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评价是课程改革以来较为难以实施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的评价思想,革除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已成了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针对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四大弊端提出了四种转变的观点和措施,科学有效可行。
前个学期,我校选用了北京教育出版社的《新课堂AB卷》作为单元测验用卷。对这套试卷,教师争议颇多,怨声裁道:什么难度太大,超纲离本,题型不符等等。慢斟细酌老师的问题,深感忧虑。既忧传统评价烙印太深,又忧新课程评价步履艰难。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甄别轻发展,重学科知识轻实践创新,重共性轻个体,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定性,重知识轻素质,重师评轻自评等弊端。这些问题在我们老师脑里已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左右着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提出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的评价思想,革除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已成了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大事,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共同探讨:
一、转变单一甄别与选拔功能,努力挖掘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并非仅为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应从学生学科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学科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学生向既定的符合学生实际及学科教学特点需要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发展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并且通过记录其成长过程,让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看到自己的成长,促进其向良好方向不断发展。就算遇到暂时的退步也要看成成功的起点,这样评价中的优与劣、好与差,能否上重点就不会显得那么重要了。
二、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积极提倡师生、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我们过去对学生进行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不仅要养成评价自己、评价别人。要学会先评价自己后评价别人,评价先看优点和长处,再而看其不足。评价多主体的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应是参与者。这更能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这样使评价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不断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使评价产生真正的教育意义,真正把评价过程变化成教育和指导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转单一的评价内容为全面化、合理化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而且书面考试的内容又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评价价值观的关注。
在新课程评价中,要求评价的内容全面化、合理化,评价内容既包括一般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又包括学科目标(主要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涵盖学科素养的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从而帮助学生悦化自己,拥有自信。
评价内容的改革体现在考试改革和命题研究上,要求加强变式测试及重视能力立意,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个性,减少机械记忆,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命题应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不仅仅依据教材。通过增加规律探究性的问题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允许出现部份题目学生在平时不曾接触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而应该在平时学习中更加注意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方式的积累,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我们的老师应该要清楚这点。
四、转单一的评价方式方法为多样化、动态化
过去,评价的方式仅限于书面纸笔考试,被称为“一卷考天下,一考定终身”。还有评价过分重等级、重定量评价而忽视了定性评价,长此以往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笔试只是考试中的一种手段,分数也只是评价中的一项参考指针。“求学不是求分数”,我们应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革目前把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评价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动态化。要注意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写作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检测相结合等等,运用一切有利于激励和发展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
1、课堂观察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收获,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课堂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注意研究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面语言(即作业批语)的评价,要创造各种有自己特色的评价语言如“你真棒”、“真聪明”、“加油哟”等,使自己更具亲和力和鼓动力,通过各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和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促进师生互动共进。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且还应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是否积极,是否自信,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承担学习任务时,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等,评价者通过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判断,从而做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纠正。观察要有侧重,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对发展较快的学生应该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给予表扬,而对于民展较慢的学生,只要他肯回答就应给予表扬。
2、成长记录袋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和成长足迹,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是实现个性评价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记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或他人等。
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同样,成长记录袋的建立,是以激励为目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二次评价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比如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有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好学生是评出来的,多一把评价尺子,就多造就一大批好的学生。什么时候我们的评价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体会到成长和生命的快乐,这就是我们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鉴》
2、《新课程标准》
3、《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536017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赤江中学)
前个学期,我校选用了北京教育出版社的《新课堂AB卷》作为单元测验用卷。对这套试卷,教师争议颇多,怨声裁道:什么难度太大,超纲离本,题型不符等等。慢斟细酌老师的问题,深感忧虑。既忧传统评价烙印太深,又忧新课程评价步履艰难。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甄别轻发展,重学科知识轻实践创新,重共性轻个体,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定性,重知识轻素质,重师评轻自评等弊端。这些问题在我们老师脑里已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左右着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提出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的评价思想,革除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已成了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大事,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共同探讨:
一、转变单一甄别与选拔功能,努力挖掘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并非仅为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应从学生学科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学科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学生向既定的符合学生实际及学科教学特点需要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发展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并且通过记录其成长过程,让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看到自己的成长,促进其向良好方向不断发展。就算遇到暂时的退步也要看成成功的起点,这样评价中的优与劣、好与差,能否上重点就不会显得那么重要了。
二、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积极提倡师生、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我们过去对学生进行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不仅要养成评价自己、评价别人。要学会先评价自己后评价别人,评价先看优点和长处,再而看其不足。评价多主体的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应是参与者。这更能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这样使评价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不断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使评价产生真正的教育意义,真正把评价过程变化成教育和指导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转单一的评价内容为全面化、合理化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书面考试,而且书面考试的内容又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评价价值观的关注。
在新课程评价中,要求评价的内容全面化、合理化,评价内容既包括一般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又包括学科目标(主要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涵盖学科素养的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从而帮助学生悦化自己,拥有自信。
评价内容的改革体现在考试改革和命题研究上,要求加强变式测试及重视能力立意,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个性,减少机械记忆,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命题应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不仅仅依据教材。通过增加规律探究性的问题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允许出现部份题目学生在平时不曾接触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而应该在平时学习中更加注意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方式的积累,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我们的老师应该要清楚这点。
四、转单一的评价方式方法为多样化、动态化
过去,评价的方式仅限于书面纸笔考试,被称为“一卷考天下,一考定终身”。还有评价过分重等级、重定量评价而忽视了定性评价,长此以往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笔试只是考试中的一种手段,分数也只是评价中的一项参考指针。“求学不是求分数”,我们应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革目前把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评价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动态化。要注意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写作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检测相结合等等,运用一切有利于激励和发展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
1、课堂观察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收获,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课堂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注意研究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面语言(即作业批语)的评价,要创造各种有自己特色的评价语言如“你真棒”、“真聪明”、“加油哟”等,使自己更具亲和力和鼓动力,通过各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和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促进师生互动共进。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且还应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是否积极,是否自信,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承担学习任务时,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等,评价者通过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判断,从而做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纠正。观察要有侧重,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对发展较快的学生应该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给予表扬,而对于民展较慢的学生,只要他肯回答就应给予表扬。
2、成长记录袋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和成长足迹,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是实现个性评价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记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或他人等。
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同样,成长记录袋的建立,是以激励为目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二次评价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比如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有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好学生是评出来的,多一把评价尺子,就多造就一大批好的学生。什么时候我们的评价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体会到成长和生命的快乐,这就是我们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鉴》
2、《新课程标准》
3、《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536017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赤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