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的核雕课程文化建设是江苏省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学校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化的方式,逐步形成核雕课程文化,并基于此发展、积淀为学校课程文化。学校在核雕课程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课程基地建设从项目到全息,课程样态建构从范例到模型,文化发展提升从专项到整体的跨越,为乡村学校课程能力建设与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关键词:核雕课程;课程文化;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13-03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是苏州市吴中区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于2015年9月正式立项为江苏省教育厅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努力以“道器相融”的宗旨打造文化底色,在核雕课程文化的物态建设、常态建设、资源库建设及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学校走出了一条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到学校课程文化初步发展、凝练、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基地建设——从项目到全息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1],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室环境能够产生很好的影响。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惹人喜欢的环境至少能够让学生建立对该科目的好感[2]。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基地是课程实施的专用空间,是影响教与学的重要因素。进行核雕课程建设,打造集知识性、观赏性、体验性于一体的课程基地是课程开发物态建设中的关键内容。基于此,在前期调研、察访的基础上,我们着手进行核雕课程基地的建设。第一,我们在原有专用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校内资源的统整,规划建设了核雕工坊,用于分类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体验核雕在精雕细刻间蕴藏的精致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善于求精”的品质。第二,通过文献资料的参阅和核雕村走访的记录,营建了核雕文化陈列馆,展示了核雕的历史发展、代表人物、作品及核雕创作、鉴赏等内容,使学生走一遍,就能对苏州舟山核雕文化有所了解。第三,在基地建設时放宽视野,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在舟山核雕村建立了课程基地,并在舟山核雕村建立了专家(李晓青、须培金、任敏华)工作室,使核雕课程基地融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空间于一体;融通识学习、技能实践、文化体悟于一体;融学校教育、社区发展、学生需求于一体。
核雕课程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核雕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也使我们初步掌握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技术:从校内建设到校外开辟,从有机拓展到整合优化。由此,学校根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需求,就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了从项目化建设到全息化培育的基本格局。如通过专用教室的改造,专业基地的专门建设等方式,我们先后建成无线电课程基地(包括校外的绿光农场、太湖之星)、防震减灾体验室、苏州乡土植物科普馆等课程基地,使课程教学能在课程基地中进行;确立了把专家工作室建在课程基地的思想,先后建成了李超书法工作室,苏春敏器乐学习实践室,于丽娟舞蹈工作室,使课程实施的空间、师资更有保障,使课程实施的效能更有保证。我们以努力把校园建设成课程基地为宗旨,从建筑风格、造景布局的苏式化开始,到乡土植物的种植、文化廊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呈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并重的课程实施理念,真正使校园处处成为育人之处。
二、课程样态建构——从范例到模型
华师大课程与教学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说过,“课程建设是一项专业而完整的实践”。课程建设既要符合科学性,也要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核雕课程是学校课程规划中校本“香山”兴趣类课程中香山工艺课程中的一项。在项目启动后,我们把重点放在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之上,着力把核雕课程打造成校本“典范”课程。
第一,编写课程纲要。学校以发展适应性教育为考量,进行核雕课程纲要的研究和撰写,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的方式和课程评价的设计更加科学。经过连续几个学期的打磨,核雕课程纲要逐渐完善,并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校本课程纲要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第一名。第二,整理教学内容。学校根据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课程学习的衔接和上升,通过文献查阅和走访记录等方式,请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专家主持,请学校教师、工艺大师共同参与,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舟山核雕》教材的编写。《舟山核雕》教材的问世,为课程进行分层选修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内容依据,也保障了学生对于核雕知识、文化的学习。第三,寻求校本课程师资。核雕属于微雕工艺,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性强,文化性突出,不是一般的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1 1”教师的组成方式(1位专家 1位专职或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而以实践体验和感悟为主,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第四,努力变革课程评价方式。学校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工艺学习情况的评定,多进行过程性、展示性评价,评价更加客观、多元。第五,建设和完善课程平台。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了核雕课程文化专题网站,建设了核雕课程学习展评、核雕展示与义卖、少先队核雕研究活动等平台,建立了核雕文化研究微信平台,举行核雕文化节活动,使课程的外延扩大,也使核雕课程建设的成果在更广层面推广。
