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意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为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且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认识。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乐于创造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往往会提出奇奇怪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自然数为什么会从0开始?手电筒的光线是射线,那我用手电筒往奶奶家照,奶奶怎么看不见呢?当然他们也会提出许多正确的问题,如:0是不是偶数?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创造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反之对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予以呵斥,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个性心理的发展,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因此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起点,作为教师不可掉以轻心。
二、培养学生的好问习惯,让学生勤于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发现新问题和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梯=(a+b)÷2、三角形的面积S三=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由好奇到好问,从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造的美妙前奏。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创造
“老师说过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小学生在家长面前常常使用的话。很显然,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独立性、主动性等方面着手培养,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1、巧设矛盾,培养质疑的针对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创造意识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了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口算练习:⑴15÷30、⑵150÷300、⑶1.5÷3、⑷0.15÷3、⑸0.15÷0.3,前四组题学生都已学过,很快算出结果,而最后一组除数是小数,学生失去计算依据,就在大家面面相觑、充满疑惑、迫切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适时指出:“如果除数能变成整数就好办了。”“谁有办法?”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2、激发兴趣增减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举例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教知识感兴趣时,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进而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把例1编成童话故事:“猫妈妈钓了8条鱼,它要把这些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可是猫妈妈分呀分呀一直分不清,小朋友帮它分一下好吗?”学生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乐于学习。
3、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一位再高明的老师,即使把课讲得再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如有低年级的学生对加法运算方法的“低位加法”生疑,“高位加起”行吗?其实从速度角度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比地位加起来得简便,只是从地位加起比高位加起在进位的处理来得容易一点。
(作者单位:212300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乐于创造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往往会提出奇奇怪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自然数为什么会从0开始?手电筒的光线是射线,那我用手电筒往奶奶家照,奶奶怎么看不见呢?当然他们也会提出许多正确的问题,如:0是不是偶数?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创造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反之对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的问题,予以呵斥,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个性心理的发展,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因此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起点,作为教师不可掉以轻心。
二、培养学生的好问习惯,让学生勤于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发现新问题和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梯=(a+b)÷2、三角形的面积S三=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由好奇到好问,从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造的美妙前奏。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创造
“老师说过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小学生在家长面前常常使用的话。很显然,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独立性、主动性等方面着手培养,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1、巧设矛盾,培养质疑的针对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创造意识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了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口算练习:⑴15÷30、⑵150÷300、⑶1.5÷3、⑷0.15÷3、⑸0.15÷0.3,前四组题学生都已学过,很快算出结果,而最后一组除数是小数,学生失去计算依据,就在大家面面相觑、充满疑惑、迫切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适时指出:“如果除数能变成整数就好办了。”“谁有办法?”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2、激发兴趣增减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举例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教知识感兴趣时,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进而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把例1编成童话故事:“猫妈妈钓了8条鱼,它要把这些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可是猫妈妈分呀分呀一直分不清,小朋友帮它分一下好吗?”学生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乐于学习。
3、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一位再高明的老师,即使把课讲得再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如有低年级的学生对加法运算方法的“低位加法”生疑,“高位加起”行吗?其实从速度角度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比地位加起来得简便,只是从地位加起比高位加起在进位的处理来得容易一点。
(作者单位:212300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