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真情”之境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荷花淀》中的夫妻情、《祭妹文》中的兄妹情、《二六七号牢房》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故乡的榕树》中的思乡情、《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爱国情…语文课本中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宝藏,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却往往任它“躲在深闺”而不加以有效利用。学生面对饱含感情的课文或者无动于衷或者曲解文情。笔者在指导教育实习工作中已多次遇到这类情况。例如,实习教师教《与妻书》,两堂课后,学生朗读课文仍旧是语调平平、表情淡淡,心灵根本就没有为课文浓烈的感情所动;再如,实习教师教《背影》,当教师范读到父亲过铁路为儿子买桔的那段动作描写时,教室里竟然哄堂大笑——文中深沉强烈的思父之情被学生误当作幽默俏皮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课文蕴深情、学生不动情”的反常现象呢?原因固然很多,而教师讲课前没有潜心会文,贮备情感,缺乏真情实感、不善于传递课文之情则是主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宝藏优势,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美学家王朝文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同理,教学只有诉诸学生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动情。因此,教师先贮备丰盈的情感,再通过一定的声、形、境、意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由悦耳悦目到悦神悦心。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会文孕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文中琵琶女登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初次弹奏就声惊四座,使人不由自主心驰神往呢?关键是琵琶女心中有“真情”,方能曲中含“真情”。同理,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要传出“真情”,使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必先自己要屏息静心、潜心会文,内化文本中的情思,孕育和贮备丰盈的情感。然后才有可能激情饱满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课文,体验文本之情,做到以情激情。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教师自己没有被美文陶醉,教师自己情感准备不足,就不要进课堂。情感不是轻易可以做出来、演出来的,它是内心充盈时的自然外溢。”
  
  二、范读领情
  
  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通过范读将音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情受到陶冶。为此,教师朗读时要注意:其一,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相合。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欣喜若狂处不妨声如洪钟,义愤填膺时读得铿锵有力,温情脉脉处则“切切如私语”,轻松愉快时读得“恰恰如莺啭。”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两句应用轻微低缓的语调朗读,以渲染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读“颇不宁静”时要轻中加重,读“忽然”“另有”时要低中见高,以再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其二,语速要快慢适宜、疾徐相间。读到紧张兴奋之处,语速要快,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读到忧伤悲痛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必要时可戛然而止,制造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读《最后一课》的结尾一句,虽然只有七个字,但绝不可一口气读完,而应该在“放学了”和“你们走吧”之间停顿片刻,把说话人内心的无限感慨表现出来;其三,语气要有鲜明的色彩,兴奋喜悦时应气满声高,焦急不安时要气短声促,冷淡时要气少声小,疑虑时要气细声粘,忧愁烦躁时要气沉声缓,温文尔雅时要气徐声柔。总之,范读要读出语音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
  
  三、因情解文
  
  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解语义也就不领语情。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思、情愫和情怀。首先,教师讲课时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课文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雄关赋》豪迈雄壮、《春》热烈优美、《百合花》清新淡雅、《最后一课》凝重悲壮、《小石潭记》清幽深邃中流露出孤独与苦闷、《荷塘月色》恬静闲适中蕴藏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课堂教学中要因情解文,把各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讲准、讲清,使学生能够因文解情。此外,教师讲解课文时要饱含激情,讲课语言要力避平铺直叙、繁琐抽象,而要以情出语、以情发声,须豪放处豪放、应低沉处低沉,时有气吞山河之慨、时有满臼溢香之韵、时有拔地急起之动、时有寒塘映月之静,让浓郁的情感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同时,还要注意表情动作的密切配合。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通过实验证明:信息传递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而在传递情感信息时表情的作用更大。因而,教师讲课应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根据课文情感变化调整表情和动作,高兴时眉飞色舞、愤怒时咬牙切齿、悲痛时蹙额锁眉、焦急时团团转动。例如,在教学《故乡》一文,讲解回故乡时所见到的凄凉景象时,表情应阴郁沉重;而在讲解月下故乡的美丽景色时神态要轻快舒展;讲到少年闰土用钢叉刺猹时,不妨用手比划一下。这样学生会不知不觉沉浸到课文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
  
  四、触景生情
  
  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吴乔说:“情能移境,境能移情。”王夫之也说:“景中生情…情者景之情也。”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创设相关情境,能让学生移情、触景生情。一方面,可以利用实物、实景构造实境。如教《春》,教师可在讲桌上放几束鲜花,创设一个“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境界,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钱梦龙老师教《苏州园林》将课堂搬到公园,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赏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投影等视听手段设置虚境。例如,一位教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首先用录音机播放哀乐,同时放映天安门广场上人民悼念周总理的实况录像,教室里笼罩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接着荧光屏上出现一幅幅周总理生前生活工作的画面:在工厂、农村视察,在大会上作报告,接见外宾以及和青少年亲切交谈。学生听着乐曲、看着录像,心灵深处油然生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一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时采用了配乐诗歌朗诵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先播放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长征》组歌的乐曲,烘托气氛,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诵《长征》诗,自然地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长征时期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利用视听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其对学生情感影响之大、之深,远非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述可比拟的。
  语文教学只有引出真情,才能深入感悟文本丰富的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去悟情。教学中可以布下空白,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这时的课堂表面虽寂然无声,学生实则处于“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心理状态,他们会带着关切的渴望的心理去体验文本真情。如舒婷的《致橡树》涉及到的爱情观,点到即可,不可表达个人观点。又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涉及到死亡的话题,教师不可喧讲,只让学生自己领悟。
  语文教师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情”,首先自己身上必须先有情,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课文,尽得作者真意,孕育一腔真情,将“文情”移到自己身上,然后通过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把“文情”传到学生身上,当你踏踏实实地这样去做时,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情可传,才能传出真情。“真情课堂”便会灿然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其他文献
随着电-热系统耦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保证系统运行灵活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电-热耦合关系,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是电力系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对装设于发电厂侧
生物学科的教学因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紧密联系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特性,使得对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潜能得以开掘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生物教师的体态和语言创造课堂生机    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往往与教师语言呆板、缺乏活力有关。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养人格方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在低年级完成足够量的识字教学任务,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才能痛痛快快地读书,大量地进行课内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共识。实验教材加大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同时把写字作为低年级学生重要的基本功,加强了低年级写字教学。现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追求形式,训练落空;强调自主,忽视指导;重视识字,轻视写字;重视知识,忽
针对高比例电动汽车(EV)接入电网,常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由大规模决策变量导致的运算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由下至上的方法来描述集群EV的灵活性。首先,计及车主行为及EV电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務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统计表    课件出示课程表。  师:我们在学校都学习哪些课程?  学生回答。  师:学校的课程真是丰富多彩,再仔细看一看我们的课程表,你能马上说出每种课程的节数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要想知道每种课程到底有几节,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数一数。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开发高效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采用简易的方法合成了硼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
摘 要 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但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而且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