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芳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生活着一位光棍老汉,五保户,名叫王继芳,这是现在我根据记忆中名字的音调写出来的,也许老人当时的官名不是这两个字。
  我那时正值童年,老人很不喜欢我们这些娃娃伙叫他“王继芳爷”,我清晰记得老人曾半笑半怒地对我们说:“崽娃子,叫了王继芳就甭叫爷,叫了爷就甭叫王继芳!”但我们依然当面或背地叫他“王继芳爷”。
  王继芳爷的年龄在六十岁往上,高个儿,清瘦,留一撮山羊胡子,经常穿一件干净的对襟黑褂、白衬衣、黑大裆裤、黑布鞋。不知是爱惜衣服还是勤洗,显然,衣服是他自己洗的,反正在我印象中:老人衣服虽旧甚至常有补丁但非常干净,这与当时大多农村老人不修边幅、衣服脏兮形成鮮明对比。他给我们讲《岳飞传》《三国演义》等故事或看书时老戴一副圆砣石头眼镜,还常常给我们冰糖和洋糖吃。在我们村他属于识文人(文化人),说话和气,从没见过他发脾气,还会给人看病开药方,但从不收费,好多人过意不去,就给他送些白面馒头、点心、水果糖之类的小食品,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这些东西极其稀罕。
  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继芳爷吃饭的事:他做饭手艺好,谁家过个红白事,他被请去当大厨,但从没听过收过啥好处。他擀的面条又长又筋,经常给我碗里拣面条,好吃极了。他很讲究,几乎每顿饭自己做好后,吃饭时要端一个擦得很亮的木盘子,里面放有油泼辣子、盐、醋、蒜泥和菜,放在他家门口,然后在靠近盘子的地方坐上板凳,端起碗细嚼慢咽、不紧不急,这当然是那时大多农村人吃饭的习惯,所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圪蹴在家门口狼吞虎咽般吃饭,而他是坐下吃饭,吃饭速度又极慢,吃完后,又自己端回去,雷打不动,看不出有厌烦的样子。他家与我家邻居,住的是生产队的公房,独院,没有头门,院子不大,他天天清扫,房间虽只有几件简单家具,但摆放整齐、恰当,擦得锃亮,炕头的书摞得齐整,炕上老铺着雪白的单子,土脚底经常扫得干干净净。我和哥哥、姐姐们常喜欢去他家玩耍,一是缠着他讲故事,二是为了惦记他放在柜子里的好吃的,王继芳爷每每对我们很大方。
  我们最喜欢看他吸水烟,先含水在口里,吸烟时发出“咕噜噜”的声音像鸟叫一样好听,接着烟云缭绕,空气里弥漫着很香的烟味。水烟袋很好看、很奇特,大约是黄铜做的,吸管弯而细长。我们常见他饭后、看书时和给我们讲故事时吸水烟。
  他单身的原因,我母亲说是因为家穷、弟兄多,娶不起媳妇,他原本不是我们生产队的人,是合作化时从外队分给我们队的,在当时,农村光棍老汉还真不少。
  王继芳爷是啥时候去世的,我已记不清了,大概是在我小学毕业以后,据说活了七十多岁,这在当时已算高寿了。他患病后好多人去看他,我母亲还给她端过饭,后来听说有个远房侄子把他接走了……
  王继芳爷如果活着,现在应该一百二十岁左右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女孩子大都住阁楼上,雕花木窗就嵌在东西向的墙上,做工不算精致,但形式感极好,外框方,内框圆,雕花的背面有一块可推拉的挡板。  木窗的框上挂一只小竹筒,是我插花的花器。我自幼爱花爱草,父亲一味宠溺,特意给我做了两个小小的竹筒作花器,床头挂一个,窗上挂一个。暮春,露水清明,蔷薇昨夜里又新开了好些。起个大早,拿把剪子剪下数枝,把大叶子全数摘去,只留下小叶子,使花枝看上去明净疏朗。将小竹筒灌满冷水,把花枝
期刊
到了,眼前就是了,游艇停泊在码头,登上岸,喜气盈满了整个岛屿。  婚礼安排在下午五点左右,婚礼的场地就布置在楼下的平台上,面朝大海。趁下午有空,我约了同行的几位朋友,先去岛上走一走。  碧蓝的海水环绕着整个岛屿,沿着岛上碎石铺就的小径行走,一路景色旖旎。休闲的亭子,摇光的浅桥,傲立的怪石,另一块小小的石头支撑着,仿佛要倒向大海。幽雅的环境,闻到的是草木的清香,蔷薇花味淡而深幽,眼前总有蜜蜂在晃动。
期刊
老台门的建筑非常有特点:口字形近似四合院的布局,确保了每个房间都方方正正。家家户户相挨相连,意味着房子之间都有共用墙,也最大程度地节约了造房成本,这在并不富裕的年代尤显重要。石磉子顶着木柱,撑起了各家各户的屋檐,而相通的廊檐,又组成了一道最好的风雨连廊,即使外面暴雨如注,也不会有一丁点儿雨落在身上。  同在屋檐下,方便了邻里的往来。无论谁家有好吃的,院子里的小孩都能得到分享的机会。谁家做豆腐了,或
