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使其理解教材,巩固并运用知识,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巩固与运用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在阅读课文中怎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讨,作者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一、导,即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它,学生必须有感性认知作基础。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包括如下几点:
1. 课前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
B)浏览全文,找出各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
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
D)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
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 课文教学前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预习学生对阅读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使学生感性认知更丰富,表象更清晰,正式的课文教学前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如:
A) 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原音带,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英语情景。
B) 运用投影仪,呈现出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C) 放录像,变静为动,使学生身在其中,知其所学。
二、读,就是理解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讲解上,课文常常被看作是用来教学生词汇及其用法的辅佐材料,读文章就是为了记住所有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结构,结果学生形成了在阅读中一个个词、一句句话读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识别意群和关键信息,使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每个单词的词义。这样,在阅读中,他们才能读得很快,更好地记住关键的信息。教师可以教学生练习划分意群或拿一些已经划出意群的短文给学生读,关于基本句型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句中的重要信息。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细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
三、练,即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这是输出阶段。在课文理解完成之后,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记所学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 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 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 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4.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作者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
课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质。
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适合于学生的方法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彩霞. 实施整体教学、提高语言能力 . 人民教育,2000年第4期.
2. 外语与外语教学 . 吉林出版社.
3. 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2011.7.21.
收稿日期:2011—09—08
作者简介:杜春梅(1969.12— ) 女 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子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使其理解教材,巩固并运用知识,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巩固与运用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在阅读课文中怎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讨,作者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一、导,即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它,学生必须有感性认知作基础。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包括如下几点:
1. 课前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
B)浏览全文,找出各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
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
D)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
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 课文教学前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预习学生对阅读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使学生感性认知更丰富,表象更清晰,正式的课文教学前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如:
A) 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原音带,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英语情景。
B) 运用投影仪,呈现出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C) 放录像,变静为动,使学生身在其中,知其所学。
二、读,就是理解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讲解上,课文常常被看作是用来教学生词汇及其用法的辅佐材料,读文章就是为了记住所有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结构,结果学生形成了在阅读中一个个词、一句句话读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识别意群和关键信息,使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每个单词的词义。这样,在阅读中,他们才能读得很快,更好地记住关键的信息。教师可以教学生练习划分意群或拿一些已经划出意群的短文给学生读,关于基本句型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句中的重要信息。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细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
三、练,即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这是输出阶段。在课文理解完成之后,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记所学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 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 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 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4.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作者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
课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质。
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适合于学生的方法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彩霞. 实施整体教学、提高语言能力 . 人民教育,2000年第4期.
2. 外语与外语教学 . 吉林出版社.
3. 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2011.7.21.
收稿日期:2011—09—08
作者简介:杜春梅(1969.12— ) 女 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子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