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推进着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有效整合、编排繁杂的网络资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适合教师与学生双边应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库,这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意义非凡。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库;中学化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渐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中学现有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中来,以较高的热情开发出了大量的文本素材、图片(图像)素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网络精品课程等,建成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网络课程库。这些电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但是笔者在参加化学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资源大多是素材、教案、试题、课堂录像等的简单堆积,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它们大多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构轻应用,较少从受教者和施教者使用的角度考虑资源的结构编排,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性设计,特别是了湮没了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成果的实用性特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并且这些资源库经常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建库规范,使得建成的资源库之间兼容、交流性差,从而造成了各种资源库鱼龙混杂的场面。所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具备科学性、结构性、动态性、标准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势在必行。
(一)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是时代的需要
把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是科技发展和现阶段教学要求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的颁布,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中学化学教育是是现代技术和生活的基石,所以在中学化学的基础教育中引入新概念、科学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技能,还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化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为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工具和方法上要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可以扩大化学教育的涵盖内容,加强化学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法。而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用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亦方便了在课程中实施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三)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资源性学习”的理念
最早由美國学者萨其曼提出“资源型学习”的概念。资源型教学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通过协作、会话和情景来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能将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相结合,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为学习服务,促进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四)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有有据可依
2005年“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研讨会”在烟台举行,会议围绕着“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界开始对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编著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标准。通过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对资源属性标注标准,资源库技术的功能要求、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扭转当前中学化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混乱局面,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从而实现了资源库的兼容性和共享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具有深远意义,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蒋文斌,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Machtmes,K,and Asher,J,W,A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courses in distance edu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0,(4):27-46.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库;中学化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渐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中学现有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中来,以较高的热情开发出了大量的文本素材、图片(图像)素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网络精品课程等,建成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网络课程库。这些电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但是笔者在参加化学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资源大多是素材、教案、试题、课堂录像等的简单堆积,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它们大多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构轻应用,较少从受教者和施教者使用的角度考虑资源的结构编排,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性设计,特别是了湮没了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成果的实用性特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并且这些资源库经常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建库规范,使得建成的资源库之间兼容、交流性差,从而造成了各种资源库鱼龙混杂的场面。所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具备科学性、结构性、动态性、标准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势在必行。
(一)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是时代的需要
把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是科技发展和现阶段教学要求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的颁布,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中学化学教育是是现代技术和生活的基石,所以在中学化学的基础教育中引入新概念、科学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技能,还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化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为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工具和方法上要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可以扩大化学教育的涵盖内容,加强化学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法。而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用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亦方便了在课程中实施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三)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资源性学习”的理念
最早由美國学者萨其曼提出“资源型学习”的概念。资源型教学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通过协作、会话和情景来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能将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相结合,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为学习服务,促进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四)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有有据可依
2005年“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研讨会”在烟台举行,会议围绕着“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界开始对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编著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标准。通过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对资源属性标注标准,资源库技术的功能要求、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扭转当前中学化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混乱局面,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从而实现了资源库的兼容性和共享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具有深远意义,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蒋文斌,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Machtmes,K,and Asher,J,W,A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courses in distance edu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0,(4):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