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译林版英语6A Unit8 Chinese New Year为例,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节日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小学英语;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总目标重要构成之一,包含文化意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要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标》)指出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而传统节日是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用英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学科素养。
笔者于2020年11月24日参加了常熟市小学英语阅读专题活动,并开设公开课Chinese New Year。本课出自译林版英语6A Unit8 Chinese New Year。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在香港的Anna通过邮件的形式向中国大陆的Su Hai介绍了她在香港过春节的计划,展示了香港不同时段——除夕之前、除夕、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本论文结合教学实例与相关理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一、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化对比分析
《英语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比较研究法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一设计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帮助学生关注文化中的差异与融通。
如下图所示,除夕之前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春节习俗。A部分表示香港仅有的习俗,如制作蛋糕等;B部分表示内地仅有的习俗,如做豆腐;C部分表示内地和香港相同的节日习俗,如买新衣,除尘纳新。课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首先,阅读并提取信息,摘录Anna在香港于四个时间段——除夕之前、除夕、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的活动计划;其次,谈论我们内地相应时间段的春节习俗;再次,比较两地的文化习俗异同;最后,完成韦恩图并分享。
二、巧用课文图片,深挖文化内涵
《课标》二级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图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本中,Anna提到除夕这一天,香港人会去花市买花,邮件中一并附上了“金橘”“中国水仙”和“梅花”的图片,但没有对此详细叙述。笔者解读文字内容之余,充分关注与利用图片,挖掘图片蕴藏的信息,即挖掘了鲜花果实的寓意,并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与匹配。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上花果的文化内涵:金桔寓意财富和好运;水仙为团聚;梅花寓意五福。
三、创设真实语境,促进文化输出
本课例中,笔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呈现了笔者在赴英修学期间结识的一位英国学生的来信,信件中该英国学生询问中国的春节习俗。这为学生创造了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电子邮件格式,以及语言结构和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介绍中国春节习俗文化,讲述中国节日文化故事,从而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拓展文化广度,实现学科育人
束定芳指出,在外语基础教学阶段,对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遵循适合性原则。所谓适合,主要指教学内容的适度,应该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拓宽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积累。
在阅读后的环节中,笔者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图片与词组导入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春节习俗文化。这一设计引领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拓宽了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中国丰富的春节习俗与文化。在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学生总结并形成“一个中国,一个中国新年!热爱它,传承它!”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国情怀,坚定了文化自信。
在本课例中,笔者探讨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即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化对比分析;巧用课文图片,深挖文化内涵;创设真实语境,促进文化输出;拓展文化广度,实现学科育人。以此,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升了文化对比分析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峰,齐讯.英语(六年级上册)[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姚梦怡(1989.03—),女,汉族,本科,江苏常熟人,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小学英语;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总目标重要构成之一,包含文化意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要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标》)指出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而传统节日是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用英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学科素养。
笔者于2020年11月24日参加了常熟市小学英语阅读专题活动,并开设公开课Chinese New Year。本课出自译林版英语6A Unit8 Chinese New Year。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在香港的Anna通过邮件的形式向中国大陆的Su Hai介绍了她在香港过春节的计划,展示了香港不同时段——除夕之前、除夕、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的春节习俗。本论文结合教学实例与相关理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一、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化对比分析
《英语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比较研究法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一设计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帮助学生关注文化中的差异与融通。
如下图所示,除夕之前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春节习俗。A部分表示香港仅有的习俗,如制作蛋糕等;B部分表示内地仅有的习俗,如做豆腐;C部分表示内地和香港相同的节日习俗,如买新衣,除尘纳新。课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首先,阅读并提取信息,摘录Anna在香港于四个时间段——除夕之前、除夕、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的活动计划;其次,谈论我们内地相应时间段的春节习俗;再次,比较两地的文化习俗异同;最后,完成韦恩图并分享。
二、巧用课文图片,深挖文化内涵
《课标》二级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图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本中,Anna提到除夕这一天,香港人会去花市买花,邮件中一并附上了“金橘”“中国水仙”和“梅花”的图片,但没有对此详细叙述。笔者解读文字内容之余,充分关注与利用图片,挖掘图片蕴藏的信息,即挖掘了鲜花果实的寓意,并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与匹配。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上花果的文化内涵:金桔寓意财富和好运;水仙为团聚;梅花寓意五福。
三、创设真实语境,促进文化输出
本课例中,笔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呈现了笔者在赴英修学期间结识的一位英国学生的来信,信件中该英国学生询问中国的春节习俗。这为学生创造了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电子邮件格式,以及语言结构和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介绍中国春节习俗文化,讲述中国节日文化故事,从而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拓展文化广度,实现学科育人
束定芳指出,在外语基础教学阶段,对文化内容的导入必须遵循适合性原则。所谓适合,主要指教学内容的适度,应该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拓宽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积累。
在阅读后的环节中,笔者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图片与词组导入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春节习俗文化。这一设计引领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拓宽了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中国丰富的春节习俗与文化。在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学生总结并形成“一个中国,一个中国新年!热爱它,传承它!”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国情怀,坚定了文化自信。
在本课例中,笔者探讨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即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化对比分析;巧用课文图片,深挖文化内涵;创设真实语境,促进文化输出;拓展文化广度,实现学科育人。以此,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升了文化对比分析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峰,齐讯.英语(六年级上册)[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姚梦怡(1989.03—),女,汉族,本科,江苏常熟人,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