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迎来这样一个储备货币体系:美元将与欧元以及处于国际储备体系边缘的人民币和其他“非标准”货币一起,分享自己曾经独握的霸权。这种新储备货币体系的状况目前不甚明朗,因为各国官方外汇储备素以缺乏透明度著称。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努力通过将某些货币(特别是澳元和加元)重新归类为储备货币的方式,来克服信息匮乏的问题。中国也有必要公布其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货币构成情况的更多信息,从而加入到这一共享更多数据的行动中来。
澳元与加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IMF要求,从2013年开始,各成员国要在其央行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统计数据中,纳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交易货币澳元和加元的信息。该要求听上去属于技术性规定,但反映出全球10.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正日益多样化。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标志着一个多货币储备体系和世界货币新时代的正式到来。
假以时日,IMF此项举措还将对全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该规定承认,如今在全球资产管理领域,那些通常被认为过于依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货币正扮演着重大、长期的角色。
在目前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5种储备资产货币的基础上,澳元和加元的加入,意味着储备货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过去15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世界上只有两种储备货币:一战之前,英镑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接下来至今的100年里,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了主要储备货币。
IMF数据显示,英镑仍然是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排名在日元之前。二战以来,英镑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衰落状态。1999年欧元诞生,这种欧洲单一货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各国都承认,美元、欧元正与其他次要货币分享着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过去几年里,即使是与坚挺的美元相比,澳元和加元的走势也相对强劲。各国央行对两者的青睐,反映出澳、加两国经济的稳步增长、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系统较为健康,以及两国大宗商品资源的影响力。据非正式估计,这两种货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大约占到600亿美元。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还需时日
相对而言,持有中国人民币、韩元和新加坡元的央行数量较少。除日元外,IMF新列表中没有亚洲其他货币,表明亚洲货币作为官方资产的使用仍然很少。作为一种未来可能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仍需要多年时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虽然全球各地10至15家央行持有数量可观的人民币,但就储备货币而言,中国货币不仅落后于澳元和加元,还落后于一些北欧货币。中国当局已承诺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增加人民币在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性,但其改革的步伐和最终目标目前尚不明朗。在实践操作中,中国当局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鼓励外国央行购买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通过不具名的方式向IMF通报中国央行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情况。采取这种做法又能保守机密的方法之一,就是以交错的节奏向IMF的统计部门通报数据,例如每月逐步增添数据。如此一来,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一年),IMF所谓的“外汇储备构成”(COFER)数据库将囊括中国的总体外汇储备状况,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对外储资产的具体明细加以保密。
IMF在2012年11月做出了扩大COFER报告范围的决定,标志着18个月高度敏感的准备工作大功告成,也反映出一些主要国家在其外汇储备构成上习惯性地加以保密。IMF已承诺继续对各国外汇储备构成绝对保密,虽然很多以往不愿“抛头露面”的国家——包括瑞士、英国和俄罗斯——已开始透露详细信息。
外汇储备构成数据库需要“更新”
自1995年COFER开始发布以来,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已增长了7倍多,到2012年第二季度已从当初的1.4万亿美元升至10.5万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和亚洲其他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元的重要性已有所减弱,在2001年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到了71.5%,达到了峰值水平。而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62%。除了5種标准储备货币之外,“其他”货币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从2001年占1.3%,到2012年6月底占5.3%,总计达到3100亿美元。
由于认识到COFER体系无法充分反应外储货币的多样化,过去一年里,IMF联络了191个国家,以尝试调整其统计范围,纳入以中国为首、不愿向IMF报告其储备明细的重要持有国。IMF联络的国家中,有63个国家参与了随后进行的调查。调查显示,除了五大主要储备货币之外,各国外汇储备资产中还有10种重要的“其他货币”,其中澳元和加元是目前最重要的两种。
IMF试图说服大量未披露COFER数据的国家公布其货币构成的尝试是失败的。截至2012年6月,由40多个国家持有的所谓未匹配外汇储备总计为4.7万亿美元,占总数的44.5%,这些都是持有人未提供货币构成的储备。目前,IMF未透露上报COFER数据的国家名单,但众所周知,在不愿向数据库提供详细货币构成信息的国家中,中国名列榜首。
