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求源 链接中旁通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理念。主题教学因其主题与语用点的不同、语境格局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等,使其难以形成较为固定的结构和固定模式。同一组文本,变换一下训练重点(关注点),就会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产生新的探究序列。下面我以《隋唐风韵》教学为例谈一谈语文主题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一、设计联动性学习任务群
  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训练点进行多篇课文、多个视角、多重层次的教学,因为内容多、阅读量大,所以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者必须围绕目标,遵循整体意识,设计好“主题学习任务群组”。一个主题学习任务群组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作战部,必须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突出的战斗力。
  笔者在教学《读历史学成语·隋唐风韵》时,系统规划了整堂课的四个任务群:入境——成语韵文话隋唐、对话——成语故事解隋唐、品悟——诗句文言品隋唐、创写——妙用成语评隋唐。整堂课的教学对应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重在温故知新。首先出示学习过的成语韵文,让学生漫“话”隋唐五代哪些人、哪些事拨动过你的心弦。从“南唐后主”到“盛唐气象”,从“吴带当风”到“魏征直谏”,从“文成公主”到“杨家有女”,意在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初步认识隋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独特见解。
  环节二,新知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精神内涵,了解隋唐时期上至皇帝下到凡夫的典型故事,继而进一步了解隋唐历史,引导学生在思考、对话、比较中理解成语、触摸历史、积累知识、辨别是非、以史明志。
  环节三,精读细品。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与成语相关的诗词、文言短文,感受盛唐气象、贤君帝王、人才辈出的隋唐历史风貌。
  环节四,学用结合。仿写《千句文》,评说历史。选择为“一代楷模”李靖、“白云亲舍 ”狄公、“别开生面”曹霸、“将勤补拙”白居易等续写《千句文》,培养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二、组織超链接性学习活动
  主题学习之所以能够实现教学价值的最优化、最大化,是基于文本之间内在的链接节点,展开的对话、阐释、意义构建与评价活动,重在打通文本与文本间、文本与生活间的深度关联。为了实现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和多维性,设计者必须重视文本与生活、文本与思辨、文本与拓展、文本与运用等多方面的链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挑战学生思维极限的超链接活动,适时转换对话与探究的语境,在思维的碰撞与摩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习得方法、丰富生命体验,是语文主题教学的意义所在。
  例如,在“对话——成语故事解隋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隋文帝(一衣带水)—隋炀帝(罄竹难书)—李渊(济世安民)—唐太宗(房谋杜断)—武则天(垂帘听政)—唐玄宗(炙手可热)—唐睿宗(火树银花)—李煜(南唐后主)”等人物故事及成语,了解隋唐时代是贤君帝王、诗歌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我做了如下设计:说一说印象成语—谈一谈隋唐历史—评一评佩服的皇帝—背一背李煜诗词—辩一辩功过是非—聊一聊学习感悟。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超链接活动,将成语的历史情怀、思想内涵、文化魅力、生活气息巧妙地关联在一起,新知链接旧知,文本链接文本、文本链接生活、思维点燃思维,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理解、思辨、历史品评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心智的跳跃式发展。
  三、进行深度学习的探究体验
  “探究”是语文主题教学最常用、最典型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探究的任务各不相同,探究过程也差异甚远,但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成深度体验的学习。主题教学的探究性问题不宜开门见山,应当把“问题探究”置入历史文化的多维框架之中,设计出有创新高度、个性化突出、综合性强的探究任务。营造高认知语境,引导学生进行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的视野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延展学生广阔深邃的思想格局。
  例如,在“品悟——诗句文言品隋唐”的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除了贤君帝王、诗歌繁荣外,隋唐五代还是一个英雄、人才辈出的时代,请默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成语《牛角挂书》《白云亲舍》,你又会收获怎样的感动?通过探究,学生从《牛角挂书》中读出了李密的勤奋,因为他赶路也不忘学习。通过深入探究,学生明白了李贺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6年,却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毕生的呕心沥血的写照。通过探究,学生从《白云亲舍》更深入地体会狄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的动人情怀。
  四、有“精神成人”的价值取向
  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化吸收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只有通过阐释文本的存在本质,唤醒语言中沉默的思想、历史与声音,打通文化与生活的壁垒,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满足个体的精神成长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存在意识与诗意生存能力得到大的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创写——妙用成语评隋唐”环节中,我这样来设计教学:“同学们,你们看,其实历史并不是属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它属于灿若繁星的文化,一片土地的变迁是历史,一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是历史。在历史的天空下,达官显贵抑或平凡百姓,他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只可惜《千句文》在写作时只关注了前两者,后两者没有关注。下面请同学仿照《千句文》给下面的人物写一段简介或是评论。” 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更有自己的诗与远方。所以学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香。像《一代楷模李靖》这样的学生作品比比皆是。
  景武李靖,善于用兵。精通谋略,惟多亡佚。
  仪表魁伟,家教熏陶。满腹经纶,壮志未酬。
