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课外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阅读 指导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
(2)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1 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2.3 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3.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进行表演等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总之,让课外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阅读 指导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
(2)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1 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2 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2.3 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3.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进行表演等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总之,让课外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