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的袭来,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失去了古诗词的鲜活;要么把古诗词当作一种工具或者语言的游戏,内在的精神力走向衰败;要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脱离学生生活。笔者认为任何技术性的或者片段性的变革,都不足以解决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古诗词教学需要一次整体性的变革——回到原点:回到古诗词的生命立场,回到古诗词的吟诵传统,回到古诗文的学习传统。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春望》诗词吟诵课为例,抛砖引玉。《春望》吟诵课通过消弭式整合,在“家国情怀”主题统领下,链接大量诗歌、史料,激活学生思维与积累过的诗词,让学生在思辨中被诗人的家国情怀所感染,从而对春花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体悟。
一、回到生命主题:文心即人心,生命即立场
1.为什么“主题”是古诗词教学的不二选择?
钱穆先生曾言,“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评论家谢有顺甚至认为“以生命,通性情,自内而外,故中国文学被称为心学”。以此观点推论,中国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都是诗词为主流,小说则被视为“不入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人重视自己生命的表达,而轻视虚构、描摹实施这一写作路径,文章是为天地立心,而不是只见事物,不见生命和性情。所以,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必须回到这一原点——文心即人心,生命即立场。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认为:“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内涵,基于心灵与心灵的吁求,语言从生活中提炼并回到精神生命之中,形成价值主题。”笔者认为这个价值主题就是钱穆先生所言的“文心”“人心”,也是中国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根本追求。主题就是回到这个原点的不二选择。
2.如何选择主题?
杜甫的诗可以用“伟大”形容,很多程度是因为他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其作品中。钱穆先生认为:“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要读懂《春望》,就必须回到杜甫,透过这些“家常”回到杜甫的人生、杜甫的价值,否则诗的价值就出不来。
《春望》所体现的杜甫的“人生”和“价值”的主题在哪里?是儒家,是孔孟,是忠孝。但是这些主题又怎样跟学生相连接呢?我们知道李白的、杜甫的诗都不是在书斋里写的,他们的诗歌活在生活之中,活在人生的广大现场里。学生虽然没有那么多人生经历,但是毕竟是有生活的,有情感共鸣的。所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就是《春望》的主题连接点。
学生在理性上可能理解不了“忠孝”,但是在感性上却能感受到家国之重要(比如,看一些战争片,小学生往往爱憎分明,情感上坚决热爱国家,愤恨敌人),所以我们把《春望》的主题定为“家国情怀”。学生可以对“家国情怀”的内涵有丰富的、个性的理解生成。
3.如何生成主题?
前期准备: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语文团队开发春花课程,学生在“木兰花语”“丁香诗会”“梦回桃源”等课程后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春花的诗歌,初步具有欣赏春花之审美雅趣。
选择切入点:《春望》即以春为切入点,学生观看附小春天视频,吟诵涌现在心头的春天诗词,再吟诵《春望》,发现《春望》之春和之前积累的春天诗词在情感上很不一样——原来是因为背景不同,《春望》是在“国破”背景下。
探究文本:前后两种情感的强烈对比的冲击,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国破”的悲恨。小组合作探究《春望》中诗人的几处悲恨之后,学生跳出悲恨,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因为这样的情怀,才有这样的悲恨。
整合资料:没有历史感,就不会用宽广的眼界看世界,就很容易陷入偏执、狭隘,难以有温润之心。钱穆先生劝告我们对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样“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家国情怀却生生不息。我们补充了岳飞的《满江红》,更在清华附小百年校庆之际,我们链接了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讲述校歌背后那个“国破”后的春天,清华附小的师生如何辗转大半个中国,如何回到清华园,如何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好春天。学生就在这样的历史的长河中,被浓浓的家国情怀所浸润。
4.生成主题:丰富、个性。
本节课以“家国情怀”主题为统领,在“春天”的大情境下, 一望附小春天的花朵,心中感觉到的只是花的美;一望杜甫的《春望》,感受到的只是悲恨。结合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冯友兰的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结合附小的历史,再望附小之春,心中是无限的感叹;带着新的理解再望《春望》,学生在内涵丰富的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把家国情怀种在了心中。
师:(播放附小春天视频)当我们再次徜徉在附小春天的时候,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美好的春天来之不易,珍惜美好时光。
生: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我讨厌战争。
生: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的安稳,就没有家和我们的幸福。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有不能像商女那样不知亡国恨,国家才能延续,才有我们现在。
生:我想给成志学校的师生吟诵《少年中国说》。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
生:家国情怀。
师:无论是国破还是和平时期,家国情怀都应该是种子,播在我们每个人心间。爱家、爱校、爱国,已经成为我们每个附小人的精神因子。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春望》诗词吟诵课为例,抛砖引玉。《春望》吟诵课通过消弭式整合,在“家国情怀”主题统领下,链接大量诗歌、史料,激活学生思维与积累过的诗词,让学生在思辨中被诗人的家国情怀所感染,从而对春花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体悟。
一、回到生命主题:文心即人心,生命即立场
1.为什么“主题”是古诗词教学的不二选择?
