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目标浅谈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家庭教育目标决定孩子的成败。教子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家庭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不成才也不成害;不齐家也不败家;不富有也不啃老;要拔尖不要平庸。目标的设计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要“高不成,低不弃”,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要帮助孩子规划人生。
  关键词:家庭教育 目标 设计
  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决定孩子的成败。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一些家庭教子失败虽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基础性、科学性、适度性和层次性等方面没有把握好,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以至于造成许多悲剧。我们希望家长在为孩子规划人生、设计目标时要把握好心态,量力而行,减少盲目性。
  一、家庭教育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目标能照亮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能引导人生的航向,目标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牵引着人飞向梦想的彼岸。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纪德说:“没有目标的生活是向机会投降。”所谓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信念、目标的坍塌犹如失去航标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醒目的人生目标,教育子女那就更不用说了。
  目标决定着人的行为,目标鼓舞着人的斗志,目标强化着人的毅力,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在黑暗中远征。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
  1953年,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目标对人的成功很重要,人生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 目标模糊。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目标往往认识不清楚,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没有目标,民间流传的一些谚语,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
  2 目标过高。家庭教育目标过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性格也会变得不好,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
  3 目标过低。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把目标锁定在“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旧传统上。有的定位于“能认识男女厕所、认识钱就行”的半文盲标准上。一位农民在接受“普九”调查时说:“你说我们农村孩子上学还有啥用?你看,有的花好几万元钱,读了高中,上了大学,还不照样回来种地吗?不如在家养一栏猪,一年到头还能卖个千儿八百块的。”这些过低的目标,使得许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扼杀了他们的潜能。可见,家庭教育目标过低易埋没人才。
  4 目标单一。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有的家长只让孩子学习,学习以外的事情全由家长包办。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分数。有一位年仅15岁的中学生,突然自杀了。此前她是连续三年的三好生,死前正准备报考重点高中。导致孩子死亡的原因竟是83分的试卷!不!确切点说是父母的警告:“只要掉下90分,干脆别回来!”90分的魔影像紧箍咒一样,让活泼快乐的小姑娘一下子变得孤僻、抑郁、少言寡语,她只想着念书、考好,用好成绩换取父母的笑脸,可83分的成绩怎么有脸回去向父母交代?孩子在遗书中写道:“女儿去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你们不用为我伤心,我辜负了你们的期望,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再没脸见到你们……”
  5,目标不定。有句俗语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家长在帮助孩子确立志向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立长志,不要让孩子常立志。平是高二学生,他一向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两年前,他希望将来当个老师,华发初露的时候被人尊称一声“教授”,桃李满天下,四处留芬芳。一年前,他又想当一名医生,医治伤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功德无量。而今,他又想当一名外交官,风度翩翩,彬彬有礼,微笑大方,出访外国。这种“常立志”的现象给人以无所适从的感觉,没有长期的目标,将会一事无成。
  6 目标不正。家庭教育目标不正确易误入歧途。有一个小男孩在过11岁生日的时候说:“我吹蜡烛时许的愿是买彩票中500万大奖,然后去周游世界,最后剩下的钱买个官来当。”无独有偶,还有一个11岁的小女孩,当爸爸要求她努力学习时,她竟然说:“学习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将来嫁个好老公。”小小年纪,语出惊人。家长要防止庸俗价值观对孩子的侵蚀,不要把孩子的目标功利化,要批判那种“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实用主义哲学。
  三、家庭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家庭教育目标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不成才也不成害,二是不齐家也不败家,三是不富有也不啃老,四是要拔尖不要平庸。
  (一)不成才也不成害
  这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是家庭教育的底线,是没有办法的无奈选择。但是,即使这样,也比让孩子成为人渣、变成祸害要好。就孩子的发展而言,如果孩子有大才,就要让他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如果孩子才能很小,就让他做小一点的事情。就家庭生活条件而言,如果生活条件好,家长要教育孩子身在福中要知福,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如果父母能力不济,家庭条件不好,那么,教育孩子坦然地接受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照顾,而不是采用不法手段强取豪夺,为非作歹,做家长的也就可以放下心来。只有这样,家庭才是一个安宁的家庭,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的先人告诉我们: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守住底线,孩子成了祸害,沦为罪犯,那不仅危害家庭,也危害社会;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那还有什么“安宁”、“和谐”可言!
