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一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在操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学生不知写些什么;写了,也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文章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也只有生活才真正称得上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教师应该把学生习作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产生动口、动笔的强烈欲望,这样孩子们笔下的文字就不会生涩,文中的情感亦不会造作。
根据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学习写作,效果比较好。
一、通过掌控学生来找到习作切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才能知晓怎样教育好学生。习作也一样,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知识储备,能力修养,以及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等。这样我们便了解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由此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让孩子们说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自己眼中的现象,表达自己心里最想说的。也就把握了学生习作的切口,贴近了孩子们知识能力得增长点。
二、通过观察自然来充实习作内容
孩子们生来就对自然的神秘有着强烈的好奇,他们经常追着爸爸妈妈问个不停,但是,到了三四年级这种好奇就淡化了许多,他们有些满足于那些原始的表面的东西,很少细致地去研究发现,自然就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带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感受那些他们似乎知道的事物,使他们有发现新事物的体会。记得那是四年前的一个早春,忽有一日,我们这里出现了罕见的雾凇奇观,很多人都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我和同学们也都为之欣赏动容。我当即改变了教学内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观赏那些琼花玉树,和他们在那梦幻般的境界中做着童年的游戏……那时我们在一起追逐着,欢笑着,畅谈着,幸福得如蓝天上的白云,快乐得似飞翔的小鸟。这种境界让我们心清气爽,感悟颇多,我们整整玩了一节课。归来时,大家都意犹未尽,交流着刚才的喜悦。于是,我就让大家把现在最想说的,最想与别人交流的动笔写下来,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同学们都疾笔如飞,妙语连珠,不时露出会心的一笑。
在认识自然,领会事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理解能力会不断的加强,就让我们经常带学生去看日出日落,云卷云飞,鲜花碧草,阡陌农田;去听虫鸣阵阵,鸟语嘤嘤,风声回响,流水淙淙;去发现春天的一丝新绿,夏日的一片阴凉,感受金秋收获的喜悦,隆冬银色的世界……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对身边的任何一物,任何一景,熟视无睹。他们就能够对平常的事物睁大好奇的眼,把自己的理解记下来,日复一日,形成习惯,所有美好的一切就在眼前,就在笔下了。
三、通过感悟生活来提升习作深度
生活是一部大书,需要我们细细地读,其中对于写作的积累也是最真切,最丰富的。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发现爸爸严厉中的关爱,妈妈唠叨里的呵护;理解爸爸激励的眼神,妈妈慈祥的目光;感受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体会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来之不易。我经常给孩子布置这样的作业:给爸爸倒杯茶,和妈妈一起做饭……从中增强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丰富其人生的经历,这样写起文章自然有素材。记得我为学生布置了一次习作,内容是为妈妈洗脚,并将过程与收获写在日记里。第二天我们交流时,大家都非常动情,有一位女生很激动地读着自己的日记——“当我捧起妈妈那裂着口子的脚,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滴在了妈妈的脚上,脚微微一抖,一定是疼了,抬头再看妈妈,已是热泪盈眶……”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感受到了父母深沉而又凝重的母爱。我们应该在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训练的艰苦与收获的快乐,指导孩子们感受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纯洁与默契,了解世事的沧桑,人情的暖凉,进而使孩子们明晰对生活的态度,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孩子们写出的文章就会更多一些真情流露,少一些无病呻吟。
四、通过创造契机来降低习作门槛
虽说生活的精彩无处不在,虽说我们随时都可以提起笔来,但孩子们生活于非常熟悉的环境,产生灵感的地方很少,如果硬让他们动笔习文,会使原本就不多的写作热情消磨殆尽,于是我们就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个写作的契机,让他们随时随地地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身边的一切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把握孩子们心理的特点,性格特点,激起他们的习作兴趣,愿写,想写。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引导孩子们写下开学第一天换了新老师见了老朋友的情景和感受,与原来的老师朋友分别心中的不舍与期盼,新学期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这些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的,而且也有表达的冲动。
一次自习课上,正值沙果丰收的时节,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无意谈到了沙果,我灵机一动,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活动,当即向一位同学借来了一个漂亮的沙果,同学不知老师要做什么,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登鹳鹊楼”四个字,声明:谁能有感情地将这首诗背诵下来,老师便将这个沙果奖励给他,当时同学们高举小手,跃跃欲试……最后我以此为话题让学生学习写作,同学们不感到生涩,不感觉到艰难,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机会很多,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孩子,积极指导,用心培养,就会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五、通过阅读經典来领会习作技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积累资料,丰富视野的重要源泉,不断阅读优秀文章是增强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的同时,注意研究作者的练意取材,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等诸多方面的技巧方法。在自己习作时,力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一定会使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大为提升。
“极目而视,不如登高博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使我们看得更远,会使孩子们的写作越走越宽。在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鉴别能力,语言水平,表达技巧自然而然地进步了,他们就会更乐于读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我们“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教育教学有其规律,需要我们悉心研究,以期事半功倍;教育教学亦无定法,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灵活而变,以期得其法,通其神。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只要寻着生活大背景的源泉,习作教学的路径就会越走越宽。