钱穆先生曾言,“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评论家谢有顺甚至认为“以生命,通性情,自内而外,故中国文学被称为心学”。以此观点推论,中国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都是诗词为主流,小说则被视为“不入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人重视自己生命的表达,而轻视虚构、描摹实施这一写作路径,文章是为天地立心,而不是只见事物,不见生命和性情。所以,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必须回到这一原点——文心即人心,生命即立场。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认为:“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内涵,基于心灵与心灵的吁求,语言从生活中提炼并回到精神生命之中,形成价值主题。”笔者认为这个价值主题就是钱穆先生所言的“文心”“人心”,也是中国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根本追求。主题就是回到这个原点的不二选择。
2.如何选择主题?
杜甫的诗可以用“伟大”形容,很多程度是因为他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其作品中。钱穆先生认为:“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要读懂《春望》,就必须回到杜甫,透过这些“家常”回到杜甫的人生、杜甫的价值,否则诗的价值就出不来。
《春望》所体现的杜甫的“人生”和“价值”的主题在哪里?是儒家,是孔孟,是忠孝。但是这些主题又怎样跟学生相连接呢?我们知道李白的、杜甫的诗都不是在书斋里写的,他们的诗歌活在生活之中,活在人生的广大现场里。学生虽然没有那么多人生经历,但是毕竟是有生活的,有情感共鸣的。所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就是《春望》的主题连接点。
学生在理性上可能理解不了“忠孝”,但是在感性上却能感受到家国之重要(比如,看一些战争片,小学生往往爱憎分明,情感上坚决热爱国家,愤恨敌人),所以我们把《春望》的主题定为“家国情怀”。学生可以对“家国情怀”的内涵有丰富的、个性的理解生成。
3.如何生成主题?
前期准备: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语文团队开发春花课程,学生在“木兰花语”“丁香诗会”“梦回桃源”等课程后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春花的诗歌,初步具有欣赏春花之审美雅趣。
选择切入点:《春望》即以春为切入点,学生观看附小春天视频,吟诵涌现在心头的春天诗词,再吟诵《春望》,发现《春望》之春和之前积累的春天诗词在情感上很不一样——原来是因为背景不同,《春望》是在“国破”背景下。
探究文本:前后两种情感的强烈对比的冲击,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国破”的悲恨。小组合作探究《春望》中诗人的几处悲恨之后,学生跳出悲恨,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因为这样的情怀,才有这样的悲恨。
整合资料:没有历史感,就不会用宽广的眼界看世界,就很容易陷入偏执、狭隘,难以有温润之心。钱穆先生劝告我们对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样“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家国情怀却生生不息。我们补充了岳飞的《满江红》,更在清华附小百年校庆之际,我们链接了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讲述校歌背后那个“国破”后的春天,清华附小的师生如何辗转大半个中国,如何回到清华园,如何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好春天。学生就在这样的历史的长河中,被浓浓的家国情怀所浸润。
4.生成主题:丰富、个性。
本节课以“家国情怀”主题为统领,在“春天”的大情境下, 一望附小春天的花朵,心中感觉到的只是花的美;一望杜甫的《春望》,感受到的只是悲恨。结合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冯友兰的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结合附小的历史,再望附小之春,心中是无限的感叹;带着新的理解再望《春望》,学生在内涵丰富的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把家国情怀种在了心中。
师:(播放附小春天视频)当我们再次徜徉在附小春天的时候,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美好的春天来之不易,珍惜美好时光。
生: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我讨厌战争。
生: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的安稳,就没有家和我们的幸福。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有不能像商女那样不知亡国恨,国家才能延续,才有我们现在。
生:我想给成志学校的师生吟诵《少年中国说》。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
生:家国情怀。
师:无论是国破还是和平时期,家国情怀都应该是种子,播在我们每个人心间。爱家、爱校、爱国,已经成为我们每个附小人的精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