以核雕课程为范,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型,用以规范其他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所有校本课程的实施从规范不断走向专业。根据核雕课程建设形成的课程建设规程,也为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运作提供了借鉴。
三、文化发展提升——从专项到整体
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的启动,我们将之视为助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打开学校工作新局面的有力抓手,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难得机遇。在核雕课程文化建设的带动下,学校文化发展的整体格局逐步形成。 1.德育发展:细节见精神。德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点,学校少先队在核雕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启示,根据学校德育实际(生源渠道多方面,生源背景多元),确定了“细节见精神”的德育方向,不仅做到德育全课程化、全活动化和全员化,更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师发展:专注显本领。核雕教师团队建设“1 1”的教师提高模块化方式(1个学校专兼职教师 1个校外特聘高级导师)对全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明显的示范與推动作用。我们专门建立了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教研导师的教学助推团队,建立每两周一次的专题教研与课程实施培训制度,请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定期进行“工作坊”指导或“对话式”交流,老师们普遍反映“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学到了可操作的实用教学方法”。
3.教学方式:体验出真知。核雕文化的传承指向实践和精神,在核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采用实践体验的方式来进行。由此,我们将体验式教学由核雕课程的学习延展到其他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建构体系。如语文学科注重言语体验,数学学科注重实践体验,英语学科注重情境体验,科学学科注重探究体验,艺术学科注重审美体验……
4.环境建设:精致融智慧。核雕文化蕴含着苏州精致文化的意蕴,也融汇着厚重的“工匠精神”,学校建筑格局本身具有浓郁的苏州味道。以核雕文化“道器相融”为核心理念,我们把环境建设作为教育影响师生的重要载体,从学校风貌到班级布置,再到一草一木,一字一画,让每棵树木、每个角落、每个区域体现绿化与文化紧密相融,让一块墙壁、每一个橱窗都能展现出学校教育教学的真实场景和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风采,使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对话、尊重的氛围中享受和谐之美。
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这是一个综合化、凝聚化、合作化的团体式主体[3],包括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专家。在乡村小学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和课程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核雕课程建设和核雕课程文化的样态化发展,使舟山实验小学走出了一条项目化发展之路,也使得舟山实小从项目向文化的实践,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样本。
参考文献:
[1]雅思贝尔斯(德),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
[2]埃里克·詹森(美),尹莉莉、马慧、屈文妍,译.超级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18.
[3]杨九俊,彭钢,万伟.学校课程能力的实践创新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 2017(2).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核雕课程;课程文化;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13-03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是苏州市吴中区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于2015年9月正式立项为江苏省教育厅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努力以“道器相融”的宗旨打造文化底色,在核雕课程文化的物态建设、常态建设、资源库建设及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学校走出了一条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到学校课程文化初步发展、凝练、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基地建设——从项目到全息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1],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室环境能够产生很好的影响。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惹人喜欢的环境至少能够让学生建立对该科目的好感[2]。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基地是课程实施的专用空间,是影响教与学的重要因素。进行核雕课程建设,打造集知识性、观赏性、体验性于一体的课程基地是课程开发物态建设中的关键内容。基于此,在前期调研、察访的基础上,我们着手进行核雕课程基地的建设。第一,我们在原有专用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校内资源的统整,规划建设了核雕工坊,用于分类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体验核雕在精雕细刻间蕴藏的精致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善于求精”的品质。第二,通过文献资料的参阅和核雕村走访的记录,营建了核雕文化陈列馆,展示了核雕的历史发展、代表人物、作品及核雕创作、鉴赏等内容,使学生走一遍,就能对苏州舟山核雕文化有所了解。第三,在基地建設时放宽视野,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在舟山核雕村建立了课程基地,并在舟山核雕村建立了专家(李晓青、须培金、任敏华)工作室,使核雕课程基地融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空间于一体;融通识学习、技能实践、文化体悟于一体;融学校教育、社区发展、学生需求于一体。
核雕课程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核雕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也使我们初步掌握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技术:从校内建设到校外开辟,从有机拓展到整合优化。由此,学校根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需求,就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了从项目化建设到全息化培育的基本格局。如通过专用教室的改造,专业基地的专门建设等方式,我们先后建成无线电课程基地(包括校外的绿光农场、太湖之星)、防震减灾体验室、苏州乡土植物科普馆等课程基地,使课程教学能在课程基地中进行;确立了把专家工作室建在课程基地的思想,先后建成了李超书法工作室,苏春敏器乐学习实践室,于丽娟舞蹈工作室,使课程实施的空间、师资更有保障,使课程实施的效能更有保证。我们以努力把校园建设成课程基地为宗旨,从建筑风格、造景布局的苏式化开始,到乡土植物的种植、文化廊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呈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并重的课程实施理念,真正使校园处处成为育人之处。