  (二)不齐家也不败家
  “齐家”,语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齐家”,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使家风得到端正,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成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齐”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我们提出家庭教育第二层次的目标“不齐家也不败家”,就是要让孩子在“不成害”的基础上经营好家庭,如果不能治理好家庭,也不要成为“败 家子”。扩大一点说,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说法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实属无奈,有些家长可能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是,请大家注意:没有一个家长想让孩子成为“祸害”和“败家子”的,都是一不小心才造成的。所以,作为家长,还是“小心”为妙。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第一代人,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当自己富起来后,就自然希望让自己的儿女生活得好一点,尤其是中国的父母,都是希望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子女,但往往下一代却不争气,不善于治家,不善于理财。虽然,“第二代”不见得都是败家子,但是败家子却很容易在“第二代”中产生。
  如果我们说,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不会认同。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其实,给孩子留不留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成才。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做人,没有谋生能力,财富再多也会挥霍一空,甚至会学坏;孩子学会了做人,成了才,有了生存能力,他自己就会去创造财富,“才”就可以生“财”,孩子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就把自己变成了财富。这才是可取的财富观。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变成家庭的财富,然后再让孩子成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财富。
  (三)不富有也不啃老
  我们提出家庭教育第三层次的目标“不富有也不啃老”,就是要让孩子在“不败家”的基础上,不要成为“啃老族”,能够自食其力,承担起自己家庭的责任,虽不是大款,但也不用依赖父母生活。我们把这个标准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其实是有普遍意义的。试想,不论国人还是老外,高官大款毕竟是少数,罪犯和败家子以及不能自食其力者也都是少数,更多的人都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层次上,并且在这个层次上努力拼搏,力争上游。
  “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又称尼特族,源于英国。“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中很多人并非找不到工作,有的不愿离开大城市;有的不愿找一般性工作;有的节假日打着“常回家看看”的旗号,在父母家中肥吃肥喝一通却分文不掏,啥都不买;有的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更有甚者,有的儿女拿着高薪照样啃老。“啃老族”中有不少是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族”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要拔尖不要平庸
  把子女培养成顶尖人才,不是平庸等闲之辈,这是最高目标。家长能把孩子培养成政治家、科学家(属于大目标,不平庸),让孩子成为拔尖人才是家教的成功,而培养技术工人和新型农民(属于小目标),虽然有些平庸,也不能说是家教的失败,只要孩子不成害、能自食其力也应该说是成功。仔细想来,“拔尖不平庸”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还是要成为“平庸”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目标不能嫌小,要立足小目标,展望大目标。须知,任何一位政治家都不是一出校门就走上现有岗位的。当然,家庭教育目标也不能惧大,目标太低,缺乏挑战性;目标远大,具有激励性。只是要注意这个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是否被孩子认同。只有符合孩子实际并被孩子内心认同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1 做人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做人的内涵是很广泛的,标准有高低,老幼有差别,要求也就各有不同。毛泽东同志曾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高标准、高要求、高境界。邓小平同志提出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对做人的一种广泛性要求,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共同努力达到的目标。对于“做人”,我们要倡导陶行知先生的“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的思想。基本要求是: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将来做个好公民。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孩子做一个有德、有才、有用的人。
  2 学历目标尽力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33.8%的中国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学历,50.7%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本科学历,12.6%希望孩子将来具有大专学历,仅有2.9%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高中(含中专、技校、职中)学历。上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上名牌大学,考取研究生,出国上学。可见,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历期望。
  我们认为,如果孩子具有很高的素质,家长希望孩子获得高学历,这种心态很正常,如果孩子是考大学的料,家长一定要支持,不要埋没孩子的才华,耽误孩子的前程;但是,如果孩子资质一般,仍然期望孩子获得高学历,心态就不正常了。我们的观点是,不要让学习不好的孩子愣跟人家学习好的孩子去挤“应试教育”那座“独木桥”能挤过去的人毕竟是少数。
  3 职业目标因人而异。一项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在最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从事的职业中,主要有医生、机关干部、公司经理、科学家、律师、外交官、工程师、教师、军人和警察等。想让孩子选择煤矿工人、清洁工、建筑工人、司机、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售货员、理发师、兽医、美容师、厨师、护士等职业的家长比例均低于1%。从“未来职业期望”看,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对于“技术工人”、“有现代技术的农业劳动者”岗位的选择比例普遍较低,均低于3%。而独生子女在选择“护士”、“建筑工人”、“司机”、“厨师”、“理发师”、“清洁工”、“农业劳动者”的比例更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异。这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望是稳定的高收入行业,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价值观与人才观。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个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规律,多样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要求。家长不要只看孩子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要看能否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应该看能力和远期成就:能否成才并有所作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应该成为家长的共识。
