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他认为精读和略读起着不同的作用,应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精读是对文章进行推敲,而略读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交叉恰当好处地使用精读和略读,就既能读得深,又能读得多。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精读;略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曾多次明确地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谈到国文科的目的时,他认为国文科的目标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这种观点,对传统重写作、轻阅读的观念予以了纠正,把阅读提到跟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又各自不同,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但阅读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写作。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把阅读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三个阶段。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先生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他认为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两者互相配合。
一、精读理论
叶圣陶先生重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精读。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细琢细磨的研读”,它要求咬文嚼字,对文章进行细细推敲,不仅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揣摩每一篇课文的好处,把握每一篇课文的精髓,弄清每一篇课文的写法,从而得到读书写作的必要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以详细的指点,即“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叶圣陶把精读的指导分为三个部分:预习、讨论和历练。
(一)预习
预习阶段非常重要,是准备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自己没有把握、不认识、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运用字典等工具书加以解决,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出疑问、难点和体会。学生若做到了这一点,就为他深入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做好了准备。
(二)讨论
叶圣陶先生提倡讨论,他说:“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讨论非常重要,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试想,班上学生在预习时得出的心得和体会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认可和赞赏的时候,他们是多么高兴自豪啊;当他们的疑难通过讨论得到解决的时候,他们心情是何等雀跃啊!这毫无疑问会激发他们预习、学习的热情。当然,要使讨论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导”。
(三)历练
按照叶圣陶的想法,历练主要是或吟诵文本或参读相关文章或应对教师考问,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老认为要增加学生吟诵的时间,要从吟诵中体会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吟诵,增强共鸣。参读相关文章,是为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方法来阅读相类似的文章,这是举一反三能力的训练。“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也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除了吟诵、参读相关文章外,有时学生还得应对教师的考问,以检验学生精读的成果。
二、略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是略读,略读注重的是效率,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那么什么是略读呢?“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不是说不需要指导)。” “略读”的要求在于能大致知道文章基本的内容,而不需要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所以,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略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家自己找些书来看或者一些教师随便列些书单让学生照着去找书,这都忽略了略读的指导。略读是不需要教师的详细的指导,但略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不过教师是就一些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按叶老的话是:“略读……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这种“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略读指导相比较略读指导是要简略一些,但是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版本、序目、阅读方法、参考书籍以及如何提出问题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好阅读材料,必要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略读的成果进行考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阅读、研究。另外,在阅读内容方面,叶圣陶认为略读主要读成本的书。
精读和阅读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所以,教师在重视精读指导的情况下,也不要忽视对略读的指导。否则,学生他日出校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阅读一些书籍文章,却因为在校时教师忽略了对精读、略读的指导,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也不能从中得到所谓的感悟、体会,这是不行的。学生得到教师精读和略读两方面的指导后,不仅把课内的文章读得深透,而且还能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学生自由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慢慢养成。
其实,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叶圣陶都强调要重视“参读”,把精读、略读、参读三者结合起来,共同为提高学生欣赏作品、阅读书籍的能力这个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C](五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叶绍钧,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精读;略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曾多次明确地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谈到国文科的目的时,他认为国文科的目标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这种观点,对传统重写作、轻阅读的观念予以了纠正,把阅读提到跟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又各自不同,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但阅读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写作。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把阅读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三个阶段。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先生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他认为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两者互相配合。
一、精读理论
叶圣陶先生重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精读。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细琢细磨的研读”,它要求咬文嚼字,对文章进行细细推敲,不仅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揣摩每一篇课文的好处,把握每一篇课文的精髓,弄清每一篇课文的写法,从而得到读书写作的必要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以详细的指点,即“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叶圣陶把精读的指导分为三个部分:预习、讨论和历练。
(一)预习
预习阶段非常重要,是准备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自己没有把握、不认识、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运用字典等工具书加以解决,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出疑问、难点和体会。学生若做到了这一点,就为他深入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做好了准备。
(二)讨论
叶圣陶先生提倡讨论,他说:“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讨论非常重要,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试想,班上学生在预习时得出的心得和体会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认可和赞赏的时候,他们是多么高兴自豪啊;当他们的疑难通过讨论得到解决的时候,他们心情是何等雀跃啊!这毫无疑问会激发他们预习、学习的热情。当然,要使讨论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导”。
(三)历练
按照叶圣陶的想法,历练主要是或吟诵文本或参读相关文章或应对教师考问,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老认为要增加学生吟诵的时间,要从吟诵中体会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吟诵,增强共鸣。参读相关文章,是为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方法来阅读相类似的文章,这是举一反三能力的训练。“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也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除了吟诵、参读相关文章外,有时学生还得应对教师的考问,以检验学生精读的成果。
二、略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是略读,略读注重的是效率,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那么什么是略读呢?“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不是说不需要指导)。” “略读”的要求在于能大致知道文章基本的内容,而不需要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所以,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略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家自己找些书来看或者一些教师随便列些书单让学生照着去找书,这都忽略了略读的指导。略读是不需要教师的详细的指导,但略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不过教师是就一些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按叶老的话是:“略读……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这种“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略读指导相比较略读指导是要简略一些,但是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版本、序目、阅读方法、参考书籍以及如何提出问题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好阅读材料,必要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略读的成果进行考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阅读、研究。另外,在阅读内容方面,叶圣陶认为略读主要读成本的书。
精读和阅读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所以,教师在重视精读指导的情况下,也不要忽视对略读的指导。否则,学生他日出校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阅读一些书籍文章,却因为在校时教师忽略了对精读、略读的指导,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也不能从中得到所谓的感悟、体会,这是不行的。学生得到教师精读和略读两方面的指导后,不仅把课内的文章读得深透,而且还能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学生自由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慢慢养成。
其实,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叶圣陶都强调要重视“参读”,把精读、略读、参读三者结合起来,共同为提高学生欣赏作品、阅读书籍的能力这个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C](五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叶绍钧,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