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那么要想在大环境不好、应聘难度增大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流利的英语口语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趋势反映了社会对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迫切需求,然而我们在口语教学和相关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口语水平却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
1.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学生基础较好,但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上过口语课,认识的单词只会写不会读,更听不懂。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看重语法练习,忽视口语表达,对学生输入有余却输出不足,片面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和听力。造成许多学生能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听懂对话和短文,但却张不开口,被人称作“哑巴英语”。还有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所学知识严重的脱节,更有的学生长时间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愿意开口讲英语,甚至产生“说英语没用”的错误思想。
2.学生知识量小,缺乏自信
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上,笔者组织学生用英文做自我介绍(make self-introduction),学生们叙述时间几乎都不超过一分钟,而且运用的句型局限于“My name is…”“I come from…”“Thank you…”之类。经常在做主题讨论时,觉得不知道说什么,也没什么好说的。这些现象突出地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的词汇量匮乏,掌握的句型有限,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长元音发的不够长,短元音发的不够短促有力,双元音发音不饱满,经常将[ai][e][?覸]音标混淆等,发生词意误解的情况。由于自身知识量不足,严重缺乏自信心,所以学生经常是不敢开口说英语,怕出错,怕同学取笑。
3.缺少语言环境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课下练习口语的学生只占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在中国学英语不像在国外,学生没有语言环境,只有在课堂上说英语,课下说英语的人寥寥无几,就是说也经常遭到嘲笑。要想说英语只能读课文、单词或者自言自语了,久而久之失去兴趣,就放弃了。
4.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缺少对西方人道德准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跨文化知识的了解,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说什么,以何种方式说,经常会冒犯别人的忌讳。例如西方人强调个人隐私,不喜欢被问及个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但有些学生在与女外教交谈中,经常会问到How beautiful you look! Have you been married? (你真漂亮!你结婚了吗?)这种问题会不经意间造成尴尬局面的产生。
上述情况反映出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著名的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要求一种教学方法,把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基础语言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用能力。
二、英语口语教学对策
1 .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选择适当的口语练习内容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学生没有接受充分的可理解输入,拿什么去说呢?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围绕功能或跨文化主题,先输入后输出,使接受和产出达到某种均衡,使学生在提高口语的同时,综合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面对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首先应掌握学生的真实口语状况,然后选择恰当的口语材料。材料内容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如果选材的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对练习望而却步,感觉自己的水平和要求相差太远,就会自动放弃。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兴趣、自信,学习热情自然就消退了。相反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就会感觉什么都学不到,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选择材料的难度应该主要面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就是说选择比学生现有水平略高一些的练习材料,这样学生在理解部分内容的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渴望强烈,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此外还需兼顾内容的趣味性和现实关联性,注重学生对语言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而并非语言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这样的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2.熟练掌握句型,活用单词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学生知识量小的问题,首先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句型,在掌握地道句型的基础上活用单词,以句型作为口语练习的最小单位,才能达到口语表达的最高境界。例如:当一种表达式对方不懂,会寻找另一种表达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有很多,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miss you(我想你),按我们教学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im,your father等。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对方听不懂I miss you,肯定也听不懂I miss him。如果替换为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式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掌握了足够的句型和词汇,学生自信心自然就增强了,也就更愿意开口说英语了。
3.创造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可以创造的。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别人笑话”的思想。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将自己的说的话录下来,再反复听,纠正错误。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英美电影的片段或英文歌曲等,让学生模仿。最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教师不仅仅做一个课堂的控制者(controller),而且要承担多种角色,如评价者(assessor)、活动组织者(organizer)、士气鼓动者(prompter)、活动参与者(participant)、解疑者(resource)、辅导员(tutor)等,多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彻底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并想方设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4.加强文化导入,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是一种需要迅速反应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无法当场查阅资料或词典,因而更加需要跨文化语境交际训练。语境(context)有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称为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上下文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跨文化语境体现于上述三个层面。如果让学生达到用口语交际“得体”的程度,除了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以外,还必须考虑跨文化语境要素,因为在任何的真实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必须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
鉴于此,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导入文化知识,设计语言情景,从而充分体现这些跨文化交际要素。教师在课堂中导入西方文化时,应注意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大学生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要与语言交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理解,不抽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此外,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余的可支配时间,引导他们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然,语言的各项技能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我们可能在实际教学中较为突出某一项或几项技能,但却不能脱离或避开其他技能。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的是实用性人才,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并引导学生,把教与学的重点转到口语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去说,不拘小节,敢于亮出自己还不太完美的英语,不怕出丑,这样才能得到实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爽.合作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与财富,2009(7):91-92.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
