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肩负着开发学生智力、解放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意识的任务。从目前教学状况来看,初中数学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题海战术”、“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制约了素质教育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推进。本文以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基点,对如何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现互动化、多样化、灵活化。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探究性 兴趣
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指出:在教学中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并帮助学生在同学之间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从学生被动听、被动记向主动学、主动研究转变,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高度。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来分析,初中数学课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明显不足,为应对升学考试而惯用的“题海战术”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很多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会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垂头丧气,厌恶数学的学习,导致数学课程随着时间和知识深度的推进,适应群体不断压缩,最后成为少数“天才”参与的课程,有效性教学始终得不到贯彻。因此,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寻找兴趣、激发兴趣、延伸兴趣,以兴趣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统领,时刻把关注学生兴趣放在首位,从而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注重营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探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就是课堂环境。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知识灌输的特色,这种外部环境是难以生长起探究性学习的,因此,改造教学土壤、着重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建立数学探究化学习的首要任务。例如我们在引入“圆”这个几何概念时,任课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上黑板借助工具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圆”,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圆”的概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规范的概念做比较,发现自身理解的不足,激发对不足之处的探究意识。
二、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是基于转变学习方式的改革。在中小学教育背景下适用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参与或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和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再造者。要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面临着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把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必然要发生的。如在学习“求直线a:2x+y-4=0关于直线l:3x+4y-l=0对称的直线b的方程”这一典型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借助类比和回忆的手段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解类似题目的经过,每组整合学生的学习经历提供出一套解答过程,之后综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丰富;最后教师挑选出最简便、最符合教学大纲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加工,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离不开问题的引导。传统的课堂没有为问题的提出创设趣味、生动的环境,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甚至就题编题,出现了脱离常识的矛盾现象,这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情境下开展问题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与自己的距离并不是太远,问题就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让他们找到知识学习的目标。比如在讲授《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一节时,我们可以把一个香蕉摆放在讲台上,找四位学生,站在不同的方位,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形状,即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跨学科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拍摄的不同方向上的庐山,附上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再重新审视这首诗,感受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进而迁移到课堂要学的知识上来。通过趣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具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各种因素,在过程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攻克难关的韧性,以兴趣为探究性教学开展的着眼点,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坚持多提问、多表达、多思考、多实证的探究原则,满足和维护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石海山 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6,12,(4),285-286。
[2]张华亮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6,(2),112-114。
[3]张春梅 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颜昌明 兴趣激发模型及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探究性 兴趣
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指出:在教学中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并帮助学生在同学之间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从学生被动听、被动记向主动学、主动研究转变,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高度。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来分析,初中数学课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明显不足,为应对升学考试而惯用的“题海战术”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很多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会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垂头丧气,厌恶数学的学习,导致数学课程随着时间和知识深度的推进,适应群体不断压缩,最后成为少数“天才”参与的课程,有效性教学始终得不到贯彻。因此,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寻找兴趣、激发兴趣、延伸兴趣,以兴趣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统领,时刻把关注学生兴趣放在首位,从而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注重营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探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就是课堂环境。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知识灌输的特色,这种外部环境是难以生长起探究性学习的,因此,改造教学土壤、着重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建立数学探究化学习的首要任务。例如我们在引入“圆”这个几何概念时,任课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上黑板借助工具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圆”,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圆”的概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规范的概念做比较,发现自身理解的不足,激发对不足之处的探究意识。
二、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是基于转变学习方式的改革。在中小学教育背景下适用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参与或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和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再造者。要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面临着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把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必然要发生的。如在学习“求直线a:2x+y-4=0关于直线l:3x+4y-l=0对称的直线b的方程”这一典型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借助类比和回忆的手段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解类似题目的经过,每组整合学生的学习经历提供出一套解答过程,之后综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丰富;最后教师挑选出最简便、最符合教学大纲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加工,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离不开问题的引导。传统的课堂没有为问题的提出创设趣味、生动的环境,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甚至就题编题,出现了脱离常识的矛盾现象,这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情境下开展问题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与自己的距离并不是太远,问题就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让他们找到知识学习的目标。比如在讲授《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一节时,我们可以把一个香蕉摆放在讲台上,找四位学生,站在不同的方位,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形状,即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跨学科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拍摄的不同方向上的庐山,附上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再重新审视这首诗,感受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进而迁移到课堂要学的知识上来。通过趣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具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各种因素,在过程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攻克难关的韧性,以兴趣为探究性教学开展的着眼点,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坚持多提问、多表达、多思考、多实证的探究原则,满足和维护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石海山 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6,12,(4),285-286。
[2]张华亮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6,(2),112-114。
[3]张春梅 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颜昌明 兴趣激发模型及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