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学生来讲,初中这个学习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相应的品质都在这个阶段形成。由于学生在初中都有着比较活跃的的思维,因此就要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进行有效的引导。一定程度上讲,德育教育是从生活中而来,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但是,对于特殊学校学生来讲,当他们进入初中之后,思维能力欠缺导致学习效果不容乐观。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借助于生活去理解相应的知识,同时让相应的生活指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回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特殊学校学生由于其自身原因的独特性,导致学习能力远不比正常的学生,因此在初中特殊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将理念与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扩宽视野,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重塑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是让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将课堂进行生活化设置,充分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注。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经验对思想品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学生大量的生活实践和道德实践,让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师来讲,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涵义是要教授这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教材和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进行充分的揭示;激发学生在分析解决书本内容的时候根据社会生活来进行必要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书本知识同社会生活的联想和价值意义,让自己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不是单方面的,是将学生的社会生活、审美生活、情感生活以及道德生活集中在一起,建构知识性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社会进行了解,同时要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具体知识理论系统结合起来。
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让高中思想品德生活化,关注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一)能够促使学生认知能力
要想让学生逐步得到发展,需要不断从理性上将知识深化,同时要在感性认识上不断丰富。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不断强化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从学生认知规律以及认知特点来看,学生在进行理性认识的时候,需要感知认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感性认知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获得的具体认知材料,从生活中展现出直接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系统的引导学学,从而形成了最为有效的理性认知,最终能够促使课程目标的生成和发展。
(二)能够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就是要将学生从自然人逐步向社会人过渡,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学习中学会做一个有着全面能力的公民,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将个人同社会、个人同国家、个人同家庭、个人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虚拟的适应,成为健康的人。
(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想让人的全面能力得到发展,必须要让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的综合发展。但是,要想让这些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必须要让具体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要在生活实际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对生活进行体验。所以,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能够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特校学生由于身心特征与正常人有所差异,显得比较自卑内向,这就需要借助教师通过引导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全方面进行发展。
三、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出发进行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呼唤,在课堂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且要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情境着手,在举例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寻找学习中的兴趣。教师在导入的时候,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消除枯燥学习带来的焦虑感,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激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学过程同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具体知识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深度对课本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网络生活,对学生来说,网络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是不少同学却终是沉湎与虚幻的网络中。教师就要在具体知识中将这些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进行生活。
(三)教学问题设计中体现生活化
通過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获取能够解决实际生活的理性思考。比如, 在遇到生活中与父母交流的问题,可以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学生们在家中的观察,能够发现很多平时没有关注的一些情节,从中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比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②如果没有父母的呵护,我们的生活状况将是怎么样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增进情感,从而将书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而和父母进行较好的交往。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加入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注重在导入阶段的激发作用,在深层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借助于多样化和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带着知识去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子侠;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第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回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特殊学校学生由于其自身原因的独特性,导致学习能力远不比正常的学生,因此在初中特殊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将理念与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扩宽视野,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重塑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是让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将课堂进行生活化设置,充分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注。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经验对思想品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学生大量的生活实践和道德实践,让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师来讲,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涵义是要教授这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教材和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进行充分的揭示;激发学生在分析解决书本内容的时候根据社会生活来进行必要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书本知识同社会生活的联想和价值意义,让自己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不是单方面的,是将学生的社会生活、审美生活、情感生活以及道德生活集中在一起,建构知识性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社会进行了解,同时要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具体知识理论系统结合起来。
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让高中思想品德生活化,关注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一)能够促使学生认知能力
要想让学生逐步得到发展,需要不断从理性上将知识深化,同时要在感性认识上不断丰富。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不断强化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从学生认知规律以及认知特点来看,学生在进行理性认识的时候,需要感知认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感性认知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获得的具体认知材料,从生活中展现出直接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系统的引导学学,从而形成了最为有效的理性认知,最终能够促使课程目标的生成和发展。
(二)能够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就是要将学生从自然人逐步向社会人过渡,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学习中学会做一个有着全面能力的公民,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将个人同社会、个人同国家、个人同家庭、个人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虚拟的适应,成为健康的人。
(三)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想让人的全面能力得到发展,必须要让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的综合发展。但是,要想让这些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必须要让具体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要在生活实际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对生活进行体验。所以,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能够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特校学生由于身心特征与正常人有所差异,显得比较自卑内向,这就需要借助教师通过引导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全方面进行发展。
三、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出发进行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呼唤,在课堂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且要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情境着手,在举例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寻找学习中的兴趣。教师在导入的时候,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消除枯燥学习带来的焦虑感,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激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学过程同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具体知识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深度对课本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网络生活,对学生来说,网络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是不少同学却终是沉湎与虚幻的网络中。教师就要在具体知识中将这些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进行生活。
(三)教学问题设计中体现生活化
通過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获取能够解决实际生活的理性思考。比如, 在遇到生活中与父母交流的问题,可以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学生们在家中的观察,能够发现很多平时没有关注的一些情节,从中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比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②如果没有父母的呵护,我们的生活状况将是怎么样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增进情感,从而将书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而和父母进行较好的交往。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加入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注重在导入阶段的激发作用,在深层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借助于多样化和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带着知识去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子侠;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