  四、家庭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国家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家庭教育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能力有距离,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如果父母不去调整过高的目标,再采取种种高压手段,就会酿成悲剧。家庭教育目标可以上不封顶,但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孩子前途可以无限发展,越大越好,什么大老板、科学家、国家领导人等,都可以去想;下要保底,就是要守住底线,这 个底线就是“不成害”。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那就是设计目标只高不低,而不是由低到高。他们忽视了目标设计的基础性,缺少一颗平常心,更缺少一个“不论孩子将来怎样,绝对不能让他学坏”的防范意识。这就像做生意一样,不能只想赚多少多少钱,而要先想想怎样不赔钱。这也像登山一样,目标都是登山观日出,有些人只想比别人早点儿看到日出,领略顶峰的无限风光,不考虑安全这道底线,盲目抄近路、攀悬崖,结果有坠崖的,有望而却步的,有半途而废的,等到他们再回过头来走正常的路登上山顶,早已日上三竿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话又说回来,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有错吗?其实是没有错的,对孩子没有高期望还生他干什么?不如养个宠物算了。其实,要说错,那主要错在两个方面:一是错在家长的“强迫”上。许多家长把自己未酬的壮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让孩子集几代人的希望于一身,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发展。稍不如意,轻者训骂,重者拳脚相加。这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源。二是错在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上。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智力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为孩子加压,使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双双透支。
  家长要想实现自己对孩子的高期望,可以尝试三种方法:一是“示范法”,就是父母带头学习,首先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再同孩子协商制定其发展规划,父母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二是“内化法”,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认同的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不管目标大小,如果孩子不认可,家长再急也白扯。三是“激将法”,本来家长心里非常想让孩子考重点大学,但是,嘴上就不那么说。家长可以现身说法,比如说,我们当年只考了个中专,连大学都没考上,我们也不能对你要求太高,那样对你不公平,你能上个中专技校就行了。家长这样说,相信绝大多数孩子从内心会不服气,他会想,你们瞧不起我,我非要做出个样子给你们看看。孩子就是孩子,很多时候,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越想干什么,所以,家长要巧妙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激他一下,这比命令式和唠叨式管用。当然,这种方法不一定对所有孩子奏效,如果激将不成,还要另换别的方法,防止孩子自暴自弃。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要立足长远,心中始终要有大目标,这是必须的。需要注意的:一是父母不要太心急,不要“恨铁不成钢”。许多父母都恨不得“一锹挖个井”、“一口吃成个胖子”,以至于出现一些包办代替的做法,好心做了错事,须知:他人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长的;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把大目标先分解成小目标,等到孩子不断达标、自信心大增之后,再把心中所想的大目标提出来,同孩子商量,让孩子认同,这里有一个如何把握时机和如何引导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艺术问题,如果家长引导启发得当,说不定孩子自己会提出令父母吃惊的大目标,那是多么成功的教育呀!这比强迫的效果不知要好过多少倍;三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轻言放弃所想目标,但可以调整,决不能走极端,从高山跌人低谷,不要向孩子发牢骚,埋怨孩子;四是不能总把大目标挂在嘴上,偶尔说说“你将来要怎样怎样,现在就必须如何如何,不能如此如此”之类的话还可以,但必须认真讲明道理,绝对不能经常说,那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明白,没有大目标和高期望,容易埋没孩子;但是,强迫孩子去实现家长确立的大目标,又往往会摧残孩子。
  (三)家庭教育目标要“高不成,低不弃”
  调查显示,61%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企业家和社会管理者等社会精英;38%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专业人士、公司白领等“社会精英”,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普通劳动者。调查中发现,多数家长在帮助孩子规划未来的时候,还是坚持报考高中,而且是重点高中,三年之后参加高考。其中有些家长很极端,一旦为孩子确定的高目标落空,则大发雷霆,训孩子说:“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别念了!”于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考生家长吴建辉认为,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接受高等教育都至关重要。我们非常赞成吴先生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提醒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确立目标不要“高不成,低不就”,而要“高不成,低不弃”。如果家长所期望的大目标实现不了,不要连小目标也放弃了。对小目标的不屑一顾,也是教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证明,为孩子设计目标应该由低到高,从小到大,在保证孩子“不变坏”的基础上再稳步向前发展,是比较科学的做法。因为期望过高,一旦落空,容易失望,或者绝望。这不仅仅是理想的破灭,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丧失。而由低到高向前发展,那一点点成功的积累,那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就会使孩子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调整、发展、放大自己原来的目标。另外,由低到高调整目标,那是一种愉快而又充满希望的规划;而目标由高到低,或者由高到无的变化,那是一种沮丧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两种状态,两种感觉,效果截然不同。可见,抱着一颗平常心,坚持低调育人、保底谋发展的策略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时候,家长认定的目标,孩子往往很难达到;相反,家长认为低等的目标孩子反而有很大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
  (四)家庭教育目标的起点和重点:责任感的培养
  1 家庭教育目标的起点: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感就是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其要点有三:一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二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基本要求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本措施是让孩子分担家务。要让孩子对他人负责,必须先让孩子对家人负责;要让孩子对家人负责,必须先让孩子对自己负责。这既是做人的基础,又是人生目标的起点。
