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焦虑是学前儿童群体中常见的一组情绪障碍。学前期的焦虑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干预,很可能会扩散到儿童期甚至成年期。为了解4~5岁儿童焦虑的类型及其社会适应特征,为识别和缓解儿童焦虑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上海市2所幼儿园29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学前儿童焦虑问题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类别儿童在社会适应特征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潜在剖面分析得到三种焦虑类型,分别为危险型、依赖型、安全型;三种焦虑类型都以躯体伤害焦虑最严重,强迫性神经障碍最低;危险型和依赖型的社交恐惧更严重,而安全型的分离焦虑更严重;危险型儿童的社会性、外化问题高于其他两组;危险型女生的内化问题显著大于其他两组,依賴型男生对教师的依赖高于其他两组。教师和家长应针对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促进儿童的认知与社交能力发展,同时要帮助高焦虑儿童缓解其内化和外化问题,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
[关键词] 焦虑;社会适应;潜在剖面分析
一、问题提出
焦虑是童年期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涉及轻重程度不同但可过渡的一系列情绪,最轻的如不安和担心,其次是心理的害怕和惊慌,最重的如极端恐惧等。[1]由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限,在应对压力和冲突时,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近年来,儿童的焦虑问题日渐严重,学前儿童的焦虑患病率达10%左右。[2][3]焦虑情绪通常伴有:肌肉紧张、出汗、呼吸急促和心悸等身体症状,以及注意力涣散、恐怖、冲动、易怒、孤独、自责、敏感、回避等心理问题。[4]许多儿童时期和成人时期的心理症状往往都始于学前期的焦虑问题。[5]
学前期的焦虑问题主要以躯体伤害焦虑为主,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相对于6岁儿童,4~5岁儿童的焦虑问题更加严重,而4岁、5岁儿童之间的焦虑特征差异不显著。[7]对于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儿童而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安和恐惧,儿童面临着与家长分离的痛苦,以及与教师、同伴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焦虑情绪。在对4~5岁幼儿的追踪研究中发现,4岁和5岁幼儿的焦虑问题具有相同的模式,即以躯体伤害焦虑为主,其次为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最低为强迫性神经障碍。[8]因此,4~5岁是儿童焦虑从发展到逐渐缓解的一个时期,儿童如果能在这一时期解决焦虑问题,将有利于儿童的适应;反之,将可能产生一些适应不良问题。
焦虑情绪通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9]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调整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发展目标的程度。[10]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学前儿童面临的主要适应问题是学会与他人互动、适应幼儿园环境、减少问题行为等。研究者通常把社会性、外化和内化问题作为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指标。[11]例如,儿童主动果敢、受同伴欢迎、积极顺从都是良好社会适应的表现,而儿童出现攻击、违纪、害羞、退缩都是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往研究表明幼儿焦虑与儿童社会适应不良有关。在内化问题上,广泛性焦虑与社交恐惧能够预测幼儿的内化情绪问题,与社会和学校适应困难呈正相关,[12][13][14][15]儿童分离焦虑往往会妨碍个体的日常行为和身心发展,同时会伴有过多的想家念头以及对学校的恐惧。[16]儿童焦虑会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恶化,表现出一系列的内化问题,如抑郁、孤独等。[17]在外化问题上,有焦虑特点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出现交流差、多动等行为问题。[18]在社会性上,有焦虑情绪的儿童往往倾向于逃避社会交往,面临着同伴交往困难的问题,包括同伴欺负、同伴排斥、低同伴接受、朋友少的情况。[19]焦虑儿童通常在教师和家长的报告中的消极评价也较多。[20][21]
这些研究都是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判断被试在某个指标上大于或者小于特征值,来筛选出有焦虑症状的儿童。该研究范式假定,被试总体上是同质的,其结论主要是基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数据。但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难以体现一类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不能够帮助区分不同焦虑类型的儿童,以及解释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特点。[22]例如,许多研究中根据某一焦虑维度的相对水平来判断个体是否为焦虑个体,这样容易造成同一个体在不同群体中判断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另外,焦虑是一组情绪问题障碍,包含不同的方面,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焦虑问题的组合,以往研究中一般只倾向于研究某一焦虑维度的特点,未能统合不同焦虑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组合情况,这些不同焦虑组合特点的儿童在社会适应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提供了了解幼儿焦虑问题的新思路。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强调,发展是个体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个变量或者特质的发展,个体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不能用变量的发展来描绘个体的发展,而应该整体地看待个体的发展过程。对于焦虑的研究同样应该注重的是有焦虑特点的儿童,而非焦虑特质。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强调鉴别具有不同特征模式的个体。在学前儿童焦虑领域,相比于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各个不同的焦虑症状在儿童身上是如何组合的。通过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可以了解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了解每个类别个体的心理或行为的独特组织与结构。