二、课程样态建构——从范例到模型
华师大课程与教学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说过,“课程建设是一项专业而完整的实践”。课程建设既要符合科学性,也要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核雕课程是学校课程规划中校本“香山”兴趣类课程中香山工艺课程中的一项。在项目启动后,我们把重点放在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之上,着力把核雕课程打造成校本“典范”课程。
第一,编写课程纲要。学校以发展适应性教育为考量,进行核雕课程纲要的研究和撰写,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的方式和课程评价的设计更加科学。经过连续几个学期的打磨,核雕课程纲要逐渐完善,并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校本课程纲要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第一名。第二,整理教学内容。学校根据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课程学习的衔接和上升,通过文献查阅和走访记录等方式,请教材编写经验丰富的专家主持,请学校教师、工艺大师共同参与,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舟山核雕》教材的编写。《舟山核雕》教材的问世,为课程进行分层选修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内容依据,也保障了学生对于核雕知识、文化的学习。第三,寻求校本课程师资。核雕属于微雕工艺,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性强,文化性突出,不是一般的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1 1”教师的组成方式(1位专家 1位专职或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而以实践体验和感悟为主,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第四,努力变革课程评价方式。学校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工艺学习情况的评定,多进行过程性、展示性评价,评价更加客观、多元。第五,建设和完善课程平台。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了核雕课程文化专题网站,建设了核雕课程学习展评、核雕展示与义卖、少先队核雕研究活动等平台,建立了核雕文化研究微信平台,举行核雕文化节活动,使课程的外延扩大,也使核雕课程建设的成果在更广层面推广。
以核雕课程为范,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型,用以规范其他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所有校本课程的实施从规范不断走向专业。根据核雕课程建设形成的课程建设规程,也为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运作提供了借鉴。
三、文化发展提升——从专项到整体
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的启动,我们将之视为助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打开学校工作新局面的有力抓手,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难得机遇。在核雕课程文化建设的带动下,学校文化发展的整体格局逐步形成。 1.德育发展:细节见精神。德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点,学校少先队在核雕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启示,根据学校德育实际(生源渠道多方面,生源背景多元),确定了“细节见精神”的德育方向,不仅做到德育全课程化、全活动化和全员化,更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师发展:专注显本领。核雕教师团队建设“1 1”的教师提高模块化方式(1个学校专兼职教师 1个校外特聘高级导师)对全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明显的示范與推动作用。我们专门建立了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教研导师的教学助推团队,建立每两周一次的专题教研与课程实施培训制度,请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定期进行“工作坊”指导或“对话式”交流,老师们普遍反映“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学到了可操作的实用教学方法”。
3.教学方式:体验出真知。核雕文化的传承指向实践和精神,在核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采用实践体验的方式来进行。由此,我们将体验式教学由核雕课程的学习延展到其他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建构体系。如语文学科注重言语体验,数学学科注重实践体验,英语学科注重情境体验,科学学科注重探究体验,艺术学科注重审美体验……
4.环境建设:精致融智慧。核雕文化蕴含着苏州精致文化的意蕴,也融汇着厚重的“工匠精神”,学校建筑格局本身具有浓郁的苏州味道。以核雕文化“道器相融”为核心理念,我们把环境建设作为教育影响师生的重要载体,从学校风貌到班级布置,再到一草一木,一字一画,让每棵树木、每个角落、每个区域体现绿化与文化紧密相融,让一块墙壁、每一个橱窗都能展现出学校教育教学的真实场景和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风采,使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对话、尊重的氛围中享受和谐之美。
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这是一个综合化、凝聚化、合作化的团体式主体[3],包括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专家。在乡村小学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和课程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核雕课程建设和核雕课程文化的样态化发展,使舟山实验小学走出了一条项目化发展之路,也使得舟山实小从项目向文化的实践,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样本。
参考文献:
[1]雅思贝尔斯(德),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
[2]埃里克·詹森(美),尹莉莉、马慧、屈文妍,译.超级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18.
[3]杨九俊,彭钢,万伟.学校课程能力的实践创新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 2017(2).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