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恋爱时,我们通常会先在心里给自己未来的爱人勾画一些条件:身高、学历、外貌……然而找到之后你可能发现,他或她并不符合你最初设定的标准,也许还差得很远,但你选择他或她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或她有一颗爱你的“心”,这也许就是大家常说的“要找一个他爱你大过你爱他或她的人结婚”的道理吧。
选经销商好比谈恋爱。很多厂家在选经销商之前都会设定一些标准,例如个人信誉、市场分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与厂家的配合度等,然而在实际选择中,判断一个经销商是否合适的首要条件,应该是你的产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不般配的“婚姻”
先来看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1:
刘经理是东北一家酒厂的区域经理,2003年被派到河南南阳地区后,两年时间就把南阳市场的销量做到了全省第一。之所以能这么快就站稳脚跟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和他找到的那些铁杆经销商分不开。
两年前企业初入南阳时,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企业,品牌毫无知名度可言,刘经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市场。按照惯例,刘经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各县级市场的总经销商,如果经销商选对了,市场推广速度和质量都会得以保证。经过分析,刘经理决定先占领河南最大的县级市场——邓州。
刘经理提着两瓶样品酒开始了邓州的扫街工作。通过观察邓州县城内各个副食品批发点的情况,他发现昌荣副食店经销的产品品牌和种类最丰富,生意也最好,应该是个大经销商。经过了解,昌荣副食店确实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经销大户,老板姓赵,经营快销品批发多年,在当地实力很强。同时刘经理也发现,赵老板经销的白酒中还缺少自己这个价位的产品。如果能得到这样的经销商的支持,要快速启动邓州市场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好,邓州的经销商就是赵老板了!”刘经理心里拿定主意。
不过,一个不知名的新品牌要想得到这种大经销商的青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次拜访赵老板,刘经理就受到了冷遇,从产品名称、包装到酒精度等,被赵老板批了个遍,总之没有一样是他满意的。出师不利!不过刘经理早有思想准备。
从第二天起,每天早上8:30,刘经理都会准时出现在昌荣副食店里。由于生意好,来店里提货的人很多,刘经理就坐在旁边,瞅着有空闲的时候就和赵老板聊两句。不过赵老板还是那句话:不做!
从聊天和观察中刘经理发现,赵老板的经营方式还处在坐商的阶段,交易的只是二批商,对零售终端的掌控力不强,手下不仅没有负责分销的业务员,连送货车也没几辆,而赵老板也一直在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未来有些迷茫。
于是,刘经理就把聊天重点放在了经销商的经营上,跟赵老板聊一些经销商的发展方向、经营方法、运作模式等等,果然引起了赵老板很大的兴趣。慢慢地,遇到什么经营上的事情,赵老板也会听听刘经理的意见。
就这样很快半个月就过去了,刘经理在赵老板店里“上班”也有半个月了。这天,因为要参加分公司在省城召开的销售会议,刘经理没有去店里。会议开到一半,刘经理的手机响了,赵老板在电话里说:“小刘啊,今天怎么没来啊,有空的话过来我们把合作的事谈一谈吧!”放下电话,没等会议开完,刘经理坐上车就跑回了邓州。
随后的合作进行得很顺利,刘经理带领手下的员工帮赵老板招了业务员,做了终端宣传品,并举行了一系列推广活动。恰逢2003年爆发“非典”,很多厂家都暂停了市场活动,刘经理一行人却戴着口罩,挨家挨户地给各大酒店挂灯笼、贴海报。也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刘经理不仅快速启动了邓州市场,还和赵老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在后期操作中目标—致、彼此信任,使邓州市场保持着稳步发展,成为河南县级市场的龙头。
案例2:
开发邓州市场的同时,刘经理把唐河县也列入了开发目标,并且物色到了当地的一位经销大户。该经销商的实力不容置疑,彼此的合作意愿也很一致,惟一的要求就是每箱酒的进货价降1元,按刘经理的权限也能满足,不过考虑到对公司的影响,刘经理没有马上答应他。
这天,从该经销商处出来,刘经理一边在县城里溜达,一边想着下一步的打算,突然想起前几天业务员曾说,唐河有位客户去过公司,想做二批商。“不如去他那里看看情况”,刘经理联系了这位朱老板,直接去找他。
到了约定地点,让刘经理吃惊的是,这位朱老板连个门面也没有,只租了一个小仓库,办公和仓库都在—起,而且手下没有一个员工,真正是一个人、一辆车。
朱老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聊天中,朱老板告诉刘经理,自己先前是某著名饮料的二批商,然而利润微薄,一年才3万元,难以支撑门店,看到公司的产品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厂家。面对此情此景,刘经理禁不住地失望,然而朱老板的一句话却打动了他——朱老板最后说:“我知道我没有其他经销商的规模和实力,但是我有一个优势是他们都没有的:他们做事情是指挥手下的人去做,而我是亲自跟着你上战场。如果你让我做这个产品,我跟着你一起干。”一句话让刘经理突然感到,这就是要找的经销商了。