许多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焦虑与幼儿的社会性、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等相关联,这些结果为研究幼儿焦虑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对家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了解这一时期不同幼儿焦虑类型以及其社会适应特点有着更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能够帮助识别不同的焦虑特质在幼儿身上的组合模式。鉴于此,本研究以4~5岁幼儿为对象,了解这一时期儿童焦虑的类型,并对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建议,为了解和识别幼儿焦虑问题,制订缓解幼儿焦虑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上海市区2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儿童,共296名学前儿童(Mage=4.74,SD=0.59)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6人,女生130人。大班139人,中班157人。对各个班级的主班老师以及儿童母亲(Mage=33.72,SD=3.40)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1. 儿童焦虑。
采用由Spence 和McDonald等人开发的学前儿童焦虑量表(Preschool Anxiety Scale, PAS),该量表是测查学前儿童焦虑症状的评估工具,由王美芳等人修订。[23][24]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焦虑、社交恐惧、强迫性神经症障碍、广泛性焦虑5个维度,28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以母亲报告的各个维度得分作为焦虑的指标,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58、0.73、0.78、0.70、0.72。
2. 幼儿社会适应特征。
采用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eacher Behavior Rating Scale, TBRS),为3点计分,共31题,包含外化问题、社会性、内化问题等6个维度。[25]由儿童所在班级的主班老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说明某一特征越明显。本研究选取外化问题、社会性、内化问题3个维度,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4、0.79、0.79。其中社会性用于了解儿童社会性中的同伴交往情况。
采用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 STRS),共28题,5点计分,包含亲密、依赖、冲突3个维度,该量表适合于中国被试。[26][27]由兒童所在班级的主班老师对自己与儿童的关系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特征越明显。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74、0.75、0.69。用以了解幼儿社会关系中的师幼关系。
(三)研究程序
在研究开展之前事先获得儿童的“知情同意权”,向幼儿说明研究目的与意图,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和保持沉默的权利。此外,还需要向班级老师说明研究目的并征求同意,并与幼儿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得测验的许可。经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术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始正式测验。由幼儿园向儿童母亲发放《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各个班级主班老师完成《学前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和《师幼关系量表》。数据获取时间为2015年10月。
(四)分析方法
近年来,在心理、教育等诸多领域中开始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对变量的群体异质性进行分析。该方法避免了传统聚类分析中指标不充分的缺点,充分利用所有样本的数据对所有个体属于哪个类别的概率进行估计,探究不同类别的异质情况。该方法关注个体之间的异质性,不但能更准确刻画个体之间的量化差异,同时还能整合个体间多维的质化差异。[28]本研究拟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究儿童的焦虑类型模式,通过该方法了解不同焦虑特征在幼儿群体中的组合情况,区分出不同焦虑特点的儿童。并比较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
采用Mplus 7.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分析学前儿童焦虑的类型群体,并基于个体从属某一类型的概率来判断个体所从属的类型,借助拟合指标来确定最合理的类别,从而保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在潜在剖面分析中常见的拟合指标有:罗蒙代尔鲁本校对似然比(LMRT)、信息熵(Entropy)、赤池信息量(AIC)、贝叶斯信息量(BIC)等,其中Entropy越高,AIC、BIC越低,LMRT达到显著,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越高。数据分析采用Mplus 7.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SPSS 22.0对潜在类型的社会适应特征进行差异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
以被试在5个维度的标准分作为外显指标建立潜在剖面分析模型,对学前儿童焦虑的潜在剖面进行分析拟合。不同类型剖面模型拟合指数见表1。根据表1可知,在4分类时,LMRT没有达到显著性,不满足要求。再比较1类、2类、3类,发现3类的AIC、BIC水平低于1类和2类,且2类和3类的Entropy相差不多,因此分成3类最为合适。随后对男生样本、女生样本,以及2个随机生成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类样本最为合适,说明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根据3类别的结果,1类型儿童127人,占42.90%,2类型儿童45人,占15.20%,3类型儿童124人,占41.90%。为了比较不同焦虑类型学前儿童在各个焦虑特征上的差异,以焦虑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5个焦虑特征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特征在各个类型上差异显著。
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所有特征上,2类高于1类和3类,3类高于1类。在以类别为组间变量,以焦虑特征为组内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显示:各个类别中都以躯体伤害焦虑为最高,以强迫性神经障碍得分最低。1类中次高为分离焦虑、社交恐惧;2类中,次高为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3类中,次高为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各个类型焦虑特征见图1。
(二)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比较
