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高校学生在年龄和心理上都正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对很多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错误的网络舆情信息的误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工作仍然落实的不够到位。所以,做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使命与任务。因此,此论文立足于时代的需求,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标,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的现存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紧迫性
泛媒体时代高校信息传播渠道不断丰富,内容更为复杂,这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高校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认知能力方面,其信息辨识能力、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对网络上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的错误判断极易造成其认知偏差,而高校作为学生的共同话题也易成为舆论中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应对能力的提升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泛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及演变过程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从而为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奠定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防不到位
泛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公众反应速度快,舆论的爆发快而迅猛,许多高校对于这样突发的网络舆情没有提前做好的预防措施,当危机突然爆发时,许多高校显得应对困难。由于泛媒体发展较快,主要在近几年迅猛发展,许多高校未曾经历网络舆情的袭击,对此类危机缺乏应对经验;其次,网络舆情的突发具有偶然性,大多是因为偶然事件引起,高校对此重视不足,未成立相关部门或确定相关负责人处理解决此类事件,也未建立起相应的预防机制,精准识别舆情爆发的诱因并及时排除,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爆发。
(二)高校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出现时,高校对舆情的研判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网络舆情刚出现时,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错误预估舆论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从而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小”的心态,对舆情事件不闻不问,处理拖沓;当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时,高校意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但由于害怕矛盾进一步激化,常常只会用删除消息、封贴等手段进行处理,这种错误的研判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其已经错过处理问题最佳的“第一时间”,在舆论中已经丧失主动权,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其公信力的丧失也为之后的处理增添了难度,难以使公众信服,从而化解舆论危机。
(三)高校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
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针对社会公众,想尽快平息舆情,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往往忽略了与高校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其诉求的回应。学生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发泄自己的不满,极易导致舆情的又一次爆发,致使事态扩大。在高校认识到学生在舆情中的重要性并与之沟通的时候也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大多以“通报”的方式向学生单方面发布信息,未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且通报内容往往是对舆情事件的说明回应,未能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在日常教学中,高校易忽略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学校并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想政治态度,也为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引导,对舆情环境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研判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高效需要建立起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防机制。首先,高校应精准识别可能会导致网络舆情的事件诱因,若有因是可控因素,应当及时处理排除,防微杜漸,防止网络舆情爆发,若诱因不能完全排除,则尽量控制危害范围,防止事态扩大。其次,高校应敏锐关注舆情信息,准确把握舆论动向,重点关注高校学生群体经常浏览的网址,以便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同时应成立相关部门或者确定相关负责人,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分析,针对性的处理此类事件。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高校学生群体的关注重点以及思想政治情况,适当了解学生对实时的态度并加以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使其在网络舆情爆发时能以中立或正确的态度对待。
(二)创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方法
高校关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落实到位,在转变研判方式的同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研判流程。首先,高校应转变对网络舆情的态度,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在网络舆情爆发时,应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积极应对及时处理。其次,高效应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准确把握舆论动向,及时处理回应占领舆论主动权。再者,高校内部应对网络舆情情况协调一致,将舆情研判信息上传下达,特别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使其对舆情环境有更清晰的认知,以便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引导。最后应对网络舆情处理进行总结分析,在计算影响范围的同时,更应对舆情爆发的原因进行反思,以及舆论规律和共性进行总结,为以后网络舆情的研判提供经验借鉴。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中,高校学生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应受到高校的重点关注,且泛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多途径多样化开展。高校营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传统教学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外,还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重点,并与高校学生建立思想上的联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完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
该项目获得新建院校改革于发展中心2020年度课题“依法治校背景下新建院校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立项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XJYX2020C06.
作者简介
吴培培(1982.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贵州省贵阳市,职称:大学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经济法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640001。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紧迫性
泛媒体时代高校信息传播渠道不断丰富,内容更为复杂,这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高校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认知能力方面,其信息辨识能力、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对网络上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的错误判断极易造成其认知偏差,而高校作为学生的共同话题也易成为舆论中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应对能力的提升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泛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及演变过程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从而为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奠定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防不到位
泛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公众反应速度快,舆论的爆发快而迅猛,许多高校对于这样突发的网络舆情没有提前做好的预防措施,当危机突然爆发时,许多高校显得应对困难。由于泛媒体发展较快,主要在近几年迅猛发展,许多高校未曾经历网络舆情的袭击,对此类危机缺乏应对经验;其次,网络舆情的突发具有偶然性,大多是因为偶然事件引起,高校对此重视不足,未成立相关部门或确定相关负责人处理解决此类事件,也未建立起相应的预防机制,精准识别舆情爆发的诱因并及时排除,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爆发。
(二)高校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出现时,高校对舆情的研判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网络舆情刚出现时,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错误预估舆论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从而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小”的心态,对舆情事件不闻不问,处理拖沓;当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时,高校意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但由于害怕矛盾进一步激化,常常只会用删除消息、封贴等手段进行处理,这种错误的研判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其已经错过处理问题最佳的“第一时间”,在舆论中已经丧失主动权,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其公信力的丧失也为之后的处理增添了难度,难以使公众信服,从而化解舆论危机。
(三)高校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
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针对社会公众,想尽快平息舆情,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往往忽略了与高校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其诉求的回应。学生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发泄自己的不满,极易导致舆情的又一次爆发,致使事态扩大。在高校认识到学生在舆情中的重要性并与之沟通的时候也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大多以“通报”的方式向学生单方面发布信息,未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且通报内容往往是对舆情事件的说明回应,未能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在日常教学中,高校易忽略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学校并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想政治态度,也为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引导,对舆情环境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研判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高效需要建立起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防机制。首先,高校应精准识别可能会导致网络舆情的事件诱因,若有因是可控因素,应当及时处理排除,防微杜漸,防止网络舆情爆发,若诱因不能完全排除,则尽量控制危害范围,防止事态扩大。其次,高校应敏锐关注舆情信息,准确把握舆论动向,重点关注高校学生群体经常浏览的网址,以便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同时应成立相关部门或者确定相关负责人,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分析,针对性的处理此类事件。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高校学生群体的关注重点以及思想政治情况,适当了解学生对实时的态度并加以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使其在网络舆情爆发时能以中立或正确的态度对待。
(二)创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方法
高校关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落实到位,在转变研判方式的同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研判流程。首先,高校应转变对网络舆情的态度,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在网络舆情爆发时,应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积极应对及时处理。其次,高效应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准确把握舆论动向,及时处理回应占领舆论主动权。再者,高校内部应对网络舆情情况协调一致,将舆情研判信息上传下达,特别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使其对舆情环境有更清晰的认知,以便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引导。最后应对网络舆情处理进行总结分析,在计算影响范围的同时,更应对舆情爆发的原因进行反思,以及舆论规律和共性进行总结,为以后网络舆情的研判提供经验借鉴。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中,高校学生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应受到高校的重点关注,且泛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多途径多样化开展。高校营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传统教学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外,还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重点,并与高校学生建立思想上的联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完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
该项目获得新建院校改革于发展中心2020年度课题“依法治校背景下新建院校学生群体性事件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立项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XJYX2020C06.
作者简介
吴培培(1982.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贵州省贵阳市,职称:大学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经济法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6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