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是教学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也是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能顺利的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的设置就是课堂的关键。其中的方法和技巧的探究成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问题的切入点、层次性、连续性、拓展性等属性,应该是探究者着重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切入点连续性层次性拓展性
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的今天,对教学方式的追求是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思维的点拨"。古代教育家孔子所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启发的时候,要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但在"启发"的过程中重点在于问题的设置,对问题的有效安排和设计才能真正作到对学生的启发。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启发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的步骤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做到衔接得当,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喜好、心理的特征、知识水平、问题的切入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延伸中逐渐触及知识的本质,提升思维水平。问题设置的探究就成为启发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问题设置的前提和切入点
启发式教学它的切入点选择的根据就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教学效率。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生活中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的过程。例如八年级数学第一章《立方根》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入立方根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球的体积公式为,R为球的半径)
问题1:怎样求出半径R?学完本节知识后,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问题1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思考問题的同时,学生既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快将问题归结为如何确定一个数,它的立方等于4,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切入点的学生以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的激情。这是问题合理性设置的前提。
二、问题设置体现启发的连续性
在整个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切入引入后,在后续的问题设置中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连续性,能够象链条一样将知识点串在问题之中。体现问题和知识的相互衔接。也对学生在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同时发展思维。同样以《立方根》为例进一不设置问题。
提问2:(1)什么叫一个数a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a≥0)的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什么?
(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何关系?
(4)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区别和联系?强调: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
(5)为了前面场景的问题中,需要引出一个新的运算,你将如何定义这个新运算?
问题1设置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困惑之后有问题2的出现,迅速将思维拉回到最近发展区,温顾所学过的内容,从而为问题的逐渐深入和解决打下基础。充分的体现问题在设下悬念后连续性。
三、问题的设置的层次性
在问题渐渐深入的同时,问题的出现方式也是我们探究的重点,思维讲求逻辑和清晰。问题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出现,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否跟的上和后续问题解决的效率,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在问题2中的(1)(2)与(3),其中(1)与(2)是并列关系,在(1)与(2)的基础上进一不研究,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3)(4)与(5)之间的关系中,同样(3)与(4)是并列关系,在此基础上(5)又是前两个的递进。层层递进问题的出现学生的思维也从逐渐能从知识中学会归纳和总结,类比和推理。以及从平方根与开平方中发散联想到立方根的问题。问题(4)中又把一般中的特殊情况加以区分,单独强调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问题(5)就在学生类比的基础上逐渐触及到本节的重点和中心内容---立方根。
四、问题设置具有延展性
在得出本节中的立方根的概念后,进行反馈联系在联系后,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提升,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例如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问题3、通过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题3是弄清立方根的概念,拓展所学习的知识,因此这里不仅用立方的方法求立方根,而且书写上采用了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学生在熟练以后可以简化写法.引导学生思考立方根的性质。为下一节根式的运算打下基础。若学生不能发现规律,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如:引导学生观察被开方数、根指数及运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发现的规律;若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可由教师补充得出结论将总结性的知识又以的形式出现。
问题4:(1)表示a的立方根,那么等于什么?呢?
(2) 与有何关系?
所以,尽管本节是一节概念课,在突破重点的基础是上将问题拓展到根式性质,以及进一步为根式运算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增俊著,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2009
[2]马友文著,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西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切入点连续性层次性拓展性
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的今天,对教学方式的追求是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思维的点拨"。古代教育家孔子所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启发的时候,要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但在"启发"的过程中重点在于问题的设置,对问题的有效安排和设计才能真正作到对学生的启发。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启发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的步骤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做到衔接得当,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喜好、心理的特征、知识水平、问题的切入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延伸中逐渐触及知识的本质,提升思维水平。问题设置的探究就成为启发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问题设置的前提和切入点
启发式教学它的切入点选择的根据就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教学效率。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生活中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的过程。例如八年级数学第一章《立方根》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入立方根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球的体积公式为,R为球的半径)
问题1:怎样求出半径R?学完本节知识后,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问题1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思考問题的同时,学生既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快将问题归结为如何确定一个数,它的立方等于4,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切入点的学生以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的激情。这是问题合理性设置的前提。
二、问题设置体现启发的连续性
在整个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切入引入后,在后续的问题设置中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连续性,能够象链条一样将知识点串在问题之中。体现问题和知识的相互衔接。也对学生在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同时发展思维。同样以《立方根》为例进一不设置问题。
提问2:(1)什么叫一个数a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a≥0)的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什么?
(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何关系?
(4)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区别和联系?强调: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
(5)为了前面场景的问题中,需要引出一个新的运算,你将如何定义这个新运算?
问题1设置就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困惑之后有问题2的出现,迅速将思维拉回到最近发展区,温顾所学过的内容,从而为问题的逐渐深入和解决打下基础。充分的体现问题在设下悬念后连续性。
三、问题的设置的层次性
在问题渐渐深入的同时,问题的出现方式也是我们探究的重点,思维讲求逻辑和清晰。问题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出现,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否跟的上和后续问题解决的效率,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在问题2中的(1)(2)与(3),其中(1)与(2)是并列关系,在(1)与(2)的基础上进一不研究,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3)(4)与(5)之间的关系中,同样(3)与(4)是并列关系,在此基础上(5)又是前两个的递进。层层递进问题的出现学生的思维也从逐渐能从知识中学会归纳和总结,类比和推理。以及从平方根与开平方中发散联想到立方根的问题。问题(4)中又把一般中的特殊情况加以区分,单独强调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问题(5)就在学生类比的基础上逐渐触及到本节的重点和中心内容---立方根。
四、问题设置具有延展性
在得出本节中的立方根的概念后,进行反馈联系在联系后,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提升,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例如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问题3、通过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题3是弄清立方根的概念,拓展所学习的知识,因此这里不仅用立方的方法求立方根,而且书写上采用了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学生在熟练以后可以简化写法.引导学生思考立方根的性质。为下一节根式的运算打下基础。若学生不能发现规律,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如:引导学生观察被开方数、根指数及运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发现的规律;若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可由教师补充得出结论将总结性的知识又以的形式出现。
问题4:(1)表示a的立方根,那么等于什么?呢?
(2) 与有何关系?
所以,尽管本节是一节概念课,在突破重点的基础是上将问题拓展到根式性质,以及进一步为根式运算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增俊著,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2009
[2]马友文著,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西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