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创设情境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干巴巴的讲解,让小学生感受到更为丰富、更加形象的意境,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观点,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得语文教学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时,一定要用新颖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去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用更加新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创设情境能够尽显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真切意境,让学生置身于更加逼真的情境中去感受、理解和体悟,让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情感体验得以逐渐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创设适宜的教學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和理解语文的魅力,与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观点和看法,促使语文课堂充满无尽的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情感来源皆是生活,如果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离,那么,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难以生发,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刻。但是,如果能够将小学生放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和理解文本,那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并从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文本,从而积极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观点。
例如,在学习《盼》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上课伊始,我首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特别盼望一个节日、一件物品或者一个人?”这时,有的学生说:“我特别盼望过生日,我总是数着手指头算还有多久就轮到我了,爸爸妈妈又会给我什么礼物呢?”有的学生说:“我总是盼着过年,过年能够收到红包,虽然不多但是却可以自由支配,这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这样,我由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盼”的内心情感,再将这些情感带入到文本阅读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明显增强了。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语言文字是静态的、是平面的,但是它所呈现出的意境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然而,由于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欠佳,时常难以完全解读文字的含义,对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境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地呈现。这就需要给小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用更加符合小学生接受特征的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无疑,多媒体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一个性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去更加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多个器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逐渐增强。
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创设多媒体情境。课上,我首先给学生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真实情景。通过视频画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若隐若现”,什么是“人山人海”,什么是“横贯江面”,什么是“山崩地裂”,什么是“风号浪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脑海中,语言文字直接转化成了生动逼真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刺激要更加强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三、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是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表情达意的绝佳方式。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然而,音乐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也更具感染力,小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更加感性的音乐来烘托教学氛围,创设丰富的情感情境,用音乐的情感去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对文本思想、作者情感、文中人物灵魂等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学习《走月亮》这篇课文时,我就用音乐来创设丰富的情感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曲,虽然这首歌曲的内容与本文略有差异,但是歌曲悠扬的曲调、恬静的意境却是与文章相得益彰。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仿佛也置身于一片美丽的夜色中,漫天的星光格外迷人,与亲爱的家人一起散步,走过荷塘、穿过田野,淡淡的荧光围绕着我们,该是怎样一幅美好的景象啊!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我让学生带着内心的触动去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情感,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明显增强了。
总而言之,情境创设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对创建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宜的情境,将小学生置身于更加感性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并积极地将这些观点发表出来,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彭松.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2]田继平.论情景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用更加新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创设情境能够尽显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真切意境,让学生置身于更加逼真的情境中去感受、理解和体悟,让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情感体验得以逐渐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创设适宜的教學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和理解语文的魅力,与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观点和看法,促使语文课堂充满无尽的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情感来源皆是生活,如果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离,那么,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难以生发,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刻。但是,如果能够将小学生放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和理解文本,那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并从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文本,从而积极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观点。
例如,在学习《盼》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上课伊始,我首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特别盼望一个节日、一件物品或者一个人?”这时,有的学生说:“我特别盼望过生日,我总是数着手指头算还有多久就轮到我了,爸爸妈妈又会给我什么礼物呢?”有的学生说:“我总是盼着过年,过年能够收到红包,虽然不多但是却可以自由支配,这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这样,我由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盼”的内心情感,再将这些情感带入到文本阅读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明显增强了。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语言文字是静态的、是平面的,但是它所呈现出的意境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然而,由于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欠佳,时常难以完全解读文字的含义,对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境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地呈现。这就需要给小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用更加符合小学生接受特征的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无疑,多媒体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一个性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去更加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多个器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逐渐增强。
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创设多媒体情境。课上,我首先给学生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真实情景。通过视频画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若隐若现”,什么是“人山人海”,什么是“横贯江面”,什么是“山崩地裂”,什么是“风号浪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脑海中,语言文字直接转化成了生动逼真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刺激要更加强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三、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是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表情达意的绝佳方式。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然而,音乐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也更具感染力,小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更加感性的音乐来烘托教学氛围,创设丰富的情感情境,用音乐的情感去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对文本思想、作者情感、文中人物灵魂等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学习《走月亮》这篇课文时,我就用音乐来创设丰富的情感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曲,虽然这首歌曲的内容与本文略有差异,但是歌曲悠扬的曲调、恬静的意境却是与文章相得益彰。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仿佛也置身于一片美丽的夜色中,漫天的星光格外迷人,与亲爱的家人一起散步,走过荷塘、穿过田野,淡淡的荧光围绕着我们,该是怎样一幅美好的景象啊!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我让学生带着内心的触动去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情感,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明显增强了。
总而言之,情境创设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对创建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宜的情境,将小学生置身于更加感性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并积极地将这些观点发表出来,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彭松.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2]田继平.论情景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