朱老板提出,由于财力有限,第一次只能进半车货。虽然这和公司要求的首批必须进一车货有不小的差距,但刘经理还是给予了支持。接下来,就是帮助朱老板招人、铺货、做推广。铺货时同样面临“非典”,大家口罩换了一个又一个,短短10天就完成了全县的铺货工作。
一年后,朱老板的经销利润达到了32万元,人员、车辆大大充实,现在已经成了唐河县的经销大户。不过每次说起当时创业的艰辛和热情,他还是感慨万分,对刘经理也是满怀感激。
寻找“幸福”的厂商关系
按照“择偶”标准找经销商,那叫“般配”、“门当户对”。选择“般配”的经销商,理论上说得通,现实中却往往做不到。现实经常是“小企业找大经销商,大企业找小经销商”,一点也不“般配”。刘经理找到的这两个经销商,无疑都不“般配”:一个实力雄厚、财大气粗,刘经理有‘高攀’之嫌;另一个囊中羞涩,生意难以为继,刘经理有“低就”之嫌。然而,尽管并不“般配”,但从结果看,这两段厂商联姻却很“幸福”。
般配的婚姻不一定是幸福的,也不一定是长久的,厂商之间的“恋爱”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幸福,而选择标准却只是“般配”,就可能为“婚后”的不和谐埋下隐患。因为幸福的“婚姻”不是可以用“先因素分解,再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评估的,它一定是在某一方面让对方“动情”——这才是“婚姻”的基础所在,而“择偶标准”却只会让自己动心。遗憾的是,目前流行的标准化招商却是“般配”模式,而不是“幸福”模式。
刘经理和他选择的两个经销商之间,互相都不符合对方的标准——就好比谈恋爱初次见面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容貌、家庭背景等外在条件。他们的结合并不是一见钟情的结果。
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加深了了解,逐渐被对方的内在因素所吸引:刘经理展示给赵老板的,是他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能帮助赵老板发展壮大的希望;而朱老板打动刘经理,靠的是他的忠诚,他会坚定不渝地追随厂家的脚步,按照厂家的要求亲自做到、做好,有谁能拒绝一个对你忠心耿耿的追求者呢?
一见钟情固然浪漫,般配固然“科学”,但这样的婚姻或许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情况是要在不般配的情况下找到幸福。不管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当你不具备让人“一见钟情”的条件,不具备全面的实力时,怎样去吸引对方,让对方接受你呢?这就要找到一个能够打动对方的关键点,让对方感到和你合作会很愉快,你会带给他“幸福”。赵老板接受了刘经理,刘经理也接受了朱老板,而且都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原因就在于此。
选经销商好比谈恋爱。很多厂家在选经销商之前都会设定一些标准,例如个人信誉、市场分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与厂家的配合度等,然而在实际选择中,判断一个经销商是否合适的首要条件,应该是你的产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不般配的“婚姻”
先来看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1:
刘经理是东北一家酒厂的区域经理,2003年被派到河南南阳地区后,两年时间就把南阳市场的销量做到了全省第一。之所以能这么快就站稳脚跟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和他找到的那些铁杆经销商分不开。
两年前企业初入南阳时,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企业,品牌毫无知名度可言,刘经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市场。按照惯例,刘经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各县级市场的总经销商,如果经销商选对了,市场推广速度和质量都会得以保证。经过分析,刘经理决定先占领河南最大的县级市场——邓州。
刘经理提着两瓶样品酒开始了邓州的扫街工作。通过观察邓州县城内各个副食品批发点的情况,他发现昌荣副食店经销的产品品牌和种类最丰富,生意也最好,应该是个大经销商。经过了解,昌荣副食店确实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经销大户,老板姓赵,经营快销品批发多年,在当地实力很强。同时刘经理也发现,赵老板经销的白酒中还缺少自己这个价位的产品。如果能得到这样的经销商的支持,要快速启动邓州市场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好,邓州的经销商就是赵老板了!”刘经理心里拿定主意。
不过,一个不知名的新品牌要想得到这种大经销商的青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次拜访赵老板,刘经理就受到了冷遇,从产品名称、包装到酒精度等,被赵老板批了个遍,总之没有一样是他满意的。出师不利!不过刘经理早有思想准备。
从第二天起,每天早上8:30,刘经理都会准时出现在昌荣副食店里。由于生意好,来店里提货的人很多,刘经理就坐在旁边,瞅着有空闲的时候就和赵老板聊两句。不过赵老板还是那句话:不做!