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为了分析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社会适应特征的差异,分别以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和师幼关系量表中的各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焦虑类型、性别为自变量,控制幼儿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结果显示:外化问题(F=4.02,P
[关键词] 焦虑;社会适应;潜在剖面分析
一、问题提出
焦虑是童年期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涉及轻重程度不同但可过渡的一系列情绪,最轻的如不安和担心,其次是心理的害怕和惊慌,最重的如极端恐惧等。[1]由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限,在应对压力和冲突时,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近年来,儿童的焦虑问题日渐严重,学前儿童的焦虑患病率达10%左右。[2][3]焦虑情绪通常伴有:肌肉紧张、出汗、呼吸急促和心悸等身体症状,以及注意力涣散、恐怖、冲动、易怒、孤独、自责、敏感、回避等心理问题。[4]许多儿童时期和成人时期的心理症状往往都始于学前期的焦虑问题。[5]
学前期的焦虑问题主要以躯体伤害焦虑为主,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相对于6岁儿童,4~5岁儿童的焦虑问题更加严重,而4岁、5岁儿童之间的焦虑特征差异不显著。[7]对于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儿童而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安和恐惧,儿童面临着与家长分离的痛苦,以及与教师、同伴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焦虑情绪。在对4~5岁幼儿的追踪研究中发现,4岁和5岁幼儿的焦虑问题具有相同的模式,即以躯体伤害焦虑为主,其次为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最低为强迫性神经障碍。[8]因此,4~5岁是儿童焦虑从发展到逐渐缓解的一个时期,儿童如果能在这一时期解决焦虑问题,将有利于儿童的适应;反之,将可能产生一些适应不良问题。
焦虑情绪通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9]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调整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发展目标的程度。[10]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学前儿童面临的主要适应问题是学会与他人互动、适应幼儿园环境、减少问题行为等。研究者通常把社会性、外化和内化问题作为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指标。[11]例如,儿童主动果敢、受同伴欢迎、积极顺从都是良好社会适应的表现,而儿童出现攻击、违纪、害羞、退缩都是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往研究表明幼儿焦虑与儿童社会适应不良有关。在内化问题上,广泛性焦虑与社交恐惧能够预测幼儿的内化情绪问题,与社会和学校适应困难呈正相关,[12][13][14][15]儿童分离焦虑往往会妨碍个体的日常行为和身心发展,同时会伴有过多的想家念头以及对学校的恐惧。[16]儿童焦虑会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恶化,表现出一系列的内化问题,如抑郁、孤独等。[17]在外化问题上,有焦虑特点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出现交流差、多动等行为问题。[18]在社会性上,有焦虑情绪的儿童往往倾向于逃避社会交往,面临着同伴交往困难的问题,包括同伴欺负、同伴排斥、低同伴接受、朋友少的情况。[19]焦虑儿童通常在教师和家长的报告中的消极评价也较多。[20][21]
这些研究都是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判断被试在某个指标上大于或者小于特征值,来筛选出有焦虑症状的儿童。该研究范式假定,被试总体上是同质的,其结论主要是基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数据。但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难以体现一类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不能够帮助区分不同焦虑类型的儿童,以及解释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特点。[22]例如,许多研究中根据某一焦虑维度的相对水平来判断个体是否为焦虑个体,这样容易造成同一个体在不同群体中判断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另外,焦虑是一组情绪问题障碍,包含不同的方面,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焦虑问题的组合,以往研究中一般只倾向于研究某一焦虑维度的特点,未能统合不同焦虑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组合情况,这些不同焦虑组合特点的儿童在社会适应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提供了了解幼儿焦虑问题的新思路。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强调,发展是个体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个变量或者特质的发展,个体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不能用变量的发展来描绘个体的发展,而应该整体地看待个体的发展过程。对于焦虑的研究同样应该注重的是有焦虑特点的儿童,而非焦虑特质。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强调鉴别具有不同特征模式的个体。在学前儿童焦虑领域,相比于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各个不同的焦虑症状在儿童身上是如何组合的。通过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可以了解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了解每个类别个体的心理或行为的独特组织与结构。
许多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焦虑与幼儿的社会性、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等相关联,这些结果为研究幼儿焦虑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对家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了解这一时期不同幼儿焦虑类型以及其社会适应特点有着更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能够帮助识别不同的焦虑特质在幼儿身上的组合模式。鉴于此,本研究以4~5岁幼儿为对象,了解这一时期儿童焦虑的类型,并对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建议,为了解和识别幼儿焦虑问题,制订缓解幼儿焦虑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上海市区2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儿童,共296名学前儿童(Mage=4.74,SD=0.59)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6人,女生130人。大班139人,中班157人。对各个班级的主班老师以及儿童母亲(Mage=33.72,SD=3.40)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1. 儿童焦虑。
