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突破探究性试题,笔者认为试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展示探究的思想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历,谈谈几个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100-01
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改变以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因此而设计了大量“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探究性试题往往成为优生和中等生的分水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以几个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为突破口,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对课本中几个探究性实验的处理方法。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探究
教材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多是学生已知知识的重现,真正的探究在第二章出现。由本课题衍生出的探究性试题相当多,可利用课堂充分讨论,对实验深入挖掘,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乐趣。
为引导学生体会/学会探究,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要用红磷做反应物?木炭、铁丝可以吗?反应物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该实验要求反应物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且不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
生成物不能是气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这些都不能做反应物。
②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以及环境有什么影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对装置进行改进吗?
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可与冷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③实验结果如果不是1/5,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④ 实验结束,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该实验还可以知道氮气的哪些性质呢?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通过以上连续提问,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境界---一个简单的实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学问!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方能挖掘出更多的知识。
二、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教材第六单元CO2的制取的探究实验可以说是对初中阶段气体制取原理的一个总结,笔者利用课堂,从气体的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四个方面,对O2、H2、CO2的相关知识深入探讨,并借助习题练习,扩展到其它以信息给与的形式出现的气体的制取上来。
①发生装置:教材资料,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确定属于固体加热型还是固液常温型,并 给出了相应的装置图。笔者认为,此处可以介绍多种改进装置,讨论不同改进装置的优点。
参考历年中考化学试题,发现气体发生装置如上图六种,后四种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的改进型,各有优势。C在于装置最简单,但添加液体不方便;D和E可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快慢;F可以控制反应随关随停。
②净化装置:如制取CO2气体时,可能会有HCl和水蒸气混在其中,需除去,否则可能影响后续试验。净化装置最常见的是洗气瓶和干燥管,制取气体与所含杂质不同,装置中所盛放的药品也随之改变
③尾气处理装置:对于有毒、有污染的气体,比如SO2和CO必须进行尾气处理,CO2则不需要。常见的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碱溶液吸收、气球收集、点燃等等。
④收集装置:根据密度大小、溶解性,让学生选择收集装置,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物质长期放置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的探究
教材第十单元、十一单元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之后,再回顾固体NaOH的保存。固体NaOH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会吸水潮解,同时还可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那试剂瓶中的药品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上深入分析,有效的解决了此类型的探究性试题,同时对过程更为复杂的生石灰的变质情况做了有效的铺垫。
首先,要求学生判断固体药品可能组成是什么。如果固体NaOH变质,会生成Na2CO3,则固体组成有三种可能性:①只含有NaOH;②只含有Na2CO3;③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再次强调极端取值与中间取值的意识,两种物质可能导致三种组成。
其次,检验固体药品是否变质。即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可先将固体溶解,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含有Na2CO3。亦可向溶液中加入Ca(OH)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產生,则含有Na2CO3。
再次,检验固体药品是否完全变质。即检验已经变质的固体中是否还含有NaOH。这是一难题,Na2CO3溶液与NaOH一样都显碱性,且氢氧化物的沉淀,其对应碳酸盐基本也是沉淀。所以借此引导学生想办法排除Na2CO3的干扰。可先往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若溶液显红色,说明固体中含有NaOH。
综上所述,探究性试题形式多样、内容开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与路径,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突破探究性试题这一难点,并且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也有莫大帮助。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题;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100-01
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改变以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因此而设计了大量“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探究性试题往往成为优生和中等生的分水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以几个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为突破口,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对课本中几个探究性实验的处理方法。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探究
教材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多是学生已知知识的重现,真正的探究在第二章出现。由本课题衍生出的探究性试题相当多,可利用课堂充分讨论,对实验深入挖掘,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乐趣。
为引导学生体会/学会探究,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要用红磷做反应物?木炭、铁丝可以吗?反应物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该实验要求反应物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且不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
生成物不能是气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这些都不能做反应物。
②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以及环境有什么影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对装置进行改进吗?
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可与冷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③实验结果如果不是1/5,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④ 实验结束,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该实验还可以知道氮气的哪些性质呢?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通过以上连续提问,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境界---一个简单的实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学问!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方能挖掘出更多的知识。
二、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教材第六单元CO2的制取的探究实验可以说是对初中阶段气体制取原理的一个总结,笔者利用课堂,从气体的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四个方面,对O2、H2、CO2的相关知识深入探讨,并借助习题练习,扩展到其它以信息给与的形式出现的气体的制取上来。
①发生装置:教材资料,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确定属于固体加热型还是固液常温型,并 给出了相应的装置图。笔者认为,此处可以介绍多种改进装置,讨论不同改进装置的优点。
参考历年中考化学试题,发现气体发生装置如上图六种,后四种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的改进型,各有优势。C在于装置最简单,但添加液体不方便;D和E可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快慢;F可以控制反应随关随停。
②净化装置:如制取CO2气体时,可能会有HCl和水蒸气混在其中,需除去,否则可能影响后续试验。净化装置最常见的是洗气瓶和干燥管,制取气体与所含杂质不同,装置中所盛放的药品也随之改变
③尾气处理装置:对于有毒、有污染的气体,比如SO2和CO必须进行尾气处理,CO2则不需要。常见的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碱溶液吸收、气球收集、点燃等等。
④收集装置:根据密度大小、溶解性,让学生选择收集装置,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物质长期放置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的探究
教材第十单元、十一单元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之后,再回顾固体NaOH的保存。固体NaOH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会吸水潮解,同时还可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那试剂瓶中的药品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上深入分析,有效的解决了此类型的探究性试题,同时对过程更为复杂的生石灰的变质情况做了有效的铺垫。
首先,要求学生判断固体药品可能组成是什么。如果固体NaOH变质,会生成Na2CO3,则固体组成有三种可能性:①只含有NaOH;②只含有Na2CO3;③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再次强调极端取值与中间取值的意识,两种物质可能导致三种组成。
其次,检验固体药品是否变质。即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可先将固体溶解,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含有Na2CO3。亦可向溶液中加入Ca(OH)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產生,则含有Na2CO3。
再次,检验固体药品是否完全变质。即检验已经变质的固体中是否还含有NaOH。这是一难题,Na2CO3溶液与NaOH一样都显碱性,且氢氧化物的沉淀,其对应碳酸盐基本也是沉淀。所以借此引导学生想办法排除Na2CO3的干扰。可先往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若溶液显红色,说明固体中含有NaOH。
综上所述,探究性试题形式多样、内容开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与路径,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突破探究性试题这一难点,并且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也有莫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