从聊天和观察中刘经理发现,赵老板的经营方式还处在坐商的阶段,交易的只是二批商,对零售终端的掌控力不强,手下不仅没有负责分销的业务员,连送货车也没几辆,而赵老板也一直在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未来有些迷茫。
于是,刘经理就把聊天重点放在了经销商的经营上,跟赵老板聊一些经销商的发展方向、经营方法、运作模式等等,果然引起了赵老板很大的兴趣。慢慢地,遇到什么经营上的事情,赵老板也会听听刘经理的意见。
就这样很快半个月就过去了,刘经理在赵老板店里“上班”也有半个月了。这天,因为要参加分公司在省城召开的销售会议,刘经理没有去店里。会议开到一半,刘经理的手机响了,赵老板在电话里说:“小刘啊,今天怎么没来啊,有空的话过来我们把合作的事谈一谈吧!”放下电话,没等会议开完,刘经理坐上车就跑回了邓州。
随后的合作进行得很顺利,刘经理带领手下的员工帮赵老板招了业务员,做了终端宣传品,并举行了一系列推广活动。恰逢2003年爆发“非典”,很多厂家都暂停了市场活动,刘经理一行人却戴着口罩,挨家挨户地给各大酒店挂灯笼、贴海报。也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刘经理不仅快速启动了邓州市场,还和赵老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在后期操作中目标—致、彼此信任,使邓州市场保持着稳步发展,成为河南县级市场的龙头。
案例2:
开发邓州市场的同时,刘经理把唐河县也列入了开发目标,并且物色到了当地的一位经销大户。该经销商的实力不容置疑,彼此的合作意愿也很一致,惟一的要求就是每箱酒的进货价降1元,按刘经理的权限也能满足,不过考虑到对公司的影响,刘经理没有马上答应他。
这天,从该经销商处出来,刘经理一边在县城里溜达,一边想着下一步的打算,突然想起前几天业务员曾说,唐河有位客户去过公司,想做二批商。“不如去他那里看看情况”,刘经理联系了这位朱老板,直接去找他。
到了约定地点,让刘经理吃惊的是,这位朱老板连个门面也没有,只租了一个小仓库,办公和仓库都在—起,而且手下没有一个员工,真正是一个人、一辆车。
朱老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聊天中,朱老板告诉刘经理,自己先前是某著名饮料的二批商,然而利润微薄,一年才3万元,难以支撑门店,看到公司的产品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厂家。面对此情此景,刘经理禁不住地失望,然而朱老板的一句话却打动了他——朱老板最后说:“我知道我没有其他经销商的规模和实力,但是我有一个优势是他们都没有的:他们做事情是指挥手下的人去做,而我是亲自跟着你上战场。如果你让我做这个产品,我跟着你一起干。”一句话让刘经理突然感到,这就是要找的经销商了。
朱老板提出,由于财力有限,第一次只能进半车货。虽然这和公司要求的首批必须进一车货有不小的差距,但刘经理还是给予了支持。接下来,就是帮助朱老板招人、铺货、做推广。铺货时同样面临“非典”,大家口罩换了一个又一个,短短10天就完成了全县的铺货工作。
一年后,朱老板的经销利润达到了32万元,人员、车辆大大充实,现在已经成了唐河县的经销大户。不过每次说起当时创业的艰辛和热情,他还是感慨万分,对刘经理也是满怀感激。
寻找“幸福”的厂商关系
按照“择偶”标准找经销商,那叫“般配”、“门当户对”。选择“般配”的经销商,理论上说得通,现实中却往往做不到。现实经常是“小企业找大经销商,大企业找小经销商”,一点也不“般配”。刘经理找到的这两个经销商,无疑都不“般配”:一个实力雄厚、财大气粗,刘经理有‘高攀’之嫌;另一个囊中羞涩,生意难以为继,刘经理有“低就”之嫌。然而,尽管并不“般配”,但从结果看,这两段厂商联姻却很“幸福”。
般配的婚姻不一定是幸福的,也不一定是长久的,厂商之间的“恋爱”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幸福,而选择标准却只是“般配”,就可能为“婚后”的不和谐埋下隐患。因为幸福的“婚姻”不是可以用“先因素分解,再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评估的,它一定是在某一方面让对方“动情”——这才是“婚姻”的基础所在,而“择偶标准”却只会让自己动心。遗憾的是,目前流行的标准化招商却是“般配”模式,而不是“幸福”模式。
刘经理和他选择的两个经销商之间,互相都不符合对方的标准——就好比谈恋爱初次见面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容貌、家庭背景等外在条件。他们的结合并不是一见钟情的结果。
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加深了了解,逐渐被对方的内在因素所吸引:刘经理展示给赵老板的,是他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能帮助赵老板发展壮大的希望;而朱老板打动刘经理,靠的是他的忠诚,他会坚定不渝地追随厂家的脚步,按照厂家的要求亲自做到、做好,有谁能拒绝一个对你忠心耿耿的追求者呢?
一见钟情固然浪漫,般配固然“科学”,但这样的婚姻或许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情况是要在不般配的情况下找到幸福。不管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当你不具备让人“一见钟情”的条件,不具备全面的实力时,怎样去吸引对方,让对方接受你呢?这就要找到一个能够打动对方的关键点,让对方感到和你合作会很愉快,你会带给他“幸福”。赵老板接受了刘经理,刘经理也接受了朱老板,而且都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