  2 家庭教育目标的重点: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就要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作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要让孩子有责任意识,就不能让他只讲权利,不讲义务。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以外,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等。要让孩子有社会责任感,必须先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要让孩子有集体责任感,必须首先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感是永恒的职业精神,是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实现远大理想,获得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要先培养孩子的个人责任感,要让孩子对自己负责,父母就要引导孩子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做起,比如,收拾玩具、整理床铺、打扫房间等。要让孩子从简单的劳动中体悟父母的艰辛:自己照顾自己有时还手忙脚乱,父母忙一整天回家就得做饭、料理家务,还得照料自己,太不容易了!这样,孩子不但能增强责任感,而且会使敬老之心油然而生。如果家长这样培养孩子,就不会出败家子了。孩子在自理的基础上,先立足于“扫一屋”,将来才有希望“扫天下”。   (五)确立目标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
  1 目标要适度。帮助孩子确立升学目标,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因为读书毕竟是孩子的事,重点高中、非重点高中,还是职业技术学校,哪种类型适合自己,孩子心里最有数。父母应该与考生坐下来,认真分析孩子现有的实力,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盲目学别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
  2 标尺要准确。许多父母的标尺有问题,测量方法也不科学,即使孩子按其年龄和能力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父母用自己的标尺一量,孩子怎么都达不到标准。一是横量不够长,差距甚大,量别人家的孩子“长”,量自己家的孩子“短”,比第一的同龄孩子差很远,与“哈佛女孩”及“耶鲁男孩”更是没法比。二是竖量不够高,即使孩子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考出了比较好的成绩,可距离父母的高标准还是矮一截。这不能不说是那些对孩子要求过高且方法简单的家长教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标尺多样化。有些父母只会使用一把标尺、一个标准去衡量孩子,那就是“分数”。只用分数这把标尺衡量孩子,合格的太少了!大多数孩子会成为“差生”。一把尺子,丈量不出孩子的个性和天赋,盲目地运用“尺子理论”,使许多父母忘记了人的差异性,一味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把人用两分法去归类,要么聪明、要么笨,结果许多孩子的特长和潜能未能被家长及时发现;不仅如此,用单一的尺子去衡量孩子,还会使孩子的特质逐渐消失甚至被扼杀。家长用分数衡量孩子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希望家长更新观念,坚持多元标准,“不拘一格看孩子,不拘一格育人才”。应当说,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标尺有问题。如果家长多一把衡量的标尺,就会多发现一些孩子的长处,就会为孩子找到更为合适的发展方向,孩子也会从这把尺子里看到自己明天的希望。
  (六)目标定位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不仅没有效果,而且会被孩子拒绝,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许多名人、科学家的事迹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设计目标时,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看其爱好什么,想干什么,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出目标定位。当然,孩子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兴趣、爱好还不稳定,或是不合适、不健康。家长要分析原因,讲清道理,让孩子明辨是非,切忌把自己的愿望、兴趣作为目标定向强加给孩子。
  (七)家庭教育目标是动态的、生成的
  家庭教育,面对的是孩子鲜活的生命个体,其教育目标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设计性,任何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都不可能包容孩子的所有方面,也不一定符合孩子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预先设定教育目标的不科学性和主观臆断性。因为每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他们时刻在与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这样的交往,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影响既定目标的达成。生成性的目标则不同,它所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过程中目标的形成。就像农民种地那样,如果说预定产量目标,充其量也只是有前提(排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估算。没有哪一个农民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他的哪一块田保证能够打多少斤粮食;也没有哪一个家长可以夸口说,他能保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家。需要指出的是,不预先设定目标,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自然成长,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因势利导,在孩子不断成长过程中挖掘其潜能,从而生成目标并加以调整和完善。说得明白些,奥巴马的父母也不是一开始就把他当总统来培养的。
  (八)孩子的梦想需要鼓励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创造不辍,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据对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成就卓著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早年的梦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美好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孩子有了梦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为他有了“理想的我”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与呵护。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因为难而不敢,往往是因为不敢才变得难。古今中外,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始于梦想。因为有了遨游太空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有了追求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因为有了打造世界品牌汽车的梦想,本田宗一郎才能让他的汽车跑遍全球;因为中国人也有登上月球的梦想,杨利伟才能在太空潇洒走一回!任何成功皆源于梦想。梦想没有边界,无所谓最大。家长同志们,让您的孩子放飞梦想吧!在人生的路途上,家长要让孩子争当出头鸟儿,竞做弄潮儿,勇敢地塑造一个精彩的人生。是雄鹰就应该翱翔,是猛虎就应该称王,是翠竹就应该拔节,是金子就应该闪光!但是,家长别忘了,无论孩子的梦想有多大,没有实际行动,那只能是幻想。