中国认为,如果向COFER提供数据,将显示出其选择偏好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信息,而这一点至关重要。2010年,官方刊物《中国证券报》(China Securities Journal)报道称,中国的外汇储备中65%是美元,26%是欧元,5%是英镑,3%是日元。这部分掀开了中国外汇储备构成的面纱。
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下降
构建一个多货币储备体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困境。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希望本币在全球金融及货币交易中发挥重大作用,虽然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多元化也是对过去15年来全球外汇储备总额激增的自然反应,而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
如图1所示,1997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5倍,从略高于1万亿美元升至略高于3.5万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则增长了11.5倍,由6000亿美元升至近7万亿美元(数据不包括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因为黄金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据主要反映在过去15年中价格的大幅上升。此外,在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出售黄金储备,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开始购买黄金储备)。 美元的重要性略有下降。在2001年全球已公开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1.5%,达到峰值,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不足62%。除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这5种标准储备货币之外,“其他”货币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从2001年占1.3%提高到2012年6月底的5.3%(图2),总计达到3100亿美元。
未匹配储备反映了中国等国家的做法,它们不向IMF提供具体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此类未匹配储备在1997年仅为3440亿美元,占总额的21%;到2012年,此类储备已升至近4.7万亿美元,占总额的44.5%(图3)。
多国的本国货币正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外汇储备体系整体发展背后的一个主题是:当所有主要货币看起来都丧失吸引力的时候,央行正像普通投资者那样,努力寻求收益率和安全性。这正是“其他”货币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原因。
就IMF外汇储备数据的不足之处而言,各方对于建立多货币储备体系的见解零散。因为信息是持有者和发行者所透露的,通常是非系统性的,或带有传闻的意味。
众所周知,由于美元和欧元出现的问题,亚洲国家——东盟(ASEAN)的10个成员国以及中国、印度和韩国——正加紧推动一项筹划已久的共同货币合作计划。它们正逐渐允许本国货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储备管理,包括在中国自己的外汇储备中。东盟各国中央银行正在自己的外汇储备中加大成员国货币的比重,以降低西方货币波动对它们的影响。除了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也持有东盟的货币。作为亚洲最保守的央行之一,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一直在探索扩大其储备货币的战略选项。
这些做法并不局限于亚洲地区的央行。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是各国央行中的一个异数:居然定期发布其外汇储备构成的明细情况。该行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加元,以及大约120亿美元的澳元、瑞典克朗、丹麦克朗、韩元和新加坡元。芬兰央行(Bank of Finland)公布了一份外汇储备明细表,包括加元、瑞典克朗、挪威克朗、丹麦克朗和新加坡元。其中数额最大的是瑞典克朗,约为2亿美元。波兰央行(National Bank of Poland)持有金额不到60亿美元的挪威克朗。瑞典央行(Riksbank)则持有价值80亿美元的挪威克朗和价值40亿美元的加元。
此类信息往往以传闻轶事的形式出现。例如,尼日利亚央行(Central Bank of Nigeria)行长告诉《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该行有意提高其人民币储备,达到该行350亿美元外储的10%(目前的人民币储备远低于这个总额,其部分原因在于,尼日利亚的法律要求外汇储备须以可兑换货币持有)。新闻报道表明,2012年年中,挪威和中国购买了韩元债券;目前挪威声称拥有价值接近20亿美元的韩元债券。
数据还来自于货币发行者对他国持有情况的猜测。澳大利亚央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曾试图提供有关澳元持有者的见解(澳元是交投最为活跃、持有范围最广的货币之一)。根据一项针对其他中央银行的调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有15家央行在其外汇储备中肯定持有澳元,另外8家央行也可能持有,但没有提供具体数字。芬兰和巴西等国提供了澳元在其总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波兰等国公布了相关储备的美元数额;其他国家(如瑞典)则公布了以本币衡量的澳元储备。基于澳大利亚央行的数据,官方肯定持有的澳元价值略低于400亿美元。如果计入其他持有澳元但未提供明细的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和香港),我们可以大胆地估计,各国央行持有的澳元价值在600亿美元左右。
根据掌握信息较为充足的估计,加元的储备状况可能与澳元类似。芬兰和瑞士称所有外储中持有的加元比例高于澳元,瑞典稱两者所占比例大致相同。瑞典国家债务办公室(Swedish National Debt Office)称,外国央行正大量购买瑞典债券。媒体援引挪威和丹麦当局的话报道称,其本国货币在其他国家央行储备中的累积数量值得警惕。
外汇储备多元化前景还不够清晰
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总体状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最近发生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源于有意识地将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决策?在美元和欧元显然面临不确定性、区域经济体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多大的变化可以被视为正常的?目前而言,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IMF决定扩大央行对所持外汇币种的报告范围,无疑是可喜的一步,这将增加全球经济中一个重要领域的透明度。然而,在未来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好的统计信息。在这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向IMF通报更多的外汇储备细节,做出重大贡献。
