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是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但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愈演愈烈,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危机!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直接关系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学校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品德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教育
1 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的巨大危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农村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校住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将孩子送到城区教学、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2002年的一天,四川泸州的年仅14岁的在校中学生程某为偷家里的钱,被爷爷发现。因为怕爷爷告诉父母,就先拿扁担把老人打昏,又拿菜刀将老人的脖颈切断……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爷爷。
2004年,北京4个少年策划并绑架了一名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然后先将人质杀害,再向其家人索要赎金。在庭审时,4个少年并未如众人期望般地流泪或有所悔恨,他们居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未被判处死刑。
2006年,山东省平原县16岁少女高华,因为对两个哥哥不满就在饭菜里下了农药,毒死了他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任就在他们的肩上!可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愈演愈烈,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危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严重的危机!
我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
2 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做为基础,思想品德教育将流于形式。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势必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苍白无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3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们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我们也在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但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对于子女只有关心、奉献、付出,且不图回报。而子女对父母没有责任感,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难以想象,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社会承担起责任。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使他们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一些父母也是在长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在与他人交往时应遵循的礼仪也知之甚少。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4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4.1 学科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为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将学科知识学习与道德素质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存有相当多的古代故事、谚语等,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滋养、人格修养、道德追求等,比如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礼”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一下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以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4.2 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教师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为应付考试而“倒灌”机械操作。而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品质在学习中的道德内化作用,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经典、校园文化、网络资源等积极因素,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其民族精神。
4.3 理论联系实际,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为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品德课堂走出教室,带入家庭,走向社会。教师除了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以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贵州省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不可动摇的正确性。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认识社会。将“八荣八耻”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中立体化、生活化、社会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教育
1 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的巨大危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农村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校住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将孩子送到城区教学、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2002年的一天,四川泸州的年仅14岁的在校中学生程某为偷家里的钱,被爷爷发现。因为怕爷爷告诉父母,就先拿扁担把老人打昏,又拿菜刀将老人的脖颈切断……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爷爷。
2004年,北京4个少年策划并绑架了一名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然后先将人质杀害,再向其家人索要赎金。在庭审时,4个少年并未如众人期望般地流泪或有所悔恨,他们居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未被判处死刑。
2006年,山东省平原县16岁少女高华,因为对两个哥哥不满就在饭菜里下了农药,毒死了他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任就在他们的肩上!可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愈演愈烈,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危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严重的危机!
我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
2 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做为基础,思想品德教育将流于形式。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势必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苍白无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3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们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我们也在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但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对于子女只有关心、奉献、付出,且不图回报。而子女对父母没有责任感,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难以想象,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社会承担起责任。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使他们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一些父母也是在长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在与他人交往时应遵循的礼仪也知之甚少。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4 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4.1 学科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为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将学科知识学习与道德素质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存有相当多的古代故事、谚语等,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滋养、人格修养、道德追求等,比如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礼”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一下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以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4.2 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教师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为应付考试而“倒灌”机械操作。而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品质在学习中的道德内化作用,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经典、校园文化、网络资源等积极因素,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其民族精神。
4.3 理论联系实际,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为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品德课堂走出教室,带入家庭,走向社会。教师除了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以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贵州省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不可动摇的正确性。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认识社会。将“八荣八耻”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中立体化、生活化、社会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