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一些文言篇目。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古汉语知识,同时也应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
从新课标来看,文言言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言"上,注重词句的用法或意义,如何使用,以此作为一种工具,能阅读大量的文言材料,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等。既考察"言",又考察"文"。但对于"文",则较少考察。很多原因构成了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的学习和探究。但语文学科的作用需要我们工作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资源,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我们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课程资源,充分的发挥好语文这一学科的功用。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探究的意义。
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人文的探究,这样会有很多好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养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现在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样,文言文阅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什么这样说?文言文不像现代文,一目了然地就能找到信息点,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翻译、了解了文章大体内容之后,探究了人文,需整合文中信息,进行判断、概括、恨纳。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样探究人文,一方面,使文内容显得有深度,深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有材料可用,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探究人文的话,就是苏武这个人物形象。从文本上说,苏武是一个爱国,不辱使用命,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从文本来看,这篇课文比较长,学生一看,头疼。再有,这篇课文知识点,如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都很多。怎样上好这节课"基于这些,我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思考:苏武,他"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在匈奴待了十九年的时间。这十九年的时间,他是如何走过来的?从中你意识到了什么问题?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九年"?有些同学认为他太傻了,不值得浪费这十九年的大好时光,真这样吗?我让同学们自己查资料,课上讨论。
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分成几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课堂上气氛热烈,我记下了他们的讨论结果,总结了一下,令人大吃一惊,现整理如下:
1、知恩图报说:"滴水这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李陵劝降时,苏武反复强调"武爷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新近,常愿肝脑涂地。"从这句可看出。苏武不愿背叛朝廷,是有原因的。
2、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在卫律优厚的劝降条件面前,在刀剑威逼面前,只要他低一低头,他的生活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舍弃了自我,以汉朝使节身份保全了民族气节,成全了"大我",维护了汉朝的尊严,成了汉朝史上一块不朽的石碑。
3、逆境塑人格,磨练人的意志。逆境出人才,在逆境中能看出人格的伟大。十九年的风霜雨雪,艰苦的生活条件改变不了苏武的爱国之心,这只会使他的心更向往着汉朝。
4、人的潜力无穷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是你没有发现他。如苏武被关在地窖中,单于几乎断绝了他的生存条件,但他却通过"渴吞雪,饥吞毡"的方式顽强地活了下来,创造了连匈奴人都不相信的神话。
5、强硬的心理素质论。优厚的高官厚禄,无情的刀剑威逼,困于地窖时的断绝吃喝,在寒风刺骨,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又被丁灵盗走了羊,这许许多多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他却未被击倒,依然屹立在中国历史发黄的史册上,这无不与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关。在讲到这点时,他激情勃发地引用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音乐家贝多芬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同学们一致说,苏武也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所以同学们认为:苏武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因此抛弃前面肤浅的见解。在课堂上,我总结了一点,如果说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或西方国家中所认为的硬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苏武当之无愧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个硬汉。学习了这课,同学们深爱启迪,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如重要实词意义、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学习了这些是为了读懂文章,阅读更多更好的古文书籍,所以它是一种手段,一种凭借,一个桥梁。但读文章,不仅仅为了这些,还须学习古人文章中的精华,吸收来充实自己,学以致用,这才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所以必须加强对人文方面的探究。
(三)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育人的功能。新课标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深的审美情趣。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探究人文,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对待生活。如学习苏轼的那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因此留下了不少旷世之作;学习蔺相如的宽己街人,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学习苏武出使匈奴的自尊、自强,所以才有令外族人都以为是仙人的传奇;学习助之武不计个人安威、顾全大局的精神,才有了"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师"的奇迹;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的孝意……,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王羲之告诉我们人生苦短,所以趁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学习,建功立业;王安石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事情更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大思想家荀子更是给学生们上了丰富的一课,学习重在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这都是文言文中的探究的结果。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连贯。在探究人文这一地方时,组织学生把他探究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在学习《赤壁赋》时,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个题目: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
A:贬邓州,范仲淹自勉岳阳楼;谪永州,柳河东悲中著八记;退滁州,欧阳修乐叙醉翁亭。
B:屈原放逐:一曲《离骚》流芳千古;曹雪芹遭难,一部《红楼梦》源远流长;范仲淹被贬,一篇《岳阳楼》传诵百世。
