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艺术主要是指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这段时期的艺术在方方面面都拓宽了艺术的维度。例如场所的出现,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是加强了艺术作品与今天的艺术家们强有力的关联。对于任何人来说,来自何地和现居何处都是两个最重要的事实。场所可能是个人身份的一个核心层面。艺术家的地理历史影响着其艺术的表象和意义。但除此之外,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对场所本身的高度意识。
对于我们这种不具备艺术家敏锐意识的大多数平凡人来说,除了地图上的那小小一点,场所到底是什么?时间和空间在一个场所里汇合为一体。场所包含隐喻和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比特定地形景观或建筑式样的表面形貌更为深刻。同时,艺术存在于场所中。古往今来,这个事实构成了无数艺术品产生的美学影响的基本组成部分。艺术与场所这一概念的结合也萌发了许多以此为主体的流派。大地艺术这一流派就这其中的代表。
大地艺术是当代艺术场所主题的重要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极简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親密无间的联系。大地艺术家们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所以又有地景艺术之称。早期大地艺术多现场施工、现场完成,其作品无意给观者欣赏。
20世纪下半叶最有创造力的大地艺术家无疑是克里斯托夫妇。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是当代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从来不出现在画廊、美术馆、展厅或艺术品拍卖会上,而是矗立在大地与自然之间,既让人叹为观止,又如惊鸿一瞥,稍纵即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们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包裹山谷、海岸、大厦、桥梁、岛屿,让公共建筑和自然界呈现熟悉又陌生的浩然景观。这些无法定义艺术品范畴的艺术项目,介于建筑、雕塑、装置、环境工程之间,成为大地艺术杰出的代表,而这对艺术伉俪近五十年的创作传奇,更是当代艺术史上的奇绝一笔。1962年,克里斯托夫妇创作了第一个户外作品《铁幕,油漆桶墙》,这是用240个油桶做了一个临时围墙,将塞纳河边的威斯康辛小街塞了八小时。这一作品是为了呼应柏林墙的建立,克里斯托作为来自东欧饱受流亡之苦的艺术家,对冷战时期欧洲的分裂颇有感触,这样一件艺术作品既是对现实场所的改造与映射,也是艺术家自己个人内心精神场所的反映,这个具有“反柏林墙”寓意的作品,让他们名震法国。1964年两人定居纽约,踏上他们惊世的“包裹艺术”之旅。他们一开始就介入了大地艺术,创作了《包裹海岸》(1969年)、《飞篱》(1973年)等重要作品。他们迷上了“包裹”的艺术,1983年的作品《包裹岛屿》,花费了300万美元,用800万平方英尺闪光的、粉红色的聚丙烯织物围住了11个小岛,把它们变成仿佛浮在水面的大睡莲。上千人乘坐商用飞机在高空见证了这件作品的美妙,这件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效果。1995年6月17日,克里斯托夫妇的又一件惊世之作——《包裹德国国会大厦》变成了现实,展示期间,共有400万人观赏了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为此,克里斯托夫妇用了24年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游说190位德国议员,说服了德国3大政党中的大多数人,并且不厌其烦地修改方案,耗费了1000多万美元巨资!2005年,克里斯托夫妇又在纽约中央公园实现了他们筹备26年的巨型作品《门》,在苦苦等待了数届纽约市长的轮换后,终于得到纽约市政府的批准。他们在中央公园的走道上树立起7503道由聚乙烯制成的门,每道门都悬挂这一块橙色帘幕,绵延37公里,穿越整个中央公园,从第59街到110街,如同一条“橙色的河流”,为纽约萧肃的冬天加了一道亮色。这座花费2100万美元建造的纽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品仅存在16天,而在市长布隆伯格看来,它能与罗马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飘》相媲美,是一件“永恒的杰作”。
地景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受众群体比较广,他对于其它传统艺术的形象也非常广。地景艺术的艺术品所用的材料均取之天然而多样化,创作步骤有点像建筑设计一般,但它比较侧重整体的自然美和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这就启发我们不仅要审视场所,更要寻找场所。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将场所扎根于传统之中,中国画中的山水,构画的也是场所,历朝历代的各大名家,在构画山水的过程中都基于想要表达自己的内心,在画面的表达上也是如此,所以显示在画面上的场所也以此为目的来塑造。他们就需要审视场所,寻找场所,不管是眼中之景还是胸中之景最终经过提炼才能画到纸上。场所在不同的时代的艺术中存在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古代场所与建筑和雕塑艺术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一个艺术空间;在文艺复兴时期,场所与绘画结合,存在于壁画等画面之中;在现代艺术中,场所走向更加自然化、通俗化的趋向,这种趋向看似弱化了场所的艺术化,但是更加能贴近艺术欣赏者,这也是现代艺术的一种趋向。
