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视角”切入数学思维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38b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他们自觉地动起来,自发地思考起来?什么样的数学课堂能给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思维流量是必不可缺的,但除此,是否我们的课堂还缺失一种“儿童视角”?李镇西先生在他的《教育要有“儿童视角”》一文中指出,“教与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就是“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的一句话也给我很深的震动:“今天,我们时代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师的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
  的确,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件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课堂生动、学习主动,我们就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适合他們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利用“儿童视角”巧妙设计引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较为缺乏,但是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却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素材,相比于生活的素材,或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体积与容积》的公开课中,先引入了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抛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学生从“因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而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了瓶里的水”的实例中,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这个动画的呈现对于活跃气氛、引发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引入的方法并不仅限于童话和教师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是精心准备的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游戏或数学小魔术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站在“儿童视角”直观体验,让数学思维变得触手可及


  学生在认识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多次重复的认识过程,才能建立起清晰的数学概念。那么,是拿出不同的事例反复呈现呢?还是以《体积与容积》为例来分析讲解呢?如果这节课先抛出这样一些问题:比一比老虎和大象谁的体积更大?比一比蜗牛和黄鹂鸟谁的体积更大?这样的话题能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呢?
  虽然这个话题很有趣,但是从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角度上说,这个话题只注重了结果的判断。由于学生的经验中其实并没有通过现象感知到的可靠的直接证据,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也不具备实际探索的价值。
  为了能够连续挑战,同时体现数学思维的特点,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环节,目标不是分出物体的大小,可以采用连续闯关PK的形式,每一关分出物体大小的方法各不相同,形成一个思维梯度。比如,第一关,根据乌鸦喝水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用排水的方法外,如何比较土豆和红薯的大小。第二关,还可以根据方块的数量多少来比较整体体积的大小。第三关,根据数量相同但方块大小不同来比较整体体积的大小。等等。这些例子非常形象地传递出“物体的体积有大小,可以分割比较,也可以累加比较”。学生从不同物体的比较中,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想办法组织语言,强化了各种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体积这个抽象的概念。这比仅仅分出物体的大小更加直观生动,体现出数学思维的特点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课堂活动的方式很多,数学探究活动、课中抢答比赛、课堂展示活动等,这样的数学活动,比单调的课堂学习更能使学习气氛变得浓厚。那么,如何能使课中活动出新出彩呢?精心设计是必需要做到的。
  比如,黄爱华老师在上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就精心设计了一个PK活动:让学生分为两队,每队轮流抽签,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最后,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获胜。
  经过多次抽数字和比较(变化规则),学生在笑声、掌声、加油声中深刻领会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而且这特殊的一课也许让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们很久都不会忘记吧。
  这一堂课的魅力在哪里?——数学思维与儿童视角的亲密接触,学生在玩中学,自己感受和探索到了深刻的数学思维,深刻地领会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收获了知识,更提升了数学思维,真正体现了黄爱华老师所追求的“引导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喜欢思维的挑战和思维的成长。在有逻辑、有梯度的挑战和成长中收获更多,能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及作用,也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三、用“儿童视角”打破教学设计常规,尝试分享式教学


  任景业先生提出的“分享式教学”,理念简单,设计简单,教师让位,学生的学习分享却是精彩纷呈。任景业先生认为,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是人的天性,人的思维基本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因此教学过程也是遵循“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学生思考尝试—学生分享”的大框架。
  前段时间,在我们校区的课堂模型展示课上我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复习交给一个4人小团队来做,他们自己课前分工合作,梳理知识点,自己制作PPT,设计思维导图板书,课中团队合作分享,全班学生质疑评价,教师查漏补缺指出不足。那堂课每个学生都是全神贯注,认真聆听,结合自己的课前梳理认真思考小团队的分享。分享刚结束,不同的声音即刻冒了出来:“我认为小数分类思维导图的结构是错误的,纯小数跟混(带)小数应该是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来分的,而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是按小数部分来分的,这两者应该是并列关系。我觉得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学生边说边把板书贴条挪了挪,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茅塞顿开。“谢谢你纠正我们的错误,这样分类的确更严谨。”台下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堂课,学生的思维是碰撞的,学习变得主动起来了,一堂比较枯燥的概念复习课也变得灵动起来了。
  尽管我对分享式教学仍然一知半解,但是,打破设计教学常规的分享式教学案例中,学生爆发出的潜力,让我惊讶于他们充沛的动力和“分享”的魅力。我想,从学生的视角来说,探究、分享本身就是学习的魅力,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有一“好”——好表现,为自己主动学,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大胆地分享出去,这样的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自我肯定的魔力。
  总之,要使数学课变得灵动、主动,我们就要贴近学生视角;要使数学课有更大的收获,就必然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数学思维和数学本质。数学本身是认识和理解生活现象的一种由浅到深、由具象到抽象的认识方式,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做题、只能跟着教师思路走的被动式学习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会主动学习、懂得分享的人,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人,我们的课堂也需要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的活力,这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课堂。
  (作者单位: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碧海校区)
  (责任编辑 冉 然)
其他文献
幼儿园是为了有效缓解幼儿在家庭之中受到的环境、空间以及时间的制约,为幼儿提供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能促进幼儿的智力、身体、心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游戏策略,让幼儿在幼儿园中,不仅能与同龄人享受美好的童年,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优质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一、尊
期刊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强调学生独立探究的理念,以及认知和应用“知行合一”的理论内涵,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音乐教育与支架式教学之间所存在的契合点也已经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挖掘和应用。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它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
期刊
一说到“美术”,人们就会在脑海中闪现“画画”。其实,只要稍微变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那些平凡的生活物品中本来就充满了美术气息,可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术”。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美术教学中,也需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以及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不是靠教师讲授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美术素养。一、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期刊
数学文化,包含了數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语言、数学成果等,同时,数学文化的发展也与人文、社会乃至美学构成种种联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指导性地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展示数学魅力。一、深挖教材,培养兴趣  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产物,是人类数学实践发展的成果。教师应深挖教本,精心备课,结合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中国数学家的事例,引发学生的
期刊
教学中应重视课后习题的研究与思考。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参加了市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之后才有的。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课后习题的处理常常是一笔带过,原因有二:各种学习资料中无论题型还是内容都比课后习题要丰富得多,没有必要再深究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么很简单,要么很艰深,教师认为没必要或没条件探究。  但经过培训后,我了解到“部编版”教材不仅在课文选取、结构安排等关键部位上有专门的研究,就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在教学中加强口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一、重视口算教学的意义  1.扎实的口算基本功是建设“计算能力大厦”的基石。口算作为一种计算,不仅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如:37×[38]+37×[58],学生只要会利用乘法分配律,这题就成了口
期刊
几位语文学科专家在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创造性地把“葫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把“葫芦”比作考试成绩,把“叶子”比作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方法、能力等,提出了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典型问题:要“葫芦”,还是要“叶子”?答案很明确:不仅要“葫芦”,而且要“叶子”。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师的教育艺术?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生习
期刊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法治意识、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能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认识、磨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与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合理使用绘本故事,补充、改编绘本故事,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能指
期刊
教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容易将其与五年级学过的“分数的意义”产生混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两个概念的含义辨别不清。那么,“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一、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对“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教材对“百分数”的定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由于“百分数”通常
期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囊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实践核心素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学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