期刊
今年的初雪落得早,农历十月刚过半,天地莹白。生日那天,煮茶焚香,抄经自省,清贡白百合一枝,一抬头,雪花漫天飞舞,如千万只蝴蝶,斜入闲亭瓦舍。  春绿冬白,我更喜欢冬天,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人的心思亦随之沉潜、简静、安闲。临窗观画,朋友新赠的兰花图寥寥数笔,逸气草草,行书题跋“惠风和畅,吉祥如意,无为而为”。独爱那朱文闲章,“悟禅”,如同师父离开那日,满寺的莲花都开了,水是莲花的镜子,花光与水互为
期刊
冬日的荒凉还没有褪尽,野外的水已经开始流动起来。枯叶丛里的根茎里露出了丰腴的芽头,枯树头上的枝丫间爆出了圆圆的嫩包,在萧瑟的败叶残枝间风儿不停地摆动着柳条。  随着时代的变迁,山区建房子的主料已经换为钢筋水泥,烧饭也不再以木柴为主取而代之为煤气,于是,上山的机会越来越少,不用说孩子,就连村民也基本不去。此番上山,约上三五家人,只为踏青。  不知是哪一夜,风儿转为东南,腊梅繁华未尽,红梅已经尽情地俏
期刊
不管怎樣,蝉从幽暗的土壤里艰难地爬出来。  它已经在树根或是竹根附近的泥土里活动了六七年。经过艰苦跋涉,它到达目的地,寻一处垂直地面90度的树干,栖息在那儿,等待黑夜的降临。  夜幕低垂,蝉的六只脚抓取树干,试着动几下,挪动一点点,再试着动几下。经过反复测试,它选定了安全的场所,准备重生。  接下来蜕变的六七个小时,由半个小时的禅定开始。蝉一动不动。生命需要解脱,成长和变化是必经阶段。安静、冷静,
期刊
二姨的命,如苦斓花,苦、酸、涩。  二姨七月出生,外祖父认为是好兆头,给二姨取名“斓花”。平川的苦斓花和苦刺花一样普遍,苦刺花三月开,苦斓花七月开,因味苦而得名。  外祖父给二姨取的名字,并没有给二姨带来好运。二十九年前,二姨父罹患癌症去世,二姨膝下两女两子,只有大表姐成年,二表妹大表弟还有残疾,小表弟才五岁。二姨父不善劳作,没留下什么家业,就半间瓦房,二楼还没铺楼板,用临时木板搭上。有旁人奚落:
期刊
平生不爱喝茶,品不出茶香茶韵,更不懂茶艺、茶道。  不知何时起,茶道盛行,身边的茶客越来越多,有朋友,有领导,有老板,办公室置上一套精致的红木茶具,冰箱内存放各种茶叶,颇显主人的品位和实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起茶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一副对茶文化研究很深的样子!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好友们转发的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感悟,竟然是那么的博大精深,那么的清新雅致,那么的超凡脱俗。我不禁有些心虚,纠结起自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條河叫永乐江,二百多公里长,贯穿安仁县全境,后流入湘江。  江水进入安平镇药湖村的时候,江面显得更为宽阔,忽见得繁花古树簇拥着一处古老寺院,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药湖寺。说起药湖寺,真是很有一番来历的,当地民间一直有个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是无边无垠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百草茂盛,落英缤纷,禽兽穿行。茂密的森林中有一处湖泊,当地人称之为古碧海。湖泊碧波如镜,流光溢彩,鱼儿翔集。一年夏天,炎帝神
期刊
重阳节那天,临时麻烦同事送我去乡下弟弟家。母亲住弟弟家,回去也只是陪母亲吃餐饭而已!在母亲看来,也许意义并不在吃饭上吧!昨天,母亲就打电话,问我是否回去,我当即说要回,并对母亲说,不要张罗多少菜,乡下的蔬菜准备几个就可以的,沙田街上如果有泥鳅,买点也行!  好客的母亲,随着年岁渐长,对子女的话也越来越在意了!这几年母亲推不动石磨了,再说,老家的石磨早就弃之一边,岁月之痕在风化的石头上结下了斑斕痂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