语言简练,博得好评。通过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有助于学生学习提高效率。探究人文,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背诵一些名篇时,靠理解记忆,这样就会节省时间,事半功倍。
(六)有助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发扬广大。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感悟古人高深的道德情操及深邃的智慧,继承古代典籍中对现代有用的文化,使之盛传不衰。如我们所说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一些政策,都可以从古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如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所以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不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谷、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吸收。
总之,探究文言文中的人文对学生,对语文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探究。
二、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探究的内容
在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治国。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召公谏历王弭谤》劝谏国君实行"仁政",注重"民本"思想,又如《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教训,希望统治者引以为诫。
2、注重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重要的不仅是仪表,更是语言艺术。有时外交使臣的话语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成败。肩上的量子有千斤重。如助之武凭着自己出色的外交辞令,赢得了晋国的安全,在鸿门宴樊哙的勇敢沉着的应付使得刘邦逃脱了杀身之祸;蔺相如在"完壁归赵""渑池之会"维护了赵国的复兴,又赢得了秦王的敬重。相反,如秦武阳的表现使得荆轲身死,以至燕国灭亡。这不能不说与外交有着极大的关系。
3、修身。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时为统治阶级提供谏议、策略,在困顿时修身养性,可以游山玩水,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固守心态的平静,如苏轼;有些讨厌官场的腐败,干脆隐居,如陶渊明,开创了山水园一派。
三、人文探密的呈现方式。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人文的探究怎样呈现,如何探究,什么时候探究。这个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语文课堂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地上。大体上有这么几种:
1、可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在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这样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教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就来学习以孝著称的《陈情表》。
2、可在课堂小结中。在学习了课文后,最后,老师总结。通过一切课的学习,收获了哪些东西。如在必修四册学完人物传记时,可这样总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涌现了大批的风流人物。他们或审时夺势,匡世济乱;或机智勇敢,扭转乾坤;或沉着冷静,改变局势;或满腔热情,爱民如子。他们在历史的画卷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值得我们去学习。
3、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口头表述,或以练习的形式展现。真正展现学生心中所想的,老师加以评价,指导。
4、可在课堂外。如在作业中,也可在学生的周记或习作中。
总之,方式灵活多变。这样真正起到预期的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文方文教学中,在掌握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后,有必要再进行这些人文的探究,这样也才真正地把我们的新课标落实到实处。
从新课标来看,文言言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言"上,注重词句的用法或意义,如何使用,以此作为一种工具,能阅读大量的文言材料,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等。既考察"言",又考察"文"。但对于"文",则较少考察。很多原因构成了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的学习和探究。但语文学科的作用需要我们工作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资源,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我们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课程资源,充分的发挥好语文这一学科的功用。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探究的意义。
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人文的探究,这样会有很多好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养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现在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样,文言文阅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什么这样说?文言文不像现代文,一目了然地就能找到信息点,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翻译、了解了文章大体内容之后,探究了人文,需整合文中信息,进行判断、概括、恨纳。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样探究人文,一方面,使文内容显得有深度,深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有材料可用,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探究人文的话,就是苏武这个人物形象。从文本上说,苏武是一个爱国,不辱使用命,忍辱负重,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从文本来看,这篇课文比较长,学生一看,头疼。再有,这篇课文知识点,如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都很多。怎样上好这节课"基于这些,我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思考:苏武,他"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在匈奴待了十九年的时间。这十九年的时间,他是如何走过来的?从中你意识到了什么问题?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九年"?有些同学认为他太傻了,不值得浪费这十九年的大好时光,真这样吗?我让同学们自己查资料,课上讨论。
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分成几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课堂上气氛热烈,我记下了他们的讨论结果,总结了一下,令人大吃一惊,现整理如下:
1、知恩图报说:"滴水这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李陵劝降时,苏武反复强调"武爷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新近,常愿肝脑涂地。"从这句可看出。苏武不愿背叛朝廷,是有原因的。
2、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在卫律优厚的劝降条件面前,在刀剑威逼面前,只要他低一低头,他的生活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舍弃了自我,以汉朝使节身份保全了民族气节,成全了"大我",维护了汉朝的尊严,成了汉朝史上一块不朽的石碑。
3、逆境塑人格,磨练人的意志。逆境出人才,在逆境中能看出人格的伟大。十九年的风霜雨雪,艰苦的生活条件改变不了苏武的爱国之心,这只会使他的心更向往着汉朝。
4、人的潜力无穷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是你没有发现他。如苏武被关在地窖中,单于几乎断绝了他的生存条件,但他却通过"渴吞雪,饥吞毡"的方式顽强地活了下来,创造了连匈奴人都不相信的神话。