作者简介:孙伟垠(1994.10—),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山水。
对于我们这种不具备艺术家敏锐意识的大多数平凡人来说,除了地图上的那小小一点,场所到底是什么?时间和空间在一个场所里汇合为一体。场所包含隐喻和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比特定地形景观或建筑式样的表面形貌更为深刻。同时,艺术存在于场所中。古往今来,这个事实构成了无数艺术品产生的美学影响的基本组成部分。艺术与场所这一概念的结合也萌发了许多以此为主体的流派。大地艺术这一流派就这其中的代表。
大地艺术是当代艺术场所主题的重要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极简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親密无间的联系。大地艺术家们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所以又有地景艺术之称。早期大地艺术多现场施工、现场完成,其作品无意给观者欣赏。
20世纪下半叶最有创造力的大地艺术家无疑是克里斯托夫妇。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是当代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从来不出现在画廊、美术馆、展厅或艺术品拍卖会上,而是矗立在大地与自然之间,既让人叹为观止,又如惊鸿一瞥,稍纵即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们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包裹山谷、海岸、大厦、桥梁、岛屿,让公共建筑和自然界呈现熟悉又陌生的浩然景观。这些无法定义艺术品范畴的艺术项目,介于建筑、雕塑、装置、环境工程之间,成为大地艺术杰出的代表,而这对艺术伉俪近五十年的创作传奇,更是当代艺术史上的奇绝一笔。1962年,克里斯托夫妇创作了第一个户外作品《铁幕,油漆桶墙》,这是用240个油桶做了一个临时围墙,将塞纳河边的威斯康辛小街塞了八小时。这一作品是为了呼应柏林墙的建立,克里斯托作为来自东欧饱受流亡之苦的艺术家,对冷战时期欧洲的分裂颇有感触,这样一件艺术作品既是对现实场所的改造与映射,也是艺术家自己个人内心精神场所的反映,这个具有“反柏林墙”寓意的作品,让他们名震法国。1964年两人定居纽约,踏上他们惊世的“包裹艺术”之旅。他们一开始就介入了大地艺术,创作了《包裹海岸》(1969年)、《飞篱》(1973年)等重要作品。他们迷上了“包裹”的艺术,1983年的作品《包裹岛屿》,花费了300万美元,用800万平方英尺闪光的、粉红色的聚丙烯织物围住了11个小岛,把它们变成仿佛浮在水面的大睡莲。上千人乘坐商用飞机在高空见证了这件作品的美妙,这件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效果。1995年6月17日,克里斯托夫妇的又一件惊世之作——《包裹德国国会大厦》变成了现实,展示期间,共有400万人观赏了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为此,克里斯托夫妇用了24年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游说190位德国议员,说服了德国3大政党中的大多数人,并且不厌其烦地修改方案,耗费了1000多万美元巨资!2005年,克里斯托夫妇又在纽约中央公园实现了他们筹备26年的巨型作品《门》,在苦苦等待了数届纽约市长的轮换后,终于得到纽约市政府的批准。他们在中央公园的走道上树立起7503道由聚乙烯制成的门,每道门都悬挂这一块橙色帘幕,绵延37公里,穿越整个中央公园,从第59街到110街,如同一条“橙色的河流”,为纽约萧肃的冬天加了一道亮色。这座花费2100万美元建造的纽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品仅存在16天,而在市长布隆伯格看来,它能与罗马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飘》相媲美,是一件“永恒的杰作”。
地景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受众群体比较广,他对于其它传统艺术的形象也非常广。地景艺术的艺术品所用的材料均取之天然而多样化,创作步骤有点像建筑设计一般,但它比较侧重整体的自然美和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这就启发我们不仅要审视场所,更要寻找场所。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将场所扎根于传统之中,中国画中的山水,构画的也是场所,历朝历代的各大名家,在构画山水的过程中都基于想要表达自己的内心,在画面的表达上也是如此,所以显示在画面上的场所也以此为目的来塑造。他们就需要审视场所,寻找场所,不管是眼中之景还是胸中之景最终经过提炼才能画到纸上。场所在不同的时代的艺术中存在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古代场所与建筑和雕塑艺术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一个艺术空间;在文艺复兴时期,场所与绘画结合,存在于壁画等画面之中;在现代艺术中,场所走向更加自然化、通俗化的趋向,这种趋向看似弱化了场所的艺术化,但是更加能贴近艺术欣赏者,这也是现代艺术的一种趋向。
作者简介:孙伟垠(1994.10—),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