澳元与加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IMF要求,从2013年开始,各成员国要在其央行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统计数据中,纳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交易货币澳元和加元的信息。该要求听上去属于技术性规定,但反映出全球10.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正日益多样化。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标志着一个多货币储备体系和世界货币新时代的正式到来。
假以时日,IMF此项举措还将对全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该规定承认,如今在全球资产管理领域,那些通常被认为过于依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货币正扮演着重大、长期的角色。
在目前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5种储备资产货币的基础上,澳元和加元的加入,意味着储备货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过去15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世界上只有两种储备货币:一战之前,英镑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接下来至今的100年里,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了主要储备货币。
IMF数据显示,英镑仍然是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排名在日元之前。二战以来,英镑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衰落状态。1999年欧元诞生,这种欧洲单一货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各国都承认,美元、欧元正与其他次要货币分享着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过去几年里,即使是与坚挺的美元相比,澳元和加元的走势也相对强劲。各国央行对两者的青睐,反映出澳、加两国经济的稳步增长、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系统较为健康,以及两国大宗商品资源的影响力。据非正式估计,这两种货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大约占到600亿美元。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还需时日
相对而言,持有中国人民币、韩元和新加坡元的央行数量较少。除日元外,IMF新列表中没有亚洲其他货币,表明亚洲货币作为官方资产的使用仍然很少。作为一种未来可能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仍需要多年时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虽然全球各地10至15家央行持有数量可观的人民币,但就储备货币而言,中国货币不仅落后于澳元和加元,还落后于一些北欧货币。中国当局已承诺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增加人民币在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性,但其改革的步伐和最终目标目前尚不明朗。在实践操作中,中国当局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鼓励外国央行购买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通过不具名的方式向IMF通报中国央行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情况。采取这种做法又能保守机密的方法之一,就是以交错的节奏向IMF的统计部门通报数据,例如每月逐步增添数据。如此一来,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一年),IMF所谓的“外汇储备构成”(COFER)数据库将囊括中国的总体外汇储备状况,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对外储资产的具体明细加以保密。
IMF在2012年11月做出了扩大COFER报告范围的决定,标志着18个月高度敏感的准备工作大功告成,也反映出一些主要国家在其外汇储备构成上习惯性地加以保密。IMF已承诺继续对各国外汇储备构成绝对保密,虽然很多以往不愿“抛头露面”的国家——包括瑞士、英国和俄罗斯——已开始透露详细信息。
外汇储备构成数据库需要“更新”
自1995年COFER开始发布以来,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已增长了7倍多,到2012年第二季度已从当初的1.4万亿美元升至10.5万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和亚洲其他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元的重要性已有所减弱,在2001年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到了71.5%,达到了峰值水平。而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62%。除了5種标准储备货币之外,“其他”货币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从2001年占1.3%,到2012年6月底占5.3%,总计达到3100亿美元。
由于认识到COFER体系无法充分反应外储货币的多样化,过去一年里,IMF联络了191个国家,以尝试调整其统计范围,纳入以中国为首、不愿向IMF报告其储备明细的重要持有国。IMF联络的国家中,有63个国家参与了随后进行的调查。调查显示,除了五大主要储备货币之外,各国外汇储备资产中还有10种重要的“其他货币”,其中澳元和加元是目前最重要的两种。
IMF试图说服大量未披露COFER数据的国家公布其货币构成的尝试是失败的。截至2012年6月,由40多个国家持有的所谓未匹配外汇储备总计为4.7万亿美元,占总数的44.5%,这些都是持有人未提供货币构成的储备。目前,IMF未透露上报COFER数据的国家名单,但众所周知,在不愿向数据库提供详细货币构成信息的国家中,中国名列榜首。
中国认为,如果向COFER提供数据,将显示出其选择偏好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信息,而这一点至关重要。2010年,官方刊物《中国证券报》(China Securities Journal)报道称,中国的外汇储备中65%是美元,26%是欧元,5%是英镑,3%是日元。这部分掀开了中国外汇储备构成的面纱。
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下降