根据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学习写作,效果比较好。
一、通过掌控学生来找到习作切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才能知晓怎样教育好学生。习作也一样,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知识储备,能力修养,以及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等。这样我们便了解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由此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让孩子们说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自己眼中的现象,表达自己心里最想说的。也就把握了学生习作的切口,贴近了孩子们知识能力得增长点。
二、通过观察自然来充实习作内容
孩子们生来就对自然的神秘有着强烈的好奇,他们经常追着爸爸妈妈问个不停,但是,到了三四年级这种好奇就淡化了许多,他们有些满足于那些原始的表面的东西,很少细致地去研究发现,自然就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带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感受那些他们似乎知道的事物,使他们有发现新事物的体会。记得那是四年前的一个早春,忽有一日,我们这里出现了罕见的雾凇奇观,很多人都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我和同学们也都为之欣赏动容。我当即改变了教学内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观赏那些琼花玉树,和他们在那梦幻般的境界中做着童年的游戏……那时我们在一起追逐着,欢笑着,畅谈着,幸福得如蓝天上的白云,快乐得似飞翔的小鸟。这种境界让我们心清气爽,感悟颇多,我们整整玩了一节课。归来时,大家都意犹未尽,交流着刚才的喜悦。于是,我就让大家把现在最想说的,最想与别人交流的动笔写下来,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同学们都疾笔如飞,妙语连珠,不时露出会心的一笑。
在认识自然,领会事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理解能力会不断的加强,就让我们经常带学生去看日出日落,云卷云飞,鲜花碧草,阡陌农田;去听虫鸣阵阵,鸟语嘤嘤,风声回响,流水淙淙;去发现春天的一丝新绿,夏日的一片阴凉,感受金秋收获的喜悦,隆冬银色的世界……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对身边的任何一物,任何一景,熟视无睹。他们就能够对平常的事物睁大好奇的眼,把自己的理解记下来,日复一日,形成习惯,所有美好的一切就在眼前,就在笔下了。
三、通过感悟生活来提升习作深度
生活是一部大书,需要我们细细地读,其中对于写作的积累也是最真切,最丰富的。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发现爸爸严厉中的关爱,妈妈唠叨里的呵护;理解爸爸激励的眼神,妈妈慈祥的目光;感受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体会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来之不易。我经常给孩子布置这样的作业:给爸爸倒杯茶,和妈妈一起做饭……从中增强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丰富其人生的经历,这样写起文章自然有素材。记得我为学生布置了一次习作,内容是为妈妈洗脚,并将过程与收获写在日记里。第二天我们交流时,大家都非常动情,有一位女生很激动地读着自己的日记——“当我捧起妈妈那裂着口子的脚,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滴在了妈妈的脚上,脚微微一抖,一定是疼了,抬头再看妈妈,已是热泪盈眶……”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感受到了父母深沉而又凝重的母爱。我们应该在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训练的艰苦与收获的快乐,指导孩子们感受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纯洁与默契,了解世事的沧桑,人情的暖凉,进而使孩子们明晰对生活的态度,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孩子们写出的文章就会更多一些真情流露,少一些无病呻吟。
四、通过创造契机来降低习作门槛
虽说生活的精彩无处不在,虽说我们随时都可以提起笔来,但孩子们生活于非常熟悉的环境,产生灵感的地方很少,如果硬让他们动笔习文,会使原本就不多的写作热情消磨殆尽,于是我们就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个写作的契机,让他们随时随地地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身边的一切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把握孩子们心理的特点,性格特点,激起他们的习作兴趣,愿写,想写。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引导孩子们写下开学第一天换了新老师见了老朋友的情景和感受,与原来的老师朋友分别心中的不舍与期盼,新学期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这些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的,而且也有表达的冲动。
一次自习课上,正值沙果丰收的时节,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无意谈到了沙果,我灵机一动,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活动,当即向一位同学借来了一个漂亮的沙果,同学不知老师要做什么,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登鹳鹊楼”四个字,声明:谁能有感情地将这首诗背诵下来,老师便将这个沙果奖励给他,当时同学们高举小手,跃跃欲试……最后我以此为话题让学生学习写作,同学们不感到生涩,不感觉到艰难,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机会很多,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孩子,积极指导,用心培养,就会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五、通过阅读經典来领会习作技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积累资料,丰富视野的重要源泉,不断阅读优秀文章是增强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的同时,注意研究作者的练意取材,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等诸多方面的技巧方法。在自己习作时,力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一定会使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大为提升。
“极目而视,不如登高博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使我们看得更远,会使孩子们的写作越走越宽。在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鉴别能力,语言水平,表达技巧自然而然地进步了,他们就会更乐于读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我们“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教育教学有其规律,需要我们悉心研究,以期事半功倍;教育教学亦无定法,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灵活而变,以期得其法,通其神。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只要寻着生活大背景的源泉,习作教学的路径就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