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老师的设置情景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当中,使课堂活泼生动,富有吸引力,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刺激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互动以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树立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启发式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以填鸭式教育为主.然而,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启发式教育作为一种诱导式教学方法无疑是最优的选择.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设置不同情境,并将话题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同时诱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2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设疑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科问题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就能激发出他强烈的求知欲,鼓舞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生动有趣的实验,或在课堂传授中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抓住其与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承上启下的教学方式,创造新颖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及自主思考当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空气阻力”这一章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空中下落速度的快慢是否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不是.此时老师可以将两块大小不一的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一致.正当学生得意时,老师话锋一转: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但是日常生活中真的一直都是这样吗?接着老师可以将一片纸片和一块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发现铁片先落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并促使其将已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此时老师可再次发问并引出空气阻力的概念.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弹力这一节的时候,可以先拿一个乒乓球在地上弹几下,并提问学生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并分几次使用不同力弹起乒乓球,由此来引出弹力的大小,并设问学生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样生动的例子就会使得课堂显得生动,激发学生的解决疑问的兴趣,同时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思考能力.这样,通过设置两组不同的实验将学生带入课堂情景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带动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3诱导给解题创造思维条件
诱导可以给解题创造一定的条件,适当的诱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题.例如在讲授“内能”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自主思考推导问题,老师可以在演示了地面运动的排球后问学生: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答:动能.老师再问:那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是否会运动?分子又是否具有动能呢?学生会回答:分子在不停运动,应该也是具有动能的.然后老师可以将排球举起,问学生:排球和地球相互吸引时,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势能.老师再问:那分子间有没有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呢?学生答:分子间互相吸引,也有引力作用.老师:那分子是否和排球一样具有势能呢?学生答:相互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弹簧实验,将弹簧压缩后问学生:被压缩的弹簧之间存在什么力?弹簧各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回答:弹簧各部分有斥力作用,弹簧具有势能.老师再将话题引到微观层面:分子间是否有相互间的排斥力?学生答: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作用.老师:那相互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呢?学生:相互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老师最后再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在这一案例中,老师通过逐步推进,由宏观讲述到微观,用排球和弹簧作为宏观层面的对照物,通过设置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一直到微观层面,从而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诱导,使得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意识,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阶段,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透彻.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并没有生硬地将物理学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通过诱导,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4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平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之后一般仅仅具有感性的认识,启发式教育便是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透过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使得学生透过感性的思维,利用推理能力,使思维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一过程需要的就是老师通过设疑、诱导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给学生一个争辩、推理、解惑的过程.
如在讲述摩擦力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分别演示将一张纸夹在一本书中的情景以及将两本书每页互相交错夹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问学生:将它们分开所需要的力是否一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回答:两本书夹在一起的情况更难分开.老师此时可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同时发动同学们自发讨论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两本书每页互相夹在一起更难拔开.此时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摩擦力的印象更为深刻.之后,老师还可以再次发问:自行车的车轮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呢?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引发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同时,通过对自行车车轮的受力分析,指导学生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对于受力分析图更为得心应手,将知识掌握地更为牢靠.
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便会互相研究这一课题,并开展相互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尽力在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力为学生营造发散性思维的氛围,让学生在对课堂的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21世纪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同时也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启发式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以填鸭式教育为主.然而,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启发式教育作为一种诱导式教学方法无疑是最优的选择.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设置不同情境,并将话题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同时诱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2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设疑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科问题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就能激发出他强烈的求知欲,鼓舞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生动有趣的实验,或在课堂传授中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抓住其与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承上启下的教学方式,创造新颖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及自主思考当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空气阻力”这一章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空中下落速度的快慢是否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不是.此时老师可以将两块大小不一的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一致.正当学生得意时,老师话锋一转: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但是日常生活中真的一直都是这样吗?接着老师可以将一片纸片和一块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发现铁片先落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并促使其将已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此时老师可再次发问并引出空气阻力的概念.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弹力这一节的时候,可以先拿一个乒乓球在地上弹几下,并提问学生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并分几次使用不同力弹起乒乓球,由此来引出弹力的大小,并设问学生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样生动的例子就会使得课堂显得生动,激发学生的解决疑问的兴趣,同时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思考能力.这样,通过设置两组不同的实验将学生带入课堂情景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带动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3诱导给解题创造思维条件
诱导可以给解题创造一定的条件,适当的诱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题.例如在讲授“内能”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自主思考推导问题,老师可以在演示了地面运动的排球后问学生: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答:动能.老师再问:那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是否会运动?分子又是否具有动能呢?学生会回答:分子在不停运动,应该也是具有动能的.然后老师可以将排球举起,问学生:排球和地球相互吸引时,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势能.老师再问:那分子间有没有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呢?学生答:分子间互相吸引,也有引力作用.老师:那分子是否和排球一样具有势能呢?学生答:相互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弹簧实验,将弹簧压缩后问学生:被压缩的弹簧之间存在什么力?弹簧各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回答:弹簧各部分有斥力作用,弹簧具有势能.老师再将话题引到微观层面:分子间是否有相互间的排斥力?学生答: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作用.老师:那相互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呢?学生:相互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老师最后再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在这一案例中,老师通过逐步推进,由宏观讲述到微观,用排球和弹簧作为宏观层面的对照物,通过设置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一直到微观层面,从而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诱导,使得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意识,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阶段,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透彻.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并没有生硬地将物理学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通过诱导,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4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平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之后一般仅仅具有感性的认识,启发式教育便是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透过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使得学生透过感性的思维,利用推理能力,使思维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一过程需要的就是老师通过设疑、诱导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给学生一个争辩、推理、解惑的过程.
如在讲述摩擦力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分别演示将一张纸夹在一本书中的情景以及将两本书每页互相交错夹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问学生:将它们分开所需要的力是否一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回答:两本书夹在一起的情况更难分开.老师此时可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同时发动同学们自发讨论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两本书每页互相夹在一起更难拔开.此时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摩擦力的印象更为深刻.之后,老师还可以再次发问:自行车的车轮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呢?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引发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同时,通过对自行车车轮的受力分析,指导学生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对于受力分析图更为得心应手,将知识掌握地更为牢靠.
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便会互相研究这一课题,并开展相互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尽力在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力为学生营造发散性思维的氛围,让学生在对课堂的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21世纪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同时也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