构建一个多货币储备体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困境。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希望本币在全球金融及货币交易中发挥重大作用,虽然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多元化也是对过去15年来全球外汇储备总额激增的自然反应,而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
如图1所示,1997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5倍,从略高于1万亿美元升至略高于3.5万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则增长了11.5倍,由6000亿美元升至近7万亿美元(数据不包括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因为黄金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据主要反映在过去15年中价格的大幅上升。此外,在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出售黄金储备,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开始购买黄金储备)。 美元的重要性略有下降。在2001年全球已公开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1.5%,达到峰值,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不足62%。除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这5种标准储备货币之外,“其他”货币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从2001年占1.3%提高到2012年6月底的5.3%(图2),总计达到3100亿美元。
未匹配储备反映了中国等国家的做法,它们不向IMF提供具体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此类未匹配储备在1997年仅为3440亿美元,占总额的21%;到2012年,此类储备已升至近4.7万亿美元,占总额的44.5%(图3)。
多国的本国货币正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外汇储备体系整体发展背后的一个主题是:当所有主要货币看起来都丧失吸引力的时候,央行正像普通投资者那样,努力寻求收益率和安全性。这正是“其他”货币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原因。
就IMF外汇储备数据的不足之处而言,各方对于建立多货币储备体系的见解零散。因为信息是持有者和发行者所透露的,通常是非系统性的,或带有传闻的意味。
众所周知,由于美元和欧元出现的问题,亚洲国家——东盟(ASEAN)的10个成员国以及中国、印度和韩国——正加紧推动一项筹划已久的共同货币合作计划。它们正逐渐允许本国货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储备管理,包括在中国自己的外汇储备中。东盟各国中央银行正在自己的外汇储备中加大成员国货币的比重,以降低西方货币波动对它们的影响。除了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也持有东盟的货币。作为亚洲最保守的央行之一,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一直在探索扩大其储备货币的战略选项。
这些做法并不局限于亚洲地区的央行。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是各国央行中的一个异数:居然定期发布其外汇储备构成的明细情况。该行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加元,以及大约120亿美元的澳元、瑞典克朗、丹麦克朗、韩元和新加坡元。芬兰央行(Bank of Finland)公布了一份外汇储备明细表,包括加元、瑞典克朗、挪威克朗、丹麦克朗和新加坡元。其中数额最大的是瑞典克朗,约为2亿美元。波兰央行(National Bank of Poland)持有金额不到60亿美元的挪威克朗。瑞典央行(Riksbank)则持有价值80亿美元的挪威克朗和价值40亿美元的加元。
此类信息往往以传闻轶事的形式出现。例如,尼日利亚央行(Central Bank of Nigeria)行长告诉《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该行有意提高其人民币储备,达到该行350亿美元外储的10%(目前的人民币储备远低于这个总额,其部分原因在于,尼日利亚的法律要求外汇储备须以可兑换货币持有)。新闻报道表明,2012年年中,挪威和中国购买了韩元债券;目前挪威声称拥有价值接近20亿美元的韩元债券。
数据还来自于货币发行者对他国持有情况的猜测。澳大利亚央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曾试图提供有关澳元持有者的见解(澳元是交投最为活跃、持有范围最广的货币之一)。根据一项针对其他中央银行的调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有15家央行在其外汇储备中肯定持有澳元,另外8家央行也可能持有,但没有提供具体数字。芬兰和巴西等国提供了澳元在其总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波兰等国公布了相关储备的美元数额;其他国家(如瑞典)则公布了以本币衡量的澳元储备。基于澳大利亚央行的数据,官方肯定持有的澳元价值略低于400亿美元。如果计入其他持有澳元但未提供明细的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和香港),我们可以大胆地估计,各国央行持有的澳元价值在600亿美元左右。
根据掌握信息较为充足的估计,加元的储备状况可能与澳元类似。芬兰和瑞士称所有外储中持有的加元比例高于澳元,瑞典稱两者所占比例大致相同。瑞典国家债务办公室(Swedish National Debt Office)称,外国央行正大量购买瑞典债券。媒体援引挪威和丹麦当局的话报道称,其本国货币在其他国家央行储备中的累积数量值得警惕。
外汇储备多元化前景还不够清晰
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总体状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最近发生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源于有意识地将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决策?在美元和欧元显然面临不确定性、区域经济体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多大的变化可以被视为正常的?目前而言,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IMF决定扩大央行对所持外汇币种的报告范围,无疑是可喜的一步,这将增加全球经济中一个重要领域的透明度。然而,在未来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好的统计信息。在这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向IMF通报更多的外汇储备细节,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