5、强硬的心理素质论。优厚的高官厚禄,无情的刀剑威逼,困于地窖时的断绝吃喝,在寒风刺骨,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又被丁灵盗走了羊,这许许多多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他却未被击倒,依然屹立在中国历史发黄的史册上,这无不与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关。在讲到这点时,他激情勃发地引用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音乐家贝多芬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同学们一致说,苏武也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所以同学们认为:苏武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因此抛弃前面肤浅的见解。在课堂上,我总结了一点,如果说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或西方国家中所认为的硬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苏武当之无愧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个硬汉。学习了这课,同学们深爱启迪,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如重要实词意义、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学习了这些是为了读懂文章,阅读更多更好的古文书籍,所以它是一种手段,一种凭借,一个桥梁。但读文章,不仅仅为了这些,还须学习古人文章中的精华,吸收来充实自己,学以致用,这才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所以必须加强对人文方面的探究。
(三)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育人的功能。新课标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深的审美情趣。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探究人文,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对待生活。如学习苏轼的那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因此留下了不少旷世之作;学习蔺相如的宽己街人,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学习苏武出使匈奴的自尊、自强,所以才有令外族人都以为是仙人的传奇;学习助之武不计个人安威、顾全大局的精神,才有了"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师"的奇迹;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的孝意……,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王羲之告诉我们人生苦短,所以趁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学习,建功立业;王安石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事情更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大思想家荀子更是给学生们上了丰富的一课,学习重在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这都是文言文中的探究的结果。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连贯。在探究人文这一地方时,组织学生把他探究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在学习《赤壁赋》时,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个题目: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
A:贬邓州,范仲淹自勉岳阳楼;谪永州,柳河东悲中著八记;退滁州,欧阳修乐叙醉翁亭。
B:屈原放逐:一曲《离骚》流芳千古;曹雪芹遭难,一部《红楼梦》源远流长;范仲淹被贬,一篇《岳阳楼》传诵百世。
语言简练,博得好评。通过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有助于学生学习提高效率。探究人文,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背诵一些名篇时,靠理解记忆,这样就会节省时间,事半功倍。
(六)有助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发扬广大。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感悟古人高深的道德情操及深邃的智慧,继承古代典籍中对现代有用的文化,使之盛传不衰。如我们所说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一些政策,都可以从古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如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所以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不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谷、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吸收。
总之,探究文言文中的人文对学生,对语文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探究。
二、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探究的内容
在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治国。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召公谏历王弭谤》劝谏国君实行"仁政",注重"民本"思想,又如《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教训,希望统治者引以为诫。
2、注重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重要的不仅是仪表,更是语言艺术。有时外交使臣的话语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成败。肩上的量子有千斤重。如助之武凭着自己出色的外交辞令,赢得了晋国的安全,在鸿门宴樊哙的勇敢沉着的应付使得刘邦逃脱了杀身之祸;蔺相如在"完壁归赵""渑池之会"维护了赵国的复兴,又赢得了秦王的敬重。相反,如秦武阳的表现使得荆轲身死,以至燕国灭亡。这不能不说与外交有着极大的关系。
3、修身。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时为统治阶级提供谏议、策略,在困顿时修身养性,可以游山玩水,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固守心态的平静,如苏轼;有些讨厌官场的腐败,干脆隐居,如陶渊明,开创了山水园一派。
三、人文探密的呈现方式。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人文的探究怎样呈现,如何探究,什么时候探究。这个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语文课堂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地上。大体上有这么几种:
1、可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在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这样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教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就来学习以孝著称的《陈情表》。
2、可在课堂小结中。在学习了课文后,最后,老师总结。通过一切课的学习,收获了哪些东西。如在必修四册学完人物传记时,可这样总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涌现了大批的风流人物。他们或审时夺势,匡世济乱;或机智勇敢,扭转乾坤;或沉着冷静,改变局势;或满腔热情,爱民如子。他们在历史的画卷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值得我们去学习。
3、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口头表述,或以练习的形式展现。真正展现学生心中所想的,老师加以评价,指导。
4、可在课堂外。如在作业中,也可在学生的周记或习作中。
总之,方式灵活多变。这样真正起到预期的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文方文教学中,在掌握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后,有必要再进行这些人文的探究,这样也才真正地把我们的新课标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