1.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学生基础较好,但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上过口语课,认识的单词只会写不会读,更听不懂。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看重语法练习,忽视口语表达,对学生输入有余却输出不足,片面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和听力。造成许多学生能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听懂对话和短文,但却张不开口,被人称作“哑巴英语”。还有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所学知识严重的脱节,更有的学生长时间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愿意开口讲英语,甚至产生“说英语没用”的错误思想。
2.学生知识量小,缺乏自信
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上,笔者组织学生用英文做自我介绍(make self-introduction),学生们叙述时间几乎都不超过一分钟,而且运用的句型局限于“My name is…”“I come from…”“Thank you…”之类。经常在做主题讨论时,觉得不知道说什么,也没什么好说的。这些现象突出地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的词汇量匮乏,掌握的句型有限,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长元音发的不够长,短元音发的不够短促有力,双元音发音不饱满,经常将[ai][e][?覸]音标混淆等,发生词意误解的情况。由于自身知识量不足,严重缺乏自信心,所以学生经常是不敢开口说英语,怕出错,怕同学取笑。
3.缺少语言环境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课下练习口语的学生只占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在中国学英语不像在国外,学生没有语言环境,只有在课堂上说英语,课下说英语的人寥寥无几,就是说也经常遭到嘲笑。要想说英语只能读课文、单词或者自言自语了,久而久之失去兴趣,就放弃了。
4.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缺少对西方人道德准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跨文化知识的了解,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说什么,以何种方式说,经常会冒犯别人的忌讳。例如西方人强调个人隐私,不喜欢被问及个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但有些学生在与女外教交谈中,经常会问到How beautiful you look! Have you been married? (你真漂亮!你结婚了吗?)这种问题会不经意间造成尴尬局面的产生。
上述情况反映出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著名的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要求一种教学方法,把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基础语言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用能力。
二、英语口语教学对策
1 .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选择适当的口语练习内容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学生没有接受充分的可理解输入,拿什么去说呢?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围绕功能或跨文化主题,先输入后输出,使接受和产出达到某种均衡,使学生在提高口语的同时,综合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面对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首先应掌握学生的真实口语状况,然后选择恰当的口语材料。材料内容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如果选材的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对练习望而却步,感觉自己的水平和要求相差太远,就会自动放弃。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兴趣、自信,学习热情自然就消退了。相反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就会感觉什么都学不到,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选择材料的难度应该主要面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就是说选择比学生现有水平略高一些的练习材料,这样学生在理解部分内容的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渴望强烈,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此外还需兼顾内容的趣味性和现实关联性,注重学生对语言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而并非语言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这样的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2.熟练掌握句型,活用单词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学生知识量小的问题,首先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句型,在掌握地道句型的基础上活用单词,以句型作为口语练习的最小单位,才能达到口语表达的最高境界。例如:当一种表达式对方不懂,会寻找另一种表达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有很多,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miss you(我想你),按我们教学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im,your father等。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对方听不懂I miss you,肯定也听不懂I miss him。如果替换为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式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掌握了足够的句型和词汇,学生自信心自然就增强了,也就更愿意开口说英语了。
3.创造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可以创造的。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别人笑话”的思想。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将自己的说的话录下来,再反复听,纠正错误。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英美电影的片段或英文歌曲等,让学生模仿。最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教师不仅仅做一个课堂的控制者(controller),而且要承担多种角色,如评价者(assessor)、活动组织者(organizer)、士气鼓动者(prompter)、活动参与者(participant)、解疑者(resource)、辅导员(tutor)等,多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彻底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并想方设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4.加强文化导入,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口语是一种需要迅速反应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无法当场查阅资料或词典,因而更加需要跨文化语境交际训练。语境(context)有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称为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上下文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跨文化语境体现于上述三个层面。如果让学生达到用口语交际“得体”的程度,除了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以外,还必须考虑跨文化语境要素,因为在任何的真实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必须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
鉴于此,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导入文化知识,设计语言情景,从而充分体现这些跨文化交际要素。教师在课堂中导入西方文化时,应注意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大学生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要与语言交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理解,不抽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此外,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余的可支配时间,引导他们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然,语言的各项技能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我们可能在实际教学中较为突出某一项或几项技能,但却不能脱离或避开其他技能。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的是实用性人才,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并引导学生,把教与学的重点转到口语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去说,不拘小节,敢于亮出自己还不太完美的英语,不怕出丑,这样才能得到实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爽.合作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与财富,2009(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