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义不容辞地要求学生学好古典文化,尤其是要求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学习这些文言佳作,要让他们爱不释手地把玩这一颗颗璀灿的明珠,以达到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激趣 朗读 研讨 系统 美点追踪 迁移拓展
纵观各种版本各年级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是古诗文。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应义不容辞地要求学生学好古典文化,尤其是要求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学习这些文言佳作,要让他们爱不释手地把玩这一颗颗璀灿的明珠,以达到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为此,我想就如何学好文言文谈几点方法:
一、激趣法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说是“麻布洗脸粗(初)相会”,他们一提起学 “文言文”,大部分深感头疼。因为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无论是预习、新授,还是巩固与复习,他们都会乐此不疲。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上课前,我一般要放一段或几段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让学生在课前不知不觉就进入学习新课的氛围中。课堂上,我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尽量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我善用“尝试法”由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发现不懂或难懂之处,然后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直到弄懂。我又用讨论法,由学生讨论我所拟定的《学案》中的问题。我还用采访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某两个小组互相采访,要求小“记者”先想好提些什么问题,再去采访,采访的结果由全班同学评判对错。这样,学生的思维彻底被激活,并发散开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听起课来感到是一种享受。这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甚至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朗读法
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多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蕴,所以课前、课中、课后都应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读,学生才能把握其中深层次的意义;因为读,学生才能自学课外的文言文,也才会把优美的词句借鉴到习作之中。究竟怎样朗读?我认为,朗读应突出一个“活”字,也就是说换着花样读,即可以有计算机和录音机以及教师的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教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读。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进行“法”的引导,特别要求学生读懂教材中的经典部分,以教材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能用这种方法熟练阅读课外文言文。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能在读或背中感受乐趣,在乐中掌握知识。
三、研讨法
教学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教师不能满堂“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激情或灵感来教学,这样才能化难为易。比如《爱莲说》一文,当我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对主题的探讨时,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们最赞赏文中的哪种花,为什么?2.对‘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你们如何理解?”他们在讨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含义时,有的说现在社会上不少的人趋炎附势、攀高结贵、投机钻营;有的说,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人、不追求富贵的人更不少。通过讨论,本文的中心露出了“水面”,而且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得到了又一次提高。
四、系统法
文言文中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人们对作者的评价、词语的解释与用法、课文内容与主旨、写作技法、句子结构和名句等,教者应充分构思出一种有条理、有系统的教学思路来。
1.词语意思的前后衔接
古文中要掌握的实词很多,重点虚词的用法也涉及一些。如教学《愚公移山》中的“亡以应”的“亡”时,我注意与《智子疑邻》中“大亡其财”的“亡”和《塞翁失马》中“马无故亡而入胡”的“亡”以及“亡羊补牢”中的“亡”相联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学生能依次说出它们的意思。这无疑既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轻松获取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课文思想内容的前后衔接
学习古文,一定要做到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中有数,不能“三不知”。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简述本文学了什么内容,并且把本文与学过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找出来进行比较。
3.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归类
一篇文言文,重要的通假字、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知识点很值得师生一起归纳。归纳后,无论是对单个词的解释,或是对课文的翻译,或是对主题的理解,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迁移拓展法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课文只是例子,只有将这些“例子”的精华灵活用于实践中,那才是做到了“活学”、“活用”。作为文言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所学用到阅读课外文言文之中,把学过的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进行类比。如学习西汉刘向整理编出的《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我就将《新序》中“宋昭公出亡”至“故宋昭公亡而能悟”进行了比较阅读。
(1)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从课文和选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如果初中语文教师都重视迁移拓展,重视课内外衔接,我敢断言,学生学起文言文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他们还能把高明的写作技法与美词美句迁移拓展于写作之中。
总之,对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充当观众的角色,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核心,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把文言文的精髓用于阅读和写作中、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正是所有语文教者的愿望,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愿望。
关键词:激趣 朗读 研讨 系统 美点追踪 迁移拓展
纵观各种版本各年级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是古诗文。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应义不容辞地要求学生学好古典文化,尤其是要求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学习这些文言佳作,要让他们爱不释手地把玩这一颗颗璀灿的明珠,以达到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为此,我想就如何学好文言文谈几点方法:
一、激趣法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说是“麻布洗脸粗(初)相会”,他们一提起学 “文言文”,大部分深感头疼。因为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无论是预习、新授,还是巩固与复习,他们都会乐此不疲。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上课前,我一般要放一段或几段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让学生在课前不知不觉就进入学习新课的氛围中。课堂上,我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尽量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我善用“尝试法”由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发现不懂或难懂之处,然后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直到弄懂。我又用讨论法,由学生讨论我所拟定的《学案》中的问题。我还用采访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某两个小组互相采访,要求小“记者”先想好提些什么问题,再去采访,采访的结果由全班同学评判对错。这样,学生的思维彻底被激活,并发散开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听起课来感到是一种享受。这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甚至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朗读法
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多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蕴,所以课前、课中、课后都应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读,学生才能把握其中深层次的意义;因为读,学生才能自学课外的文言文,也才会把优美的词句借鉴到习作之中。究竟怎样朗读?我认为,朗读应突出一个“活”字,也就是说换着花样读,即可以有计算机和录音机以及教师的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教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读。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进行“法”的引导,特别要求学生读懂教材中的经典部分,以教材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能用这种方法熟练阅读课外文言文。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能在读或背中感受乐趣,在乐中掌握知识。
三、研讨法
教学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教师不能满堂“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激情或灵感来教学,这样才能化难为易。比如《爱莲说》一文,当我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对主题的探讨时,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们最赞赏文中的哪种花,为什么?2.对‘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你们如何理解?”他们在讨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含义时,有的说现在社会上不少的人趋炎附势、攀高结贵、投机钻营;有的说,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人、不追求富贵的人更不少。通过讨论,本文的中心露出了“水面”,而且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得到了又一次提高。
四、系统法
文言文中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人们对作者的评价、词语的解释与用法、课文内容与主旨、写作技法、句子结构和名句等,教者应充分构思出一种有条理、有系统的教学思路来。
1.词语意思的前后衔接
古文中要掌握的实词很多,重点虚词的用法也涉及一些。如教学《愚公移山》中的“亡以应”的“亡”时,我注意与《智子疑邻》中“大亡其财”的“亡”和《塞翁失马》中“马无故亡而入胡”的“亡”以及“亡羊补牢”中的“亡”相联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学生能依次说出它们的意思。这无疑既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轻松获取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课文思想内容的前后衔接
学习古文,一定要做到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中有数,不能“三不知”。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简述本文学了什么内容,并且把本文与学过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找出来进行比较。
3.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归类
一篇文言文,重要的通假字、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知识点很值得师生一起归纳。归纳后,无论是对单个词的解释,或是对课文的翻译,或是对主题的理解,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迁移拓展法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课文只是例子,只有将这些“例子”的精华灵活用于实践中,那才是做到了“活学”、“活用”。作为文言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所学用到阅读课外文言文之中,把学过的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进行类比。如学习西汉刘向整理编出的《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我就将《新序》中“宋昭公出亡”至“故宋昭公亡而能悟”进行了比较阅读。
(1)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从课文和选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如果初中语文教师都重视迁移拓展,重视课内外衔接,我敢断言,学生学起文言文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他们还能把高明的写作技法与美词美句迁移拓展于写作之中。
总之,对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充当观众的角色,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核心,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把文言文的精髓用于阅读和写作中、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正是所有语文教者的愿望,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愿望。