采用由Spence 和McDonald等人开发的学前儿童焦虑量表(Preschool Anxiety Scale, PAS),该量表是测查学前儿童焦虑症状的评估工具,由王美芳等人修订。[23][24]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焦虑、社交恐惧、强迫性神经症障碍、广泛性焦虑5个维度,28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以母亲报告的各个维度得分作为焦虑的指标,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58、0.73、0.78、0.70、0.72。
2. 幼儿社会适应特征。
采用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eacher Behavior Rating Scale, TBRS),为3点计分,共31题,包含外化问题、社会性、内化问题等6个维度。[25]由儿童所在班级的主班老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说明某一特征越明显。本研究选取外化问题、社会性、内化问题3个维度,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4、0.79、0.79。其中社会性用于了解儿童社会性中的同伴交往情况。
采用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 STRS),共28题,5点计分,包含亲密、依赖、冲突3个维度,该量表适合于中国被试。[26][27]由兒童所在班级的主班老师对自己与儿童的关系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特征越明显。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74、0.75、0.69。用以了解幼儿社会关系中的师幼关系。
(三)研究程序
在研究开展之前事先获得儿童的“知情同意权”,向幼儿说明研究目的与意图,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和保持沉默的权利。此外,还需要向班级老师说明研究目的并征求同意,并与幼儿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得测验的许可。经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术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始正式测验。由幼儿园向儿童母亲发放《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各个班级主班老师完成《学前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和《师幼关系量表》。数据获取时间为2015年10月。
(四)分析方法
近年来,在心理、教育等诸多领域中开始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对变量的群体异质性进行分析。该方法避免了传统聚类分析中指标不充分的缺点,充分利用所有样本的数据对所有个体属于哪个类别的概率进行估计,探究不同类别的异质情况。该方法关注个体之间的异质性,不但能更准确刻画个体之间的量化差异,同时还能整合个体间多维的质化差异。[28]本研究拟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究儿童的焦虑类型模式,通过该方法了解不同焦虑特征在幼儿群体中的组合情况,区分出不同焦虑特点的儿童。并比较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
采用Mplus 7.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分析学前儿童焦虑的类型群体,并基于个体从属某一类型的概率来判断个体所从属的类型,借助拟合指标来确定最合理的类别,从而保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在潜在剖面分析中常见的拟合指标有:罗蒙代尔鲁本校对似然比(LMRT)、信息熵(Entropy)、赤池信息量(AIC)、贝叶斯信息量(BIC)等,其中Entropy越高,AIC、BIC越低,LMRT达到显著,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越高。数据分析采用Mplus 7.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SPSS 22.0对潜在类型的社会适应特征进行差异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
以被试在5个维度的标准分作为外显指标建立潜在剖面分析模型,对学前儿童焦虑的潜在剖面进行分析拟合。不同类型剖面模型拟合指数见表1。根据表1可知,在4分类时,LMRT没有达到显著性,不满足要求。再比较1类、2类、3类,发现3类的AIC、BIC水平低于1类和2类,且2类和3类的Entropy相差不多,因此分成3类最为合适。随后对男生样本、女生样本,以及2个随机生成的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类样本最为合适,说明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根据3类别的结果,1类型儿童127人,占42.90%,2类型儿童45人,占15.20%,3类型儿童124人,占41.90%。为了比较不同焦虑类型学前儿童在各个焦虑特征上的差异,以焦虑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5个焦虑特征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特征在各个类型上差异显著。
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所有特征上,2类高于1类和3类,3类高于1类。在以类别为组间变量,以焦虑特征为组内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显示:各个类别中都以躯体伤害焦虑为最高,以强迫性神经障碍得分最低。1类中次高为分离焦虑、社交恐惧;2类中,次高为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3类中,次高为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各个类型焦虑特征见图1。
(二)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比较
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的社会适应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为了分析不同焦虑类型儿童社会适应特征的差异,分别以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和师幼关系量表中的各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焦虑类型、性别为自变量,控制幼儿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结果显示:外化问题(F=4.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