  (九)孩子的人生需要规划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孩子及早做好人生规划,并且不断修改、调整和完善,使家长和孩子逐渐明确努力方向,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还可以为将来做好准备,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赢在家庭教育上。
  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则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才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目的地。
  人生又好比长跑,长跑要进行训练,而训练又要有计划。在人生的长跑过程中,有的人虽然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终点;有的人虽然输在起跑线上,却赢在终点;有的人既赢在起跑线上,也赢在终点;而有的人却半途而废,没有闯过困难期;还有的人摔了跟头或犯了规。事实证明,光有长跑的愿望不行,必须有训练计划和措施。若不经过艰苦的训练,想跑就跑,那非把人跑休克不可。可见,计划的有无和训练方法科学与否,对结果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第二作者排名不分先后,韩永晓为吉林省蛟河市河南小学,郭忠磊、梁翠萍为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寒下小学,康留忠为河南省确山县顺山店中学)
其他文献
我是芜湖凤鸣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一位家长。在这个网络日益普及的时代,我深切感受到了“数字化”校园和班级博客给孩子教育带来的许多益处。  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沟通,成为老师和家长都企盼的一件事。在没有“数字化”校园以前,基本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依靠打电话、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等方式来实现的。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这种传统沟通方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
期刊
内容提要:家长学校是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抚养人为主要对象,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成的成人教育机构。面对由于师资缺乏、没有教材、管理混乱的有名无实的家长学校现状,笔者通过编写家长学校教材、组建本土化的师资队伍、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度、成立家长教育实验学校等途径来探索家长持证上岗之路。经过两年的实验。探索出一套可借鉴、可操作的有效开展家长学校的“三化”新模式。  关键词:家长学校 本土化 系
期刊
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是家访制与家长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长学校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沟通家校联系方面成效显著,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至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国(境)外家校合作理念和实践的影响,许多学校、幼儿园自发组建家校合作的新型组织“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家委会的创办适应了新形势下家长对了解和参与学校教育的需求,显示出家校合作新的活力和前景
期刊
我是一名高中生家长,我和广大家长一样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出人头地。学校这次组织我们家长写一写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能够相互学习,能让我们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孩子。现在,我就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我在许多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许多家长十分爱他们的孩子,认为对孩子的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不需要感激和回报的,只要孩子学好知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因此,常常有新闻报道,某某
期刊
学生答题的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期刊
中国网北京1月10日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会议昨日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1年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任务。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黄晴宜在会上讲话,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东花主持会议。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在会上汇报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1年工作和2012年工作要点,中国儿童中心主任丛中笑汇报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校外教育专业委员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把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定义为,在妇联、教育局和公立幼儿园、中小学等公共机构以外的,以指导和帮助未成年人的家长实施教育子女为主的各种培训、辅导、咨询机构。根据在广东部分城市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民营家庭教育机构获得的成效和发展中的困难,揭示了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的原因,从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力量、民营家庭教育机构不断完善自身、学校与社区要利用家长学校的优势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民营家庭教育机构发展
期刊
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协办,北京菩提花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杭州菩提花教育培训学校联合承办的“2011?第三届华人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开幕。本届论坛主题是“华人家庭教育有效沟通策略探讨”。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与专家有:华人世界亲子教育杰出专家、台湾暨南大学教授钟思嘉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心
期刊
从2002年9月至2012年4月,我受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委托和推荐,并在宝安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区妇联的支持下,在宝安区开辟了“教育专家黄沧海工作室”,任务是与宝安区的教育、妇联、关工委密切合作,指导和推动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的科学发展,使该区成为全国“家庭教育双合格示范区”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基地”。肩负重任在深圳宝安区工作了整整十年,其中我的工作室前八年设立在区教育局下设的“区
期刊
内容提要: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指导。本文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区抽选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对幼儿园的态度”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