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语文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应该注重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职高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如何自学,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职高语文 自学能力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进入了21世纪,更是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作为所有学科的母科——语文的教学,尤其是职高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断句,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自学的能力。职高学生由于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如何自学,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就此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给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并教学生学会预习。拿到一片陌生的文章,学生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熟悉文章,寻找课文中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那样才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有的放矢,解决文章中的问题。比如说,《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作者给母亲的一生下了一个评断:“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在讲述了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的呢?这句话对于母亲的一生是不是评价的恰如其分呢?如果同学们通过预习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在上课时就会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进而学会学习了。
第二种,学会在文章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其实,职高语文课本的意思并不深奥,问题也很简单,并且很多答案就在文中,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不够仔细,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讲各个时代的思想学说的,从先秦诸子百家列举到明清理学,记得有一个小题问的是最早的学术思想是什么,很多同学由于看文章不仔细答错了。
第三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例如,泰戈尔的《职业》就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个小孩子的三个职业愿望,每节诗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精讲第一个小节,后面两个小节就可以让学生自学,老师在旁点拨帮助。
第四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在教学《纳米》那篇科普介绍文时,从纳米的理论知识到纳米材料的介绍,中间就有一句过渡的话语,如果没有理解这句话起的作用,就会觉得文章不能相连接,整篇文章也会因此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话,同学们要理解这篇文章就会非常的不容易,这就需要同学们理解过渡句的作用,而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学生们联系上下文来看。
第五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文字和图案尽量统一,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较多,下面就简单的谈几种。
1.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雷雨》时,我充分利用电教优势,播放了《雷雨》的碟片,让学生先在感官上对该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一起讨论文中的人性悲剧。
2.以疑激趣
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
例如,教学《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时,首先就提问“社会为什么没有义务等待我们成长和成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3.以辩激趣
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一篇关于计算机的文章时,我就以“既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最终取代人类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并最终得到结论:无论机器人如何发展,那也是人类发明的,他永远都不可能超越人类并称为人类的主人,在机器人面前,人类永远是他的主人。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处处语文的观念,让他们能随时随地的有意识的学习语文。
四、努力激发学生多的阅读热情,要求他们尽量多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高语文 自学能力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进入了21世纪,更是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作为所有学科的母科——语文的教学,尤其是职高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断句,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自学的能力。职高学生由于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如何自学,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就此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给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并教学生学会预习。拿到一片陌生的文章,学生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熟悉文章,寻找课文中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那样才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有的放矢,解决文章中的问题。比如说,《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作者给母亲的一生下了一个评断:“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在讲述了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的呢?这句话对于母亲的一生是不是评价的恰如其分呢?如果同学们通过预习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在上课时就会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进而学会学习了。
第二种,学会在文章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其实,职高语文课本的意思并不深奥,问题也很简单,并且很多答案就在文中,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不够仔细,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讲各个时代的思想学说的,从先秦诸子百家列举到明清理学,记得有一个小题问的是最早的学术思想是什么,很多同学由于看文章不仔细答错了。
第三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例如,泰戈尔的《职业》就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个小孩子的三个职业愿望,每节诗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精讲第一个小节,后面两个小节就可以让学生自学,老师在旁点拨帮助。
第四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在教学《纳米》那篇科普介绍文时,从纳米的理论知识到纳米材料的介绍,中间就有一句过渡的话语,如果没有理解这句话起的作用,就会觉得文章不能相连接,整篇文章也会因此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话,同学们要理解这篇文章就会非常的不容易,这就需要同学们理解过渡句的作用,而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学生们联系上下文来看。
第五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文字和图案尽量统一,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较多,下面就简单的谈几种。
1.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雷雨》时,我充分利用电教优势,播放了《雷雨》的碟片,让学生先在感官上对该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一起讨论文中的人性悲剧。
2.以疑激趣
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
例如,教学《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时,首先就提问“社会为什么没有义务等待我们成长和成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3.以辩激趣
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一篇关于计算机的文章时,我就以“既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最终取代人类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并最终得到结论:无论机器人如何发展,那也是人类发明的,他永远都不可能超越人类并称为人类的主人,在机器人面前,人类永远是他的主人。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处处语文的观念,让他们能随时随地的有意识的学习语文。
四、努力激发学生多的阅读热情,要求他们尽量多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