  药师奉命,平定萧铣。佐助出师,安抚岭南。
  锐意进取,富贵在身。识得大体,此为可嘉。
  平定边疆,南征北战。赫赫战功,领军风范。
  不问贤智,莫相自知。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自知之明,急流勇退。知足恳切,解甲归田。
  太宗观奏,感动颇久。一代楷模,铭之鼎钟。
  所以说,语文主题学习可以诱发学习兴趣、挑战思维极限、获得最佳发展,实现深度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思想宽度、思维速度和体验深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慢慢长出来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材料不单是现成的教材,更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通过研读理解教材,剖析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的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材料,它是实现数学学科本质与学习方式深度融合的载体。  一、研读理解:看见思维的生长  认真研读理解教
期刊
公开课,我们总会精心打磨,充分预设,就是怕上课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影响课堂的正常进行。即便如此,意外也还是会发生,课堂或因此黯然失色,当然有时也会动人心弦。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太希望意外发生,更别说故意寻找意外。“数学王子”张齐华往往会在课堂中给人以惊喜——绝妙的教学設计,幽默的教学语言,其实还有故意的“自找麻烦”。  【片段一】故意挑起事端  一位女生回答完问题后,全班掌声雷动,不过,张老师似
期刊
随着社会的發展,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我们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资料而心满意足地去教学了,我们应将新材料、新知识、新信息、新成果引入课堂,把语文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语文教学社会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而“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简称“主题图书”)的出现,就给我们打开了这样的一扇学习之窗。如何利用主题图书,多发并举,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提高
期刊
王林博士曾用“崩溃”来形容他的阅读教学带给听课者的感受,而笔者观摩王博士《巨人的花园》阅读教学后,感觉则不亚于舟行惊涛骇浪之中。这样浪潮般极具冲击力的课堂,步骤却并不复杂,只有五步:  1.读绘本《巨人的花园》;  2.借绘本《这是谁的脚踏车》,训练学生猜想能力;  3.利用样本《巨人的花园》,评价巨人是否自私,辨析什么是自私;  4.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样本和补充文本,认识童话文体特征之一:不可思
期刊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很多老师会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再选择重点语句,品析议论文语言特点。而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在议论文深度教学方面,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启发。  【片段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  (教师朗读标题及前三自然段,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剩下
期刊
我们对教育有误解,总把教育描述得很苦,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对教师有误解,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悄悄走过你窗前,你还在呕心沥血批改作业”,似乎这样才显出灵魂工程师的伟大。我们对教育之美有误解,总把美和教育对立起来,似乎教育一美就会显得轻浮,就会不够庄重,威仪尽失。  我对张克运有误解。他的个人公众号的每一篇原创文章的配图,都是他本人的照片。我是一贯不喜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60—75页。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整理和复习不再是简单地回顾知识与重复地做练习题,而应是加强对知识前后间的联系与区别,将各领域中的单元知识的“点”“片”内化到学生各自的知识网络中,同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整理方法,通过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拓展提升,体现知识从凌乱到有序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
期刊
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由江西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名师走赣鄱”送教、送研、送学活动团队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简称省教研室)杜侦主任的率领下,来到了赣西边陲湘东、上栗,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送教、送研、送学活动。这次活动旨在锤炼名师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提升乡村教学质量。活动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省会南昌和各地市组织的名师、优秀教研员到全省各县
期刊
一、谈话导入,借力比较品析重点字义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下雨了),除了下雨了,你还知道“ 了”?  生:下雪了。  生:刮风了。  生:开花了。  生:打雷了。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句子末尾的这个“了”告诉我们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如果我在前面加上一个“要”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课题?  生:要下雨了。  师:跟刚才的“下雨了”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期刊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写了楚王设计侮辱晏子,晏子智斗楚王的故事。文章的情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辱”和“辩”。先说“辱”。“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辱晏子,诬蔑齐人为盗窃,借以侮辱晏子;二是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则是对齐国国人的侮辱。再说“辩”。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有礼、有节、有度、有力,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也让楚王为之折服。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文体特点,确定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