戏与幼儿的需要无法对接,失去游戏的价值;家长的传统游戏观念导致课程功利化。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现以雅安市天全县第一幼儿园为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改
作为教师,既需要以读者的身份理解文本,更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把文本转化为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与表达特色,设计学生学习的路径,通过文本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换言之,文本解读需要发现文本中的语文。笔者试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的文章。课题中的“绿洲”并不是在沙漠中自然形成的,而是阿联酋
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时,会诞生很多无法预料的精彩?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睿智理答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何为理答?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教师如何通过睿智的理答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营造良好的充满思维张力的课堂氛围,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探问,提高思维效度  巧妙的理答能生成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教无定法,理答也是如此,甚至某些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事,让人感受到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温暖质朴,细腻动人,将父母之间平凡而深厚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在爱的细节里“穿行”,走来回,悟情感,学语言,建构真实的阅读经验。  一、 品咂揣摩,从细节中感悟真情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会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
摘 要: 园林植物相关知识是基于应用与实践的,植物类相关课程是一系列集理论、实践、应用于一体的课程。针对目前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对园林植物知识产生的实际需求与薄弱环节对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途径。首先分析现有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结构体系,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及调研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及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通過调研明确课程改革及优化方向。
2018年5月3日上午,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社团命名大会上,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校长刘燕君作为民族示范学校代表,把自己多年来的戏剧教育经验与全市教育同仁进行了无私的分享,引发了广泛的赞誉和强烈的反响。  她说:“戏剧像空气,戏剧像一座养生堂,它涵养着人生,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我和我的团队让感性的戏剧教育与理性的教育科研联姻,擦出
【教材解读】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的,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