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范画一直被视为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关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宜出示范画,这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困惑。离开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活动将如何组织?带着这个问题,组织本园教师进行研讨,对幼儿美术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提供支持来帮助幼儿从“依赖范画”转向“自主创作”,以期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表现;支持策略;表现方法
  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过程是在感受与体验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世界认识的过程,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在20世纪90年代,范画是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幼儿艺术表现的重要支持策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张范画为幼儿示范绘画技能,传递绘画内容,让幼儿通过模仿来进行艺术表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其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引发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大讨论,美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注重模仿”逐步转向“鼓励创新”,从关注“像不像”逐步转向关注“新不新”。
  2012年《指南》颁布,其中艺术领域大大淡化了对幼儿绘画技能的要求,强调幼儿在生活中的艺术感知与欣赏,强调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表现,并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范画孩子怎么会画?”“没有范画孩子怎么学技能?”种种质疑声接踵而来,教师显得束手无策。
  一、教师对美术活动中“范画”所持的态度
  为了解教师对范画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有何看法,我们组织了专题讨论,发现教师存在两种态度:
  1.需要范画型
  这类老师反复强调现在孩子之所以能够画出这么好的画,主要原因是老师出示了很多范画,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各种人物、动植物形象,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模仿中超越和创新。如果没有范画,孩子们会不知如何画。比如,你只告诉孩子“你今天要画一只鸟”,如果没有鸟的范画,孩子怎么能画出鸟呢?甚至很多老师说“没有参照,我都不会画,更不用说孩子了!”
  2.不要范画型
  这类教师指出,有了范画作为参考,孩子的作品虽然有细微不同,但整体来说是大同小异,一旦教师出示范画,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而且他们总觉得老师的是最好的,因为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权威,要想让孩子打破权威的影响是很难的。而且,老师出示的范画确实都很漂亮,孩子也很喜欢。孩子通过模仿画出来的画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漂亮,但是缺乏孩子自己的思考,也不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直观表达,它仅仅能够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却无法真正让绘画成为孩子的精神生命活动。但是,对于没有范画的美术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类老师也显得无从下手。
  显然,“是否需要在幼儿艺术表现时出示范画”的争论,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美术教育价值的不同认识,即“注重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体验,自主表现创造”还是“注重培养幼儿美术技能”。根据《指南》的理念,幼儿艺术教育应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幼儿在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行为的转变。
  二、教师对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1.拓展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表现方法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老师所谓的“不会画”是指孩子不会画得跟老师一样好,其隐含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幼儿绘画的技能,而非幼儿情感、理解、想象的自主表达。而且,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的工具和材料就是勾线笔和蜡笔,孩子艺术表现的方式仅限于勾线、涂色,因此,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显然会得心应手,而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勾线不流畅、造型能力弱,这些孩子在老师眼中就属于“不会画”或者“画不好”的。3~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弱,无法将立体的物体转化为平面的造型来进行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充分反思,如果我们不以技能来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美术活动的工具不仅仅是蜡笔,美术活动的形式不仅仅是画,那孩子还会出现“不会画”的问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原来以绘画造型为表现形式的美术活动《彩色的秋天》进行了修改,尝试将孩子带来的各种树叶、谷物、干花作为美术活动的材料,让孩子自由创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往经常说不会画的孩子也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且,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无论从色彩、布局、手法来说都不尽相同,孩子们甚至还会主动在教室里找老师没有提供的材料,将其运用到作品中。更可喜的是,在分享交流环节,孩子对于自己的作品讲得滔滔不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这在模仿作品中是不會出现的。在活动结束后的研讨活动中,老师深有感悟:“不是孩子们不会画,而是我们用固定的材料束缚了他们的手;不是孩子们不会创新,而是我们用固定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材料拓展带来的是孩子们思路的拓展,老师欣喜发现了这一点,也开始在自然、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为美术活动所用,如收集树枝,让孩子在树枝上涂色,然后再用彩纸黏在树枝上,做成各种各样的彩色树,如用生活中的清洁球、梳子等蘸上颜料盖印,让孩子观察各种物品的机理,又如让孩子在瓷砖上刷颜料、画画,并用纸拓印下来,感受版画的特殊效果等。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不仅环保,也深受孩子们喜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创作可以无处不在。
  2.拓展美术欣赏策略,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
  幼儿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感知、体验、想象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表达的过程,其前提是幼儿对某种事物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对某一事件有感受和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被要求画一幅意愿画时能够信手拈来,而有的人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这与个人的感知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丰富与否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见过树,就很难生动地去表现一棵树。因此,我们认为要加强对孩子美术欣赏的引导,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为艺术创作积累表象。   (1)走向自然,关注自然界的美
  孩子天生就喜欢自然,因为它的简单、淳朴与孩子的天真烂漫十分符合。于是,我们把原本在教室里看图片的时间变成带着孩子走到户外,感受自然的生机美、色彩美。幼儿园池塘中被风吹起的波纹,池中小鱼游动时摆放尾巴的柔和,秋天石榴树上火红而沉甸甸的果实,一年四季此起彼伏不断绽放的野花都成为孩子们欣赏的对象,走近自然的孩子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小草并不像书本上画的那样,小草有很多种,有的肥,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会开花,有的会结果,孩子们还发现,很多植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比如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并不都是同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浅绿,有的是深绿。
  (2)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
