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师之作 悟教育之道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大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他从事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作者的为师之道,也是作者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细细读来,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教书育人品行为先——心中要有爱
  于老师从教50多年,他那高尚的师德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他的目光总是那么慈祥,他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因为他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他用眼神告诉我们要这样爱孩子:讲课时,他“眼观六路”,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与每个学生“对光”;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会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人……
  他用手告诉我们要这样爱孩子: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他会为学生扶正;学生回答错了,他会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学生受委屈了,他会摸摸学生的小脑袋;学生做得对了,他会向学生豎起大拇指……
  他用行为告诉我们要这样爱孩子:课外活动时,他会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课间,他会找男生掰手腕……
  他用亲身感受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到老师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深刻的感受。
  他提醒我们,对学生的爱也要做到有度。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应有内容。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极大戕害,是不尊重学生生命的一种表现。但老师如果把握不好度,往往会走向“严厉”,甚至“严酷”,因此产生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以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看来,教育不仅要懂得方法,还要学会中庸之道。
  把课上得有意思——手中要有活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思考“语文课怎么教”。于老师从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个层面诠释了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阅读教学要教出“恍然大悟”来,教师率先垂范教好朗读,让课堂变得轻松,让学生学有收获;习作教学要为学生选择、提供他们喜欢的、容易理解的素材,把说、写训练融于活动中,要讲究命题的艺术,做到师生共写。老师要当堂面批学生作文,要让学生习作上墙,适当开展作文比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
  对于阅读教学,于老师着重强调朗读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把握人物的内心,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是重中之重”。其实,每位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都不差,但课堂上为什么缺少朗读?分析发现,老师关注的是一些知识点会不会考,练习题学生会不会做,很少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费时多,见效慢。于老师教习作和教阅读采用同样的方法,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阅读,用老师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朗读;教习作,用老师的“下水文”启迪学生习作,“一‘下水’,便知‘水’的深浅,便取得了指导学生的发言权”。于老师指出,应“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于老师对读写结合是非常看重的。反观我的作文教学,往往追求形式与技巧,常常要求学生写够400字,实在写不出来,就写看到的或想到的,看到的可以写远看、近看、细看到的,想到的可以联系学校、结合家庭、畅想未来,而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很少。因此,我的学生也就缺少习作后劲。看来“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是我们教师手中最实用的活。
  教好语文要得法——掌握教学技巧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许多语文教学的技巧,仔细想想,招招灵验。
  有的同学不会用标点符号,作文中标点符号丢三落四,“一逗到底”时常发生。怎么办?于老师“让他天天抄一句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只抄一句,不准抄错标点符号”。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无动于衷,怎么办?于老师说“有一种重复性的赞美叫‘赞不绝口’——经常说,反复说”,同时,“把学生的进步通报给家长,这种方式效果更好——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写纸条。写纸条胜于打电话。激励的话一旦变成文字,就更有分量,更显郑重,激励性也就更强”。有的同学,即使老师范读绘声绘色也很难被打动,怎么办?于老师指出:“为小学生朗读,语言要略带夸张,同时要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比较喜欢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这样能使文章的内涵更易于让小学生感受到。由此,我想到教小学生写字,强调“下”的第一笔是长横,学生却写不长。对此,我在范写时故意把横写得格外长,学生写出来的横就刚刚好。也许,这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吧。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技巧是解决困难的钥匙,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更加平坦,更加顺畅。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
  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他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自己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于老师以尊重每个人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他的课堂民主平等、情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感悟、读写迁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语文能力。教学《翠鸟》,于老师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创设采访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翠鸟的生活习性、飞行特点外化为言语表达;教学古诗《草》,和学生一起互动,自己一个人分别扮演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教学极具戏剧化;教学《爱如茉莉》,和学生进行表演式的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母女二人的内心,理解母亲“一愣”“微红了脸”的内涵以及“嗔怪”的意思,体悟女儿想问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这种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的教学,不正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吗?
  掩卷沉思,于永正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名师,是因为细微之处见真情。于老师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看起来做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但是把这么多平凡的事汇集起来,于老师就显得那么伟大。他把一生的事业概括为一句话:“为师之道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多么的朴实,多么的精辟呀!于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境界,他的悟道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东陂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發展,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我们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资料而心满意足地去教学了,我们应将新材料、新知识、新信息、新成果引入课堂,把语文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语文教学社会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而“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简称“主题图书”)的出现,就给我们打开了这样的一扇学习之窗。如何利用主题图书,多发并举,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提高
期刊
王林博士曾用“崩溃”来形容他的阅读教学带给听课者的感受,而笔者观摩王博士《巨人的花园》阅读教学后,感觉则不亚于舟行惊涛骇浪之中。这样浪潮般极具冲击力的课堂,步骤却并不复杂,只有五步:  1.读绘本《巨人的花园》;  2.借绘本《这是谁的脚踏车》,训练学生猜想能力;  3.利用样本《巨人的花园》,评价巨人是否自私,辨析什么是自私;  4.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样本和补充文本,认识童话文体特征之一:不可思
期刊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很多老师会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再选择重点语句,品析议论文语言特点。而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在议论文深度教学方面,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启发。  【片段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  (教师朗读标题及前三自然段,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剩下
期刊
我们对教育有误解,总把教育描述得很苦,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对教师有误解,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悄悄走过你窗前,你还在呕心沥血批改作业”,似乎这样才显出灵魂工程师的伟大。我们对教育之美有误解,总把美和教育对立起来,似乎教育一美就会显得轻浮,就会不够庄重,威仪尽失。  我对张克运有误解。他的个人公众号的每一篇原创文章的配图,都是他本人的照片。我是一贯不喜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60—75页。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整理和复习不再是简单地回顾知识与重复地做练习题,而应是加强对知识前后间的联系与区别,将各领域中的单元知识的“点”“片”内化到学生各自的知识网络中,同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整理方法,通过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拓展提升,体现知识从凌乱到有序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
期刊
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由江西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名师走赣鄱”送教、送研、送学活动团队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简称省教研室)杜侦主任的率领下,来到了赣西边陲湘东、上栗,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送教、送研、送学活动。这次活动旨在锤炼名师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提升乡村教学质量。活动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省会南昌和各地市组织的名师、优秀教研员到全省各县
期刊
一、谈话导入,借力比较品析重点字义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下雨了),除了下雨了,你还知道“ 了”?  生:下雪了。  生:刮风了。  生:开花了。  生:打雷了。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句子末尾的这个“了”告诉我们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如果我在前面加上一个“要”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课题?  生:要下雨了。  师:跟刚才的“下雨了”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期刊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写了楚王设计侮辱晏子,晏子智斗楚王的故事。文章的情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辱”和“辩”。先说“辱”。“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辱晏子,诬蔑齐人为盗窃,借以侮辱晏子;二是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则是对齐国国人的侮辱。再说“辩”。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有礼、有节、有度、有力,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也让楚王为之折服。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文体特点,确定目标:
期刊
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理念。主题教学因其主题与语用点的不同、语境格局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等,使其难以形成较为固定的结构和固定模式。同一组文本,变换一下训练重点(关注点),就会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产生新的探究序列。下面我以《隋唐风韵》教学为例谈一谈语文主题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一、设计联动性学习任务群  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训练点进行多篇课文、多个视角
期刊
好的课堂教学的展开、升华,能够让学生实现自主感知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融会贯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从小学语文教学名家的课堂中,就能寻得端倪,悟得门道。  一、利用语言与生活资源直接展开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朋友》一课时,展开教学既干净利落,又顺势而为,使课堂教学巧妙升华。  师:在《上帝的笑脸》中,我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