  身边的美悄无声息,却又总是存在,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美的元素可以让孩子欣赏。比如,一年四季不断更换的橱窗,每一季都会传递最新的时尚元素,它们搭配和谐、制作精美,充满时尚气息又不失生活品位,能够给孩子色彩搭配的视觉感受;比如,装修别致的咖啡馆,优雅、艺术、和谐、温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风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室内设计的无限魅力;又如,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大型建筑,每一座都结构迥异,别具一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建筑的刚性力量。因此,我园开展了“和孩子一起发现身边的美”系列活动,每月给定不同的主题,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去寻找有艺术感的建筑、服装、家具等,并用拍照、摄像、剪贴等方式来表现这些主题。听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大大开阔了,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美。
  (3)走近大师,关注艺术作品的美
  大师艺术作品也是孩子欣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幅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群人。但是,并非所有大师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各年龄段挑选了一部分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
  3.解读幼儿美术作品,增强幼儿创作自信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幼儿艺术表现的自信心。比如,在实践初期,老师会指着孩子们看似乱糟糟的画面质疑:“瞧,没有范画画出来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甚至有家长质问孩子:“今天画的是什么啊,怎么什么都不像呢!”每当这时,孩子们的创作自信会受到很大打击,有的孩子会因此而“不想画”“不敢画”或者“不会画”。我们意识到,美术教育需要扭转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才能让幼儿获得创作自信。通常,我们会首先关注作品的画面美感,而非内涵,因为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识别,而内在表现内容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把每一个幼儿作品中表达的丰富内涵记录下来,和作品一起呈现,那么,观看作品的人就能夠透过稚嫩的笔触感受到孩子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去发现孩子,理解孩子,就不会只依据外在的形式来评价孩子作品。而且,对幼儿来说,成人听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就是对作品的肯定,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自我价值干预认同感,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发生改变,“无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也变成可能。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多关注幼儿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让艺术成为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编辑 孙玲娟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好英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作为英语基本任务之一的重要因素,读在英语中有着重要地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跟读;培养早读小能手;录音竞赛;模仿比赛;小手拉大手。  关键词:培养小助手;录音竞赛;模仿竞赛;小手拉大手  学好英语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作为英语基本任务之一的重要因素,读在英语中有着重要地位。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的热情很高,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对英语
摘 要: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研训工作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研训工作  一、因需而在  随着学前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充,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新建、改建、擴建幼儿园师资匮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现状,幼儿园出现了一批转岗教师。幼儿园转岗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小学教师,由于多种因素,这部分教师幼师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小学任教,现在回归幼儿园;另一部分是新聘的幼儿教师,师范毕业
摘 要:从四个阶段浅谈了对学生书写的培养。分别针对字母、单词、句子、短文书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字母;单词;句子  一、字母、单词、句子、短文书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字母书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26个字母书写容易混淆。如,p和q,b和d,m和n,i和l,u和v等。  2.不知道26个字母书写具体占四线三格的哪一格。如,中下格的y写成上中格y、上中格的i写成中
摘 要:朗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出过程,通过小学英语教学中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实现学生的三层目标发展:模仿录音,感受原汁原味的发音;表现文本,演绎生动形象的故事;发挥想象,挖掘个性创造的潜能。每一层次的朗读都体现了对学生不同的要求,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也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朗读;模仿;表现;创造;分层教学  英语是一门多元化的语言,我们学习的英语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
新课改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碗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但怎样教给其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特点,适当引导,才能将目标变成现实。其实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儿童,都有独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已注意到这一点,能拓展地运用课本上富有儿童情趣的内容,凭借语言文字进行心灵勾画,形成儿童的内心视像。实际上童话能引导孩子到一个神气瑰丽
阿克苏市举行了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我与几位同事赶去农一师实验小学现场观摩教学。当天赛课的内容是人教社四年级下的《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是浙江上虞籍作家陈醉云的散文,作者以朴素温润的文字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生动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六个典型生活画面:屋前瓜棚、房后春笋、门前鲜花、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与欢喜。散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短板
摘 要:幼儿园的科学小实验带有浓厚的游戏性质,它是以幼儿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与现象为内容,运用有关的材料,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一些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特性变化,明显地呈现在幼儿眼前,供幼儿观察。这样不仅使幼儿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技能,而且能引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愿望,同时通过幼儿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兴趣;探究欲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互动的主要方式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宝贵的45分钟,将重点知识内容进行传授,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  解答。  关键词:数学;重点;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使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通
摘 要:古诗文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审美能力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立足于此,首先该分析古诗文中的音韵美、内容美、形式美以及情感美,然后就如何通过古诗文进行美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包括反复诵读、细致讲解、整体感知、鼓励仿写等,希望对小学古诗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古诗文不仅内容优美,而且感情深邃,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培
摘 要:新课标修订“双基”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双基”,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给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符号表述思想、字母代数思想等,在所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形结合”思想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旧教材;数形结合思想  北师大版数学全面使用新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书中图画有增无减,仔细对